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人教八上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赤壁
26 诗词五首
赤壁,是个地名,赤壁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这场恶战是——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整体感知
3
细读感悟
4
思考探究
5
课堂小结
6
积累拓展
7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句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杜牧 (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代表作有《过华清宫》《江南春》《泊秦淮》,有《樊川文集》传世。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文学常识
知识必备
咏史诗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咏史诗借古讽今,写出了人是变化的,而自然景物是亘古不变的。
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而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乃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只是借相同的地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写自己的感慨。
创作背景
知识必备
整体感知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朗读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韵律;初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点我
朗读课文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cháo
jǐ
mó
划分朗读节奏
押“ɑo”韵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古代兵器。
销蚀。
拿,取。
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即铜雀台。
即周瑜。东吴重要将领。
化用典故,以“二乔”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理解诗词大意
沉埋在泥沙中的被折断的战戟还没有被(完全)销蚀,我把它拿出来打磨洗净,辨认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物。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行了个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就会被曹操困在铜雀台中(据为己有)了。
借物起兴。以古战场上的遗物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暗含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之感。
1.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细读感悟
从这一句,你能看出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
诗人“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显示出他对这一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一个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东风帮助了周瑜火烧战船,大败曹军
2.作者认为赤壁之战中东吴没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的作者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的胜利,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实力,而是偶然的机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东风,没有那一次机遇,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思考探究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再次朗读,体会诗人抑郁不平的心境。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文章主旨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赤 壁
兴感之由
感慨议论
折戟未销
前朝之物
东风之力
二乔命运
以小见大
借古讽今
写作特色
借物起兴:以古战场上的遗物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暗寓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叹,引发思古之幽情。
以小见大:以二乔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实奇才也”,他文武兼备,有雄才大略,是东吴势力取得军事成功和割据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被赞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积累拓展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阅读本诗,思考两首诗对周瑜的看法有什么不一样呢?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