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白杨礼赞》课件(共2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白杨礼赞》课件(共2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5 01:2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15. 白杨礼赞
茅盾
1.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感受白杨树不平凡的特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
教学目标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茅盾是笔名,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并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著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散文《白杨礼赞》。
作者简介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写作背景
抒情散文 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文体知识
托物言志散文
通过写物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或寓以一定哲理的表现手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


kěn


zǎi


zhū


dài


suō


qiú


cān


nán



无边无

yín
坦荡如


潜滋
暗长
qián zī

恹欲睡
yān
读读写写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无限广阔。
【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恹恹】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词语解释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
杨树的赞美、崇敬之情。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揭示其不平凡的内在气质。
第四部分(7、8):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直接点明其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对比楠木,再赞白杨,呼应开头。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初识白杨 读中悟情
快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请用横线画一画。
“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构思文章的线索。
首尾呼应
1.浏览课文,说说白杨树的“不平凡”具体表现在哪里?
白杨树
不平凡
内在气质
外部形态
生长环境
走进白杨 读中悟情
2.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不平凡?
“扑入你的视野的, 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黄绿错综 色彩
无边无垠 面积
坦荡如砥 地势
生长
环境
雄壮
伟大
不平凡
生长环境
外部形态
内在气质不平凡
3.第2段中,作者写黄土高原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用黄土高原的“雄壮”来正衬白杨树的不平凡;用黄土高原的“单调”来反衬白杨树带给人的惊喜。
◎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
4.第4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在结构上,既照应首段,又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在内容上,既是对上文“惊奇地叫了一声”的补叙,以“极普通”“衬托”“不平凡”,也是为下文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军民预设的伏笔。
5.第五段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了白杨树什么样的气质?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总的形象 外部形态 内部气质
部位 描写 感觉
正直
团结
进取
质朴
倔强挺立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笔直 绝无旁枝

丫枝
叶子

向上 紧紧靠拢
片片向上
光滑 淡青色
6.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
处处在写树又处处在写人
白杨树
北方农民
守卫家乡哨兵
精神意志
品味白杨 读中悟意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不矛盾。“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
“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 矛盾吗?说说理由。
小知识
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或事物(象征体)来暗示另外事物或意义(被象征本体)。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象征的作用主要是将作家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是一种写作技巧,大都表现在文章立意上,是借某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表达象征意义之前,往往要对这一事物进行细致的描绘,突出其某方面的特点,为赋予它特定的象征意义做铺垫。
品味白杨 读中悟意
1.朗读文章的第七段,思考“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欲扬先抑,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抑”。“但是”一转,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的是“伟丈夫”。突出了白杨树的独特风格与个性,很自然地由赞美树过渡到赞美人。
2.作者在第7段连续使用四个反问句,其用意是什么?
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突出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盛赞埋下伏笔。
第二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显示它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
第三个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体现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从外向内,层层深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
抗日军民
树 人
坚强不屈
团结、力求上进
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
北方的农民
哨兵
精神意志




象征
3.第九段“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二是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们,划清自己与顽固派的界限,表明自己对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象征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国民党反动派)。
茅盾借赞美白杨树表达了对北方抗日军民的歌颂。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然而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接抒情,便用象征手法,热情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歌颂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由此可见,作者本文的真正目的是借赞美白杨树表达了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
托物言志
生长环境
外形特征
坚强不屈
朴质严肃
力求上进
干——笔直
枝——靠拢
叶——向上
皮——光滑
白杨礼赞
力争上游(形美)
内在气质
靠紧团结
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有斗争精神(神美)
——“雄壮”“伟大”(景美)
课文结构
主旨概括
1、主题 :
通过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2、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
3、修辞方法: 排比、反问、比喻
拓展延伸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格式:我由——想到了——它象征了——
落叶
太阳
荷花
蜡烛
翠竹
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