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高效实用备课】(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高效实用备课】(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5 17:4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人教八上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三章
在战国时期,有这么一个人
他……
热爱和平
讲性善论
擅长雄辩
他是?
孟子!
接下来,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孟子的三篇文章
领略这位雄辩家的语言风采!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初读:晓畅文意
3
细读:解读思想
4
思考探究
5
课堂小结
6
实词迁移练习
7
积累拓展
8
1.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学常识以及文言现象。
2.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3.反复诵读,积累名句,体会孟子的说理特点。
学习目标
一天傍晚,你在家预习明天要学的
《孟子三章》
突然眼前场景一转,
你来到了一间古香古色的屋子,
面前站着一位古人。
他是谁呢?
你听到他口中在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不就是你正在预习的文章吗?
原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亚圣”孟子啊!
那么,了解孟子吗?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文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知识必备
写作背景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又精炼准确。
《孟子》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知识链接
知识必备
你欲上前与他交谈
但是
你首先要读懂孟子刚才说的内容
才能和他有话可谈
初读:晓畅文意
1.诵读文章,揣摩文意。
2.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直译意译相结合,注意特殊词语、重点句式。
3.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圈点勾画出来。
限制时长5分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jiānɡ

pàn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文言翻译
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方圆三里的内城。
围。
句首发语词,不译。
护城河。
兵器。
放弃。
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离开。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巩固。
震慑。
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极点。
同“叛”,背叛。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实虚词及文言现象总结
重点实词
(1)七里之郭      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池非不深也 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委而去之 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城 
围 
护城河
兵器 
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放弃 
离开 
边界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得道者多助 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寡助之至 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天下顺之 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险要 
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极点 
归顺,服从
文言现象
2.古今异义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和血缘关系的家庭或这个家庭的成员。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3.一词多义

天时不如地利 (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    
有利 
锐利

三里之城 ( )
城非不高也 ( )
内城
城墙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
(2)名词的使动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原意为:泛指某种范围,句中意为:( )
巩固
使……定居
震慑
你成功“见”到了孟子!
并表达了对他的仰慕之情
还向他朗诵并翻译了本文
(请将你的同桌假设为孟子,进行朗诵和翻译,限时5分钟)
孟子听了你的朗诵与翻译
非常开心
关于这篇文章,他想听听你的见解。
一起来看看他都提出了哪些问题吧!
细读:解读思想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理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的战例加以证明,且分别将“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结果是“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一般而言,“天时”指的是宜乎做某事的气候条件,“地利”指的是地理优势,“人和”指的是人事协和、民心和乐。
它们在本文中的意思,需要具体分析。
你怎样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呢?
“天时”可能更多还是指阴晴寒暑等是否有利于攻战,或者说,指的就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一般指地理形势方面的优势,也就是“山溪之险”。但是在本文中,这个词几乎可以宽泛地理解为“物质条件的优势”。
“人和”,本文中主要指的是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2.文中孟子认为君主怎么做才能够“战必胜”?
君主要“得道”,也就是“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实现“人和”,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因此,行仁政的君主,能以多助战寡助,战必胜。
你是怎么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能不能举几个例子佐证呢?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
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却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大家都说孟子以雄辩著称
请你自读文章
以小组为单位
在3分钟之内
诵读课文
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思考探究
例: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话连用四个并列排比句,每句又用双重否定的句式,特别强调了“地利”方面的优越条件,为下文蓄势。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段话连用三个并列排比句,以三个“不以”语势强烈地进一步强调物质条件不足恃,从反面说明了“人和”的重要。
你总结得真不错,那你能否用你的气势读一遍文章呢?也可以尝试背诵。
孟子和你进行了讨论之后
觉得你的理解很有见地
邀请你以后有机会和他讨论其他文章
……
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课堂小结
论证
得道者多助,天下顺之——胜
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
战争中需要人和
(正面)
进攻例子——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例子——地利不如人和
论证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治国中需要人和
(反面)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实词迁移练习
晚世之兵,君虽无道,莫不设渠①,傅堞②而守。攻者非以禁暴除害也,欲以侵地广壤也。是故至于伏尸流血,相支以日③,而霸王之功不世出④者,自为之故也。夫为地战者不能成其王,为身战者不能立其功。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强;将失道而拙,得道而工⑤;国得道而存,失道而亡。
【注】①渠:此处指护城河。②傅堞(dié):凭借城墙,依靠城墙。③相支以日:长时间抵抗,这里指战争旷日持久。相支:相拒,抵抗。④不世出:不是世间常有的。⑤工:工巧,精巧。这里指灵巧。
(1)攻者非以禁暴除害也  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 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道而强 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攻打 
离开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积累拓展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分别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刊。
四书五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当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历代儒家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孟子主张的“人和”和“得道”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篇”的宣传图,联系实际生活,具体说说我国施行了哪些“道”来“域民”“固国”“威天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