课件147张PPT。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1 课 第 2 课 第 3、4 课3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专题结构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汉武帝
宋明 明清
兴起形成遭到打击
正统新阶段--理学(新儒学)批判继承
(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儒家思想演变魏晋南北危机主要线索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念呈现百家争鸣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式。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放羊为了什么?
挣钱!
挣了钱呢?
娶媳妇儿!
娶了媳妇后呢?
生娃娃!
生了娃娃,让他干什么?
当然是放羊!!!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一、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1、经济方面:铁犁牛耕,井田制崩溃(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社会剧变
2、政治方面: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一、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3、阶级关系:平原君门客四千 孟尝君门客三千 信陵君门客三千 春申君门客三千 4、文化方面: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
民间”孔子和弟子画像砖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或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文化的变革5、根本原因:6、直接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生产力的发展怎样的治国之道才能使我国更强盛呢?穿梭时空: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 二、表现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夏曾佑(一)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孟子荀子(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生平1、孔子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 名:(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生卒:鲁国(今山东曲阜 )籍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后裔成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头衔:主要工作:“有教无类”、全面发展观教书育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儒家第一号人物个人档案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致力于学习,三十岁自立,四十岁不疑惑,五十岁了解天命,六十岁听到什么都能领悟,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
——《论语·为政》 他从教40余年,三千弟子,72贤人,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仅凭才学、道德、精神赢得弟子深情爱戴。 孔子生平“三十而立”私人讲学; 51岁从政;
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 73岁去世
“大成”,乃集大成之意,“至圣”,最高的圣人。 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元代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材料1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思想:“仁”和“礼 ”归纳孔子的思想和成就仁的思想仁的思想含义: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反映了孔子倡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思想,是一种以民为本的观点。(核心)礼的思想狭义:周礼(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恢复周礼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的保守性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
“仁”与“礼”的关系: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材料2政治: 为政以德归纳孔子的思想和成就(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仁”与“礼” 、“为政以德”材料3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归纳孔子的思想和成就(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3)天命思想
对鬼神敬而远之材料4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教育:有教无类,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全面发展 文化:编写六经礼、乐、射、御、书、术《诗》《书》《礼》《易》《乐》《春秋》(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4)文化教育的贡献:①开创私学
②提出有教无类思想,扩大了教育范围
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
④整理文化典籍,—《诗》《书》《礼》《易》《春秋》《乐》 《论语》、整理六经。
孔子的贡献与成就小结:仁和礼的学说(核心:仁)思想家:政治家: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为政以德,取信于民(提倡“以德治国”、民本思想);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教育家:设立私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全面教育。儒家学派创始人:(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阶级性)
(2)具有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保守性)如何看待孔子的“仁”、“礼”和“德”?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讨论:为什么孔子被形容为丧家之犬?历史上的孔子奔波中的孔子至高无上的孔子袁世凯与孔子新文化运动与孔子文革与孔子世界与孔子孔子地位:材料一: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材料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材料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材料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材料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材料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材料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伟大的教育家有教无类。阅读材料,用四字词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学思结合。经常复习。学以致用。虚心好学。启发式教学。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百余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海外孔子学院分布图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孔林
孔子及家族专用墓地 ??? 相传孔子死后,他的学生从四方带奇木异树来此种植2000多年来不断增植,已达3万余株,为我国最大的人工园林,园林内栖息着多种禽鸟,为旅游观赏胜境。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对孔子的评价: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提出“仁”,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②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③他首倡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 ·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 ·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 ·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 ·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 ·梁惠王下》“亚圣”孟子孟子一、孔子和早期儒学2、孟子材料一: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阅读材料,用两个字词概括孟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材料四: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民贵君轻。人性本善。实行仁政。体现了 主义民本2、孟子
(1)主要思想:
①提出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动,威武不能屈。”
②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③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④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2)评价:
