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件)【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高效实用备课】(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件)【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高效实用备课】(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5 17:3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人教八上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三章
20世纪初,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亲自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经过25年的猎捕,有6000多只狼先后毙命,而且鹿的只数也由四千只左右迅增到十万只。但这十万只鹿遭到了厄运,先是饥饿,然后是流行疾病,两年之后,鹿群只数又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里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读完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故事里的鹿得到了保护,为什么会“苟延残喘”?
今天是与孟子交谈的最后一期
我们将一起走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初读:晓畅文意
3
细读:解读思想
4
思考探究
6
课堂小结
7
虚词迁移练习
8
积累拓展
9
研读:对比特点
5
1.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学常识以及文言现象。
2.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3.反复诵读,积累名句,对比三篇文章孟子的说理特点。
学习目标
1.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2.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
3.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4.管仲(名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
5.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6.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知识链接
知识必备
1.诵读文章,揣摩文意。
2.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直译意译相结合,注意特殊词语、重点句式。
3.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圈点勾画出来。
限制时长5分钟。
初读:晓畅文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quǎn
yuè
ɡé
áo

kònɡ

zēnɡ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兴起,指被任用。
田地。
选拔、任用。
捣土用的杵。
狱官。
集市。
使……痛苦。
使……劳累。
使……经受饥饿之苦。
财资缺乏。
违背。
扰乱。
增加。曾,同“增”。
文言翻译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中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财资缺乏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常常犯错误。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验、表现。
显露、
流露。
了解、明白。
指在国内。
同“弼”,
辅佐。
同“横”,
梗塞、不顺。
指在国外。
匹敌、相当。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梗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畎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里奚举于市 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行拂乱其所为 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曾益其所不能 曾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起,指被任用 
田地 
选拔、任用 
举荐
集市 
所以 
使命
扰乱
增加
实虚词及文言现象总结
重点实词
(8)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征于色 ,发于声 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国恒亡 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常
忧困 
思虑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验、表现
脸色 
显露、流露 
匹敌、相当 
灭亡
重点虚词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苛政猛于虎
介词
连词
至于夏水襄陵
表示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从,自”“在”“到”
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事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为“向”“对,对于”“同”“给”“到”等
速记口诀:“于”字在从对比到。
助词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用于句首或句中以凑足音节
文言现象
1.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
亲戚畔之
往之女家
“曾”同“增”。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
“畔”同“叛”,背叛。
“女”同“汝”,你。
2.古今异义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造、修建。
古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今义:敌对的国家。
舜发于畎亩之中 (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行拂乱其所为 ( )
法家拂士 ( )
法家拂士 ( )
管夷吾举于士 ( )
3.一词多义


被起用。
发出。
违背。
同“弼”,辅佐。

贤士。
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
4.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必先苦其心志 ( )
②劳其筋骨 ( )
③饿其体肤 ( )
④空乏其身 ( )
⑤所以动心忍性 ( )
( )
动词作状语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 )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使……痛苦
使……劳累
使……经受饥饿之苦
使……处于贫困之中
使……受到震撼 
使……坚忍起来
在国内 
在国外
5.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动词+于……”表被动
舜发于畎亩之中。
正常语序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百里奚举于市。
被动句:
省略主语“一个国家”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省略句:
细读:解读思想
细读课文,想一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1.文章开头列举了历史上六位著名人物成才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他们都出身贫贱,但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首先列举这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摆出典型、有力的事实论据,再据此得出结论,提出看法,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②据此事实,归纳总结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一段结论。在此基础上,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加以论证。
①首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例子并试着分析吗?
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4.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怎样的理解?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你总结的真不错,那你能否用你的气势读一遍文章呢?也可以尝试背诵。
《孟子》三章 异 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层层推理
逻辑严密
《富贵不能淫》 先破后立 层层推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研读:对比特点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孟子的文章,这三篇文章有何异同?
《孟子》三章 异 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提出观点 举例论证 道理分析 层层推理
逻辑严密
《富贵不能淫》 先破后立 层层推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事例 从个人到治国 归纳论点
你可以总结出孟子文章的特色吗?
层层推理,逻辑严密
善用排比,增强气势
论证方法,灵活多样
论辩策略,巧妙高超
孟子如此能言善辩,为什么不受重用呢?
例: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者的“仁心”上,这在诸侯争霸、动荡不安的战国时期是不合时宜的;这个时期统治者重用的是商鞅、孙子这样的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孟子不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顺从君王的旨意,所以孟子不被任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孟子一生所践行的人生准则。孟子对纵横家的鄙视,对自身思想和品格的坚守,是他得不到重用的主要原因。
思考探究
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然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课堂小结
对比论证
个人(正面)
国家(反面)
举六个人的例子
(出身贫贱,历经磨难,增长才干,有所作为)
论证“生于忧患”
客观:苦、劳、饿、空乏、行拂乱
主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无法家拂士
出:无敌国外患
生于忧患
举例论证
道理
论证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国恒亡 → 死于安乐
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善用排比。文章开头连用六个排比句,气势恢宏,增强了说服力。
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紧密。
写作特色
秦攻赵,赵使平原君赵胜求救于楚。得十九人偕从,无以满二十。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①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纵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
平原君曰:“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②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虚词迁移练习
请写出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
既至楚,平原君与楚王言合纵。日中不决。毛遂入,按剑迫楚王,说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纵之约。毛遂谓十九人曰:“公等录录③,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亦自以为不善相士,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毛遂为上客。
(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注:①赞:介绍。②蚤:通“早”。③录录:通“碌碌”。
赵使平原君赵胜求救于楚
自赞于平原君曰
遂闻君将合纵于楚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
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强于百万之师
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为“到”
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为“给”
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译为“去”
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
介词,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介词,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同学们,除了以上句子,请你将找到的更多虚词“于”的句子(课内或课外),进行归纳总结。
张桂梅,“七一勋章”获得者,坚守贫困地区教育一线40余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从2002年起四处奔走,克服重重困难,于2008年8月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先后帮助约2000名贫困山区女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她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在1997年查出患有子宫肌瘤后,仍然坚守讲台。多年来,她将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热爱的教育事业。
积累拓展
孙家栋,从事航天工作60年,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一次发射中,卫星在转运途中不慎发生了轻微碰撞,试验队员们一下子慌了神,谁也不敢保证这会不会对发射造成影响。接到紧急报告后,孙家栋当天就从北京赶到了西昌,一下飞机就直奔卫星试验厂房。了解清楚现场情况后,当时已经快80岁的他马上钻到了卫星底下,对着卫星的受创部位仔细研究起来。“卫星没事儿,能用!”卫星导航是孙家栋近十年的主攻领域之一。短短十余年,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实现从无到有,并投入产业化。孙家栋因其贡献被誉为“北斗之父”。
随笔:《我心中的孟子和<孟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就此别过,期待以后还有机会与你们一同遨游知识的海洋。”
说完这番话,孟子消失了。
而趴在书桌上的你也缓缓睁开了眼睛,
多么奇妙的旅程啊!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