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背影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差使(chà) 簌簌 栅栏 触目伤怀(chù)
B.奔丧(sàng) 交御 擦拭 情郁于中(yù)
C.蹒跚(pán) 马褂 惦记 祸不单行(xíng)
D.典质(diǎn) 渡江 瞩咐 不能自已(yǐ)
2. 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 他在三嘱付茶房,甚是仔细。
B. 他待我斩斩不同往日。
C. 我最不能妄记的是他的背影。
D.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废事些。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诗词绝对没有颓唐消极或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之作,总是以磅礴的激情、振奋人心的革命精神,催人奋发向上。
B.用词准确规范,用典妥帖得当,这是写文章的起码要求。
C.数字化销售已成为西方出版集团的重要板块,但中国的数字出版却为寻找合适的盈利模式而踌躇。
D.大学生放假赋闲在家,如果能走出家门,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就会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
4.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
(2)凄惨暗淡,不景气。 ( )
(3)衰颓败落。( )
(4)看到后心里感到悲伤。 ( )
(5)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
(6)细小而繁多(的事)。 ( )
5.选出加点字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变卖典质(抵押) 妥帖(妥当,稳当)
B.颓唐(失败的样子) 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C.家中光景(时光) 不能自已(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D.举箸提笔(筷子) 触目伤怀(心)
6. 加点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B.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C. 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7.文学常识填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______,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__________《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8.道德模范曹于亚捐肾救父的壮举被拍成公益广告《孝道》,阅读下面的相关材料,完成后面几个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拍摄一场曹于亚跪求医生,要将自己的一个肾捐给父亲的戏时,张静初还是忍不住放声大哭,“当时我的心情很矛盾,一下子想到了我的父亲,其实这是一个挺美好的事情,可是现实生活中我却不可能像影片里一样挽救我父亲的生命”。(对应图二)
材料三:有人作诗赞扬曹于亚:惊悉病危急似焚,跪求捐肾报亲恩。成功手术由衷喜,耽误课程补习勤。带父读书甘苦累,打工买药更艰辛。梦圆大学成才路,全国德模光满身。
(1)猜想情节。请你用一句话分别概括材料一中图一、图三《孝道》的情节。
图一:
图三:
(2)扮演曹于亚的张静初为什么会放声大哭?
(3)有人认为曹于亚捐肾救父,只是她一家人的事,不应该被评为道德模范,你怎样看?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背影》(朱自清)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3)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4)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5)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6)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7)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9.文章以《背影》为题,请你具体说说“背影”是怎样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的?
10.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背影的?他为什么要写得如此详细?
11.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2.文章中有几处对父亲语言的描写,请你将“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好好地在心里读一读,然后体会这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了父亲怎样的情感与性格?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
①虽然我是家里惟一的女孩,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
②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一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
③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不太年轻的父亲逐渐弓起的背,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学了?”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地一跳:“哪能?再难也得让她上学。”就为这一句话,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④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
⑤到学校门口,我一个人进去,父亲则去卖那筐桃子。等我安排好住宿后,去城里找他,父亲已经走了。我想,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翻山越岭,还得走20里啊!
⑥3年高中,我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当然都是些歪七扭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冬天天短,父亲每次来都得起个大早,见到我,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硬邦邦的全是冰碴儿。中午我们父女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吃得有滋有味。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20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晒成了酱紫色。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凉好的白天水递过去,父亲一气儿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是当天来当天走。3年里,他走了他几十年走不完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和爱,也在这3年里变得缠绵与圣洁。
⑦3年后,我由县城考到省城。也和3年前一样,父亲挑着扁担送我去上学,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而是阴雨连绵。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我倒有些不习惯,怪父亲过于奢侈。“你都成大学生了,吃个好桃子,配!”并且不停地催促我快吃。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
⑧安排好住宿已经很晚了。我要送父亲到学校招待所去住,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己的宿舍。我知道,那样父亲会一夜都不安心的,所以也只好随他去了。下过雨后,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一天的颠簸,实在是太累了,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突然,辅导员老师把我叫醒。她说,你父亲为了省15元的住宿费,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乓球台上。此刻,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感动。我扑过去扶摸着他那青筋凸起的双臂,哭着求他:“为了我,父亲,请您爱惜自己。”同宿舍的姐妹齐刷刷地站在我的身后,哽咽着说:“就住在我们宿舍,我们可以两个人睡一张床。”
⑨“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辅导员老师还很年轻,和其他人一样眼里已经噙满了泪水。“那又有什么,他是父亲。”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啊!他是父亲。他是勤劳又质朴的农民!