①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②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③。。。。民本思想。。。。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51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荀子材料反映了荀子的什么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思想
“君舟民水”
阅读下列材料: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集大成者” 荀子荀子3、荀子⑴主要思想①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④人性论:性恶论
⑵贡献: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⑤主张“礼法并施”,治国应以礼教为主。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末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同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思想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
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
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 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理论:个人修养:维护社会稳定:伦理道德: 相传一代宗师孔子曾长途跋涉、虚心求教于博学多才的老子,这所表现出来的诚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后世学者感叹羡慕不已,这成了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动人的故事。孔子问道于老子二、老庄之学——道家你知道成语“紫气东来”的来历吗?[汉]刘向《列仙传》:“ 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老 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约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 楚国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道德经》(《老子》)1、老子
道家创始人;“中国哲学之父” 名:生卒:籍贯:从政经历:代表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结合材料与教材归纳老子的思想
道? 道?。道?。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2)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结合材料与教材归纳老子的思想
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这幅图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2)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结合材料与教材归纳老子的思想
小国寡民的社会这幅图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道家①“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②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1)老子的思想主张
④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认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
请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个人气质:庄子。名周,字子休 不慕功名,无意仕途, 拒绝高官应聘(楚相)《庄子》潇洒飘逸、崇尚逍遥庄子2、庄子名:从政经历:代表作:个人气质:《庄子》潇洒飘逸、崇尚逍遥代表作:籍贯:个人气质:潇洒飘逸、崇尚逍遥代表作:约前369年—前286年生卒:宋国潇洒飘逸、崇尚逍遥治理国家就像养鱼,经常到鱼缸去翻滚,鱼很快就死了。让鱼儿自由生长。这反映了什么样的观点?无为而治庄子2、庄子②“道”无所不在,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③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①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入从容,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 ? 庄周-超越世俗的逍遥 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子说:“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吗?”弟子担心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说:“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能够如此洒脱,如此风趣。 “齐物”——“逍遥”——“无所恃”
1、老子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道家学说,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老庄之学 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4、道家思想的特点:1、特点:重视法律,严刑峻法。
2、法家的政治实践李悝:
商鞅变法:(三)法家思想1、特点:
2、法家的政治实践李悝变法措施:
①推行“尽地力之教” …
②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法家的典型主张)
③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商鞅变法措施:
① 废除世卿世禄制…
② 奖励军功…
有利于打击旧制度;建立封建制度。(三)法家思想法: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
是君、臣、民共同遵守的东西。
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权术、
决策、御臣)
势:“权重位尊”的权势、权威。
3、法家思想发展(理论构建:)4、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 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秦始皇是多么重视韩非的法家思想理论。秦始皇也正是全面、彻底、果断地实施了韩非的这一法家治国理论,才终于统一了七国,成就了高度集中统一的中央集权秦王朝。 韩非出生于韩国的贵族世家,可是他的法家治国理论虽经多次推荐依然不被韩王采纳,却被当时韩国的敌国秦国的秦始皇所赏识,并专门发兵韩国将韩非这个治国人才夺了回去。为了得到一个人才而专门发动了一场战争。你知道吗?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请思考:韩非子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守株待兔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此必不亡之术也。”将“法”、“术”、“势”糅合为一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改革,与时俱进韩非子结合材料与教材归纳韩非的思想⑴观点主张:
A、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B、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C、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课堂探究: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4、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⑴观点主张①集权观: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法、术、势相结合治国③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②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国家,实现统一大业。统一后,秦始皇继续厉行法治,结果呢?——法家理论可得天下而不能治天下。——天下大乱,15年便灭亡。历史启示?韩非子主张积极进取,反对墨守成规,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同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为秦朝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4、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⑴观点主张①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③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②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⑵作用③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消极:
④ “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 ①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
②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四)墨家的主张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请指出:墨子的思想核心,并说明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分析其积极意义。1、宗旨、核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2、主张: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四)墨家的主张兼爱
非攻 非乐?
