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音韵美并背诵。
2.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3.合作学习,分析景物特点、写景方法及蕴含于景中的情感。
4.研读文章,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景物特点、写景方法及蕴含于景中的情感。
难点: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一、新课导入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好河山,曾引起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也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一同去感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情趣。
二、知识简介
(一)理解课题
这个题目如何理解,又如何停顿呢?
《答谢中书书》
1.答:回复,答复。
2.第一个“书”与谢中相连,谢中书即谢征,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3.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一种实用型文体。
(二)作家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三)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征的一封回信,赞颂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朗读课文,感受音韵之美
(一)预习检测:
1.你能读准下面的字吗?
颓 tuí 能与yù其奇
2.你能准确的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
本文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
四字句,两字一顿,最后两句,该怎么读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
(二)老师范读,同学们注意听节奏、韵律。
(三)请同学们再次读文章,品味节奏,韵律和情调。
四、自主译文,感受画面之美
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一)自己边读边译,画出疑难句。
(二)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三)教师点拨解疑
共谈者:指文人雅士,即有高雅情趣的人。
时:季节 俱:都,全。 乱鸣:此起彼伏的鸣叫。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与:欣赏,领悟。奇:奇丽景色。
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参照译文,看看与自己翻译有出入的地方做好订正。
五、默读课文,感受结构之美
文章虽然是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谋篇布局精巧,结构明晰。默读文章,请理清文章的结构,可以试着给文章进行分段。
作者先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然后具体描绘景物,写总体风貌,写了四时、朝夕景物之不同,层次清晰;最后,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全文。
请同学们结合思路分析来背诵课文。
六、品读课文,感受意境美
通过学习,你一定对山川之美有了更具体的体会。请你用我“从__句中读出了__之美,作者__角度,写出了景物__特点。"这样的句式表述并在小组内交流。
如:
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中,读出了山水相映之美。作者从俯视仰视、动静结合的角度写出了山高水净的特点。
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中读出了色彩搭配之美,作者从平视的角度,写出了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体现了景物绚烂多彩的特点。
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中读出了生机勃勃之美、晨昏变化之美。作者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了朝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猿鸟鱼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写出了景物的生机勃勃的特点。
当然,赏析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在来归纳一下:
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 仰视/静景 清流见底俯视/动静
山高水净
色彩斑斓之美: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动)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绚烂多彩
生机勃勃之美:
(早)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听觉)
(晚)夕日欲颓(静),沉鳞竞跃。(动/借代)
(晨夕变换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请根据我们刚才的品析,再次背诵文章。
过渡:你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看到作者的影子了吗?作者在听,在看,在享受自然之美,这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感觉,让他觉得快乐无比。
七、研读课文,感受情趣之美
(一)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是如何以景来传情的呢?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生机勃勃,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
(二)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出示资料: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出身高门,容貌出众,可至高位而多次归隐田园、畅游山泽,这一切都是他成为六朝文人心中“雅好自然”的典范。他将自然美景引入诗歌创作,开创了一代诗风。堪称“中国山水诗派开山鼻祖”。
总结:
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够欣赏这奇妙景色的人,康乐是“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欣赏这奇妙的景色,世人是“不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对世人不能够欣赏这奇丽景色的惋惜。其三,真的只有幸运能够欣赏这奇妙的景象吗?不,还有作者。作者所写常见之景,但语言清丽并从中发现了他的奇妙之处,可见作者是“与其奇者”,表现了作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请同学们再次读文,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细细体会。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表达了作者欣赏山川美景时的愉悦感受。
“实是欲界之仙都。”是作者由衷的赞美,同时将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流露出作者期与谢公比肩,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的得意与自豪之情。
总结:《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意境,这么美的情思,请同学们大声的背诵课文,让美永驻心间!
八、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
作业:
1.背诵并默写《答谢中书书》。
2.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文中的美景用现代文描绘出来。
要求:文从字顺,有意蕴美,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