13.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
14.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的含义。
15. 作者多次写到父亲的肖像:“弓起的背”、“刀刻的脸”、“磨出老茧的双肩”、“青筋凸起的双臂”,意在表现什么?
16. “我们父女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吃得有滋有味。”泡饼和咸菜为什么让“我们父女俩”“吃得有滋有味”?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郎朗旋风
①2006年6月,一位年轻的中国钢琴家与多明戈、祖宾梅塔等众多世界著名艺术家参加了德国世界杯开幕音乐会,站在一大群声名显赫的艺术家中间,他的出众才华与青春阳光的笑容赢得了更多人的赞叹。
②这位了不起的年轻人就是郎朗,刚刚24岁,却与柏林、维也纳、美国的所有一流乐团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已经在全世界所有著名的音乐厅举办过个人独奏会。他的音乐会在欧美票房排名第一,他的CD销量在美国、德国、维也纳排行第一……
③3岁的时候,郎朗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钢琴。他的童年岁月,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看着自己的手指灵活而快乐地在键盘上跳跃,那简单的黑白色对于郎朗来说就是最美丽、最鲜艳的颜色。郎朗很努力,一直都不用父亲督促。自从5岁第一次获得沈阳钢琴比赛第一名之后,很多次国家级的钢琴比赛,郎朗的成绩都一路领先。
④第一次有了人生的挫败感
⑤1990年,郎朗参加了在太原举行的全国首届少儿钢琴比赛。赛场上,小郎朗镇定自若、轻松自如的演奏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所有人包括郎朗自己都觉得第一非他莫属。但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意料:郎朗的名次只排在第七。
⑥成绩公布的那一刻,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还不到10岁的郎朗,大家以为他会哭,以为一个孩子只会白白地承受成人世界里的不公。而郎朗非但没有掉一滴眼泪,反而昂首挺胸地冲进评委室,指着那些派头十足的评委,大声质问:太不公平了!你们怎么会这么不公平?
⑦郎朗不能默默忍受毫无根据的裁判,他希望评委们能够给他一个公正的答复,拒绝接受那只作为奖品的玩具小狗,父亲却替他领回了奖品并告诉他:发脾气是没有用的,最好的方式是让它成为一种激励。郎朗哭了,他毕竟是个孩子,在父亲殷殷期待的目光里,他的委屈不需要掩藏。
⑧接下来的几年里,郎朗一边刻苦练琴一边参加各种国际性的钢琴比赛。接连不断的好成绩让人们逐渐了解并且喜欢上了郎朗。中央音乐学院附小还没有毕业,郎朗就收到了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的入学通知书。历史悠久的柯蒂斯音乐学院只有150名学生,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钢琴天才少年,而郎朗则是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学生。临走的那天,15岁的郎朗带了一面国旗。郎朗长大了,他知道,从这一刻开始,他的双肩要变得强壮了,因为它将担当得更多。
⑨柯蒂斯音乐学院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越的学习环境,让郎朗的钢琴技艺迅速提高。入校三个月,郎朗举行了三场个人音乐会,3个月后,他就成为美国著名文体经纪公司IMG的签约钢琴家之一——属于郎朗的时代即将来临。
⑨1999年6月的一天,在盛大的芝加哥拉文尼亚音乐节明星演奏会上,郎朗终于走到了世界音乐的最前沿。谁都没有想到,钢琴演奏家安德鲁·瓦兹会在即将上场演奏的时候突然身体不适。谁都没有料到,情急之中,主办方决定让郎朗上场,这个刚刚17岁的中国小子。在即将开始演奏的那一刻,郎朗深情地凝望着台下的观众,他的内心涌动着澎湃的激情。是的,这是一场决定他命运的演出,而他必须取得胜利。每个人的梦想都是美丽的,而追求梦想的过程却是如此艰辛。多少汗水与泪水、多少不为人知的痛苦挣扎才换来这一时刻的到来呀!