非命
尚贤 尚同? 节用? 节葬 主张治国思想:墨家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提倡节约人财物力反对奢靡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不分贵贱,使用德才兼备的人?政令.思想.言行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爱是相互的1、宗旨、核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2、主张: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3、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四)墨家的主张4、认识论、逻辑学:
⑴认识论:
①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②判别知识的标准:三表法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译文:要向上去研究古代圣王的事迹。从哪儿去查清过程呢?要向下考察百姓耳闻目睹的实情。从哪儿去考验实践呢?把它放到政治上去实行,观察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4、认识论、逻辑学:
⑴认识论:
①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②判别知识的标准:三表法⑵逻辑学:类比、归纳推理——墨辩学派五、墨家学派——墨子 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战国最为显赫一时的墨家,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的主张得到人民拥护
B,墨子主张选贤与能,深得天下支持
C,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的壮大
D,要求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孔子
春秋
“仁”和“礼”;提出“德政”
文化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孟子
战国
提出“仁政”;主张“民贵君轻”荀子
战国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老子春秋晚期道是核心和根本;辩证法思想;
小国寡民庄子战国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逍遥韩非子战国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变革创新墨子战国
“兼爱”“非攻”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祭孔大典 9月28日,2009己丑年祭孔大典在孔子故乡山东曲阜孔庙举行,来自国家、省、市有关领导、海内外的儒学专家、孔子后裔、孔子崇拜者数万人参加这一典礼。
——摘自《中国新闻网》[诸子百家在现代中国][诸子百家在世界] 俄国著名文豪托尔斯泰说:“我受中国的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像,以示崇敬。伏尔泰甚至自喻是“孔门弟子”。
在新加坡儒家思想影响很大,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都表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大。[诸子百家在现代中国]讨论思考: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主张对现代中国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
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严于律己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变革。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 把他们全抓了.
如果你是当时秦国的国君,面对如此众多的主张,你会采用哪家的思想?为什么?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墨家:加强节约宣传,身体力行案例·展示 现在某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该校提出解决水电浪费问题的办法。盘古说:我开; 女娲说:我补; 神农说:我尝; 精卫说:我填; 夸父说:我追; 后羿说:我射; 嫦娥说:没射着! 黄帝说:我们做什么; 尧说:我让; 舜说:我也让; 禹说:咱爷们怎么办? 启说:让他们个球!
桀说:好玩; 汤说:造反有理了; 夏亡了...... 纣说:痛快; 武王说:我也反了; 商亡了......
幽王说:点火; 褒姒说:刺激; 周也亡了...... _____说:我仁;孟子说:我义;_____说:我无为;______说:我逍遥;_____说:把他们全抓了。 学以致用1147、
_____说:我仁;
_____说:我义;
_____说:我制天命;
_____说:我无为;
_____说:我逍遥;
_____说:我兼爱;
_____说:把这些人统统给我抓起来!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荀子墨子115高考回眸(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13题)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2011年海南高考6题)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A.延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 D.回归周朝典制
(2011年海南高考7题)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116高考回眸(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4题)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9题)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5题)“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体现的是一种:
A. 忠君思想 B.王道思想
C.民本思想 D.阶级调和思想
C课堂巩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他的学说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思想不感兴趣C(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高考链接B(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
D.墨家“非攻”思想B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反映了孟子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C. 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
A. 仁者爱人
B. 要求统治者以德为政
C. 克己复礼
D. 在以礼治国时,逐步改良政治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
A. 仁者爱人
B. 要求统治者以德为政
C. 克己复礼
D. 在以礼治国时,逐步改良政治2. 对孔子“仁”的思想积极作用分析不正 确的是:
A. 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B. 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C.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 有利于重建新的社会制度2. 对孔子“仁”的思想积极作用分析不正 确的是:
A. 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B. 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C.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 有利于重建新的社会制度3. 下列是孔子思想内容:
①“仁者,爱人” ②严刑峻法
③“政在德民” ④天道无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3. 下列是孔子思想内容:
①“仁者,爱人” ②严刑峻法
③“政在德民” ④天道无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5.诸子百家中后来成为传统文化领域
主流思想的是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道家思想5.诸子百家中后来成为传统文化领域
主流思想的是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道家思想3.孔子编定、整理的典籍不包括A.《论语》 B.《诗经》
C.《尚书》 D.《春秋》8.孔子编定、整理的典籍不包括A.《论语》 B.《诗经》
C.《尚书》 D.《春秋》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的先秦思想家是
A.墨子 B.孔子
C.荀子 D.孟子B11.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是指A.不分类别,人人都有受教育权
B.不分类别,都使用一种教育模式
C.不分类别,都使用一种教材
D.不分类别,都提出同一种要求11.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是指A.不分类别,人人都有受教育权
B.不分类别,都使用一种教育模式
C.不分类别,都使用一种教材
D.不分类别,都提出同一种要求
例一:(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卷)韩非子在批评某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C??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
例二:(2008年海南.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该是(??D? )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
?
