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一练
班级 姓名
一、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
二、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 ; 2、困于心,衡于虑 ;
3、曾益其所不能 ;
三、解释加点字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
2、管夷吾举于士( )( )( )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
4、苦其心志( ) 5、劳其筋骨( )
6、 饿其体肤( ) 7、空乏其身( )( )
8、行拂乱其所为( )( )( )
9、所以动心忍性( )( )( )
10、人恒过,然后能改( )( )( )
11、衡于虑,而后作( )( ) 12、国恒亡( )
13、征于色( ) ( ) 14、而后喻( )
15、入则无……出则无……( )( )
16、傅说版筑之间( )( )( )
17、增益其所不能( ) ( )
18、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 )
四、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7、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8、人恒过,然后能改
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五、本文第一段以 的修辞手法列举 论据,证明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段在论述这一道理时,指出这种磨难有 方面的,有
方面的,也有生活方面的,还有 方面的,从而使论证的内涵大大丰富了。
六、开篇列举六位人物有何作用?
七、填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 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本文作者是继孔子之后 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他被尊为“ ”,
后人也因此把这一学派的思想称为“ 之道 ”。
本文中心论点是 。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八、第三段先说“人”,论述 的道理,再说“国”,论述 的道理。由人到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
九、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十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中人物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终有所为。
B.“必先……”包括人的内心、身体、生活各方面。
C.天“降大任”前必先使其困顿的意义是增强他们已有的才能。
D.本文主要讲了成才和治国两个方面的道理。
十二、作者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目的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一练(答案)
一、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qúan ) 傅说( yuè ) 胶鬲( gé ) 法家拂士( bì )
二、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弼”,辅助 ; 2、困于心,衡于虑 同“横”,梗塞 ;
3、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
三、解释加点字
1、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 田间小沟 )(田地,田间 )
2、管夷吾举于士( 推举,选拔 )( 在 )( 当时掌刑狱之官 )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因此 )( 责任 )( 在 )( 这 )
4、苦其心志( 使……痛苦 ) 5、劳其筋骨( 使……劳累 )
6、饿其体肤(使……饥饿 ) 7、空乏其身( 穷 )( 绝 )
8、行拂乱其所为( 做,实行 )( 拂逆,违背 )( 做,干 )
9、所以动心忍性( 用了这些 )( 使……震撼 )( 使……坚韧 )
10、人恒过,然后能改( 常常 )( 犯错误 )( 这样以后 )
11、衡于虑,而后作( 同“横”,梗塞 )( 振作,奋发 ) 12、国恒亡( 常常 )
13、征于色( 验,表现 ) ( 脸色 ) 14、而后喻( 知晓 )
15、入则无……出则无……( 进入朝廷,国内 )( 国外 )
16、傅说版筑之间( 打土墙用的夹板 )( 用两板相夹,中间筑墙 )
( 中间,期间 )
17、增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 ( 增加 )
18、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知道 ) ( 生存,活着 )
( 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给” )
四、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7、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8、人恒过,然后能改
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五、本文第一段以 排比 的修辞手法列举 事实 论据,证明 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
道理。第二段在论述这一道理时,指出这种磨难有 精神 方面的,有 肉体 方面的,也有生活方面的,还有 行动 方面的,从而使论证的内涵大大丰富了。
六、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作用?
用事实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造就的道理。
七、填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孟子》 , 孟子,名 轲 , 战国 时期 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南宋朱熹将《孟子》、 《论语》 、 《大学》 、 《中庸》 并称为“四书”。
本文作者是继孔子之后 儒家 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他被尊为“ 亚圣 ”,后人也因此把这一学派的思想称为“ 孔孟 之道 ”。
2、本文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 __关于人才要在艰苦环境中磨练造就 的人才观。
八、第三段先说“人”,论述 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 的道理,再说“国”,论述 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的道理。由人到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
九、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感悟?
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___
十、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十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文中人物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终有所为。
B.“必先……”包括人的内心、身体、生活各方面。
C.天“降大任”前必先使其困顿的意义是增强他们已有的才能。
D.本文主要讲了成才和治国两个方面的道理。
十二、作者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目的是 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