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渡荆门送别
du jing men song bie
走进李白
701年—762年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 白
写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
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
神龙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无确说。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1
2
3
4
辞亲远游
开元十三年(725年)
开元十二年(724年)
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四年(726年)
李白二十六岁。春往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
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
开元十六年(728年)
开元十七年(729年)
土蕃屡次入侵。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八月五日,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诏令天下诸州宴乐,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国财赋,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岁。在安陆。
风格
A
B
C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生字词
注 释
远:远自。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爱。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交代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用了叙事的表达方式。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了高山、平野、江流;从远景、俯视、动景角度来写的。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江月、云霞;从近景、仰视的角度写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写故乡水送别诗人,实际上是诗人在作别故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本课笔记
首联
交代远渡的地点
叙事
颔联
颈联
尾联
水中映月图
写景
天边云霞图
写景
思念故乡
抒情
教师总结
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依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