郎朗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支曲子,郎朗9岁的时候就开始练,不知道弹过多少遍。他很快找到感觉,轻松进入状态。他忘记了自己,陶醉在音乐的世界里,他的指尖在黑白键盘上优美飘逸地舞蹈着……精湛、完美的演绎让全体听众如痴如醉。最后一个音符演奏完毕,听众全体起立欢呼,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郎朗成功了!
这场临时替代演出的确改变了他的命运。第二天,美国三大报纸之一的《芝加哥论坛报》高度赞扬“郎朗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令人激动的钢琴天才”。从此,郎朗与世界上所有的一流乐团陆续签约,开始了他的音乐演奏生涯。
成名后的郎朗,每年在全球有近150场的演出,郎朗带着音乐满世界跑,“郎朗旋风”越来越强劲,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他获得过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他被美国著名《人物》杂志评为“20位将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之一;他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最年轻的国际亲善大使;美国CBS电视台新闻60分钟播出郎朗的专题报道,该栏目曾经报道过的唯一一位中国人是邓小平。
面对这些,郎朗始终都清楚自己最该做的最想做的是什么。他可以张扬,那是一种必需的激情,但绝对不能骄傲,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成名并不代表未来就是一马平川,他前面的路还很长,他需要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方向。
遭遇过不公,忍受过屈辱,有过抗争、有过沮丧,但郎朗一直都没有放弃努力。机遇降临给有准备的人,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17.选文第①段为什么写郎朗“与多明戈、祖宾梅塔等众多世界著名艺术家参加了德国世界杯开幕音乐会,站在一大群声名显赫的艺术家中间”
18.选文中第④~⑦段叙述郎朗“第一次有了人生的挫败感”,意在闸明了什么道理
19.怎样理解选文第⑧段画横线部分中“它将担当得更多”的含义
20.请概括选文中第⑩~ 段所叙述的主要事件,并说说你所获得的启示。
21.第 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案
C 2.A 3.D 4.(1)狼藉 (2)惨淡 (3)颓唐 (4)触目伤怀 (5)情郁于中 (6)琐屑。 5.D 6.B
佩弦 散文家 诗人 《欧游杂记》
8、(1)图一:小时候父亲背曹于亚过河。
图三:长大后曹于亚成功捐肾救父。
(2)自己不能像影片里的主人公一样挽救她父亲的生命。
(3)曹于亚虽然诠释的只是一个女儿的爱与孝,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崇高美德;
她以坚韧的言行和美好的心灵,使这种让人敬佩的美好情感传播和影响开来。
9.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
10.本段作者是这样描写父亲“背影”的:先作外貌描写,着重写他的衣帽;再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他爬月台的动作;另外,作者还用自己的情感来烘托这个背影。
本段里的这个“背影”,在全文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才写得这样详细。
11.由冷漠到感激;一方面是父亲那次送“我”上车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感激;另一方面是由于父亲越来越老,他对“我”与儿子的惦记让我感动。
12.这句话是父亲在面对惨淡家境时对儿子的劝慰,体现出父亲刚强(或坚强)与乐观的性格。
13. 歌颂父爱的伟大
14. “咽”字表现了“我”捧着桃子时的复杂心情;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敬重和同情。
15. 意在表现父亲辛勤劳动,历尽艰辛。
16. 泡饼和咸菜虽然不是美味佳肴,但冲淡不了父女之间相见时的快乐与深厚的情谊。我也有这样的经历,曾经……
17. 突出郎朗的出众才华与青春阳光的形象。
18. 示例一:阐明了在成功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的道理。
示例二:阐明了成功来之不易的道理。
19. 他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中国。
20. 在芝加哥拉文尼亚音乐节明星演奏会上,郎朗代替身体不适的钢琴演奏家安德鲁·瓦兹
上场演奏,最终获得了成功,并因此而改变了命运。机遇往往是给那些有实力的人准备
的。
21. 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