?1、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大变革 B、生产力的发展
C、文化教育的发展 D、言论自由4、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上截然对立的思想家是( )
A、孔子和老子
B、孟子和荀子
C、荀子和庄子
D、荀子和韩非子8、战国时期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的是( )
A、荀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2.“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下列对这一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主张“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C3.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B3、6、5、4、性本善 ,君主应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小国寡民固然好,但我更喜逍遥,与天地万物一,
旁观现实,欣赏自然。 治道因时而异。人性本恶,惟法为治,轻罪重刑。
君主须集中权势,运用权术,以静制动。我尊孔子,但主张性本恶。君船民水,故人君者,
降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治国本应爱民,统治者不要干预民生、民利,
这叫“无为而治”。荀子韩非
子庄子孟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尊卑有序,齐之以礼。1、2、孔子老子 以上六条分别是谁的主张?属于哪个学派?
137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知识巩固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是很好吗?他们的描述按甲、乙、丙、丁顺序所对应的思想是( )
A 儒、墨、法、道 B 道、儒、墨、法
C 儒、法、墨、道 D 道、墨、法、儒小试牛刀B思考与练习1: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 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候,得乎诸候为大夫。 ” ——《孟子》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请回答:(1)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民本思想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 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样做?
仁爱和取信于民实行德政(为政以德)(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民贵君轻仁政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候,得乎诸候为大夫。 ” ——《孟子》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墨子》 材料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湖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是哪一学派的主张? (1)“兼爱”、“非攻”思想。
解析:“视人之宝若其宝”、“视人之身若其身”、“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国若其国”反映出的是一种没有等级差别的普遍的爱,是墨家的“兼爱”思想。“谁攻”反映的是“非攻”思想。(3)相同点: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不同点:孟子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实行王道之治;韩非子重视“刑”的作用,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实行霸道统治。 解析:孟子和韩非子都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是为封建阶级服务的。孟子主张实施仁政,实行王道之治;韩非子是法家的典型代表,强调法治,主张实行霸道。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统治方式上的不同点。——《韩非子》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疑问解答“大同”一词,最早见於《庄子·在宥》。“大同”谓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 ,是指“养心”应当“忘物”而言的。而用“大同”来状述“天下为公”这一理想社会的,则是在《礼记·礼运》.这种思想虽为孔子首创,但实际上是儒、道、墨、农各家社会学说的总结和发扬.。
“小康”一词最早源出《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其意是说,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小康”在《礼记·礼运》中得到较系统的阐述,成为仅次於“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大同是以道德为基础自觉形成的秩序社会,小康是以利益分配和礼仪为基础强制形成的秩序社会,两者都以“天下”观念为旨归,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已知世界的统一”。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第一次变法标注为A,第二次为B)
①政治上:
A明法令,实行什伍连坐法
A实行军功受爵制
B废分封,行县制
②经济上:
A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B统一秦国的度量衡
B废井田,开阡陌
③文化上:
A“燔诗书而明法令”商鞅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