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教版九下科学1.2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课件 38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浙教版九下科学1.2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课件 38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13 15:20:21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一章 演化的自然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知道地球
是随太阳系的形成而诞生的;知道恒星不同的发展阶段:红
巨星、超新星、白矮星、黑矮星、黑洞;了解太阳的一生;
了解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
科学思维:读图,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和知识;初步形成科学、
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实践:利用沙堆制作太阳系形成的三个阶段模型,培养动
手、动脑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太阳系和恒星的演化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
和求知欲,初步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新知导入
大爆炸后,宇宙中的物质分别形成各个星系,气体和尘埃布满了各个星系。
那么,太阳系是怎样形成的?太阳等各种恒星诞生后,还会发生变化吗?恒星真的永恒不灭吗?
阅读思考
仔细阅读图 1-10,并说明太阳系的行星的公转方向和太阳的自转方向有什么关系?
(1)太阳自转方向:

(2)行星公转方向:

发现: 。
逆时针(自西向东)
逆时针(自西向东)
太阳系中行星的公转方向与太阳自转方向一致,都是逆时针(自西向东)。
新知讲解
一、太阳系的特点:
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和太阳自转的方向一致;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平面大多接近同一平面;太阳系中天体的公转轨道都接近椭圆形。
共同特点:
①同向性 ②近圆性 ③共面性
根据行星公转的特点,可以推导如果它与太阳系形成有关,就可以作为推论太阳系形成的依据。
二、太阳系的形成:
1、“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1)学说创立者: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
(2)学说创立时间:18世纪
(3)学说的主要观点:太阳系是一块星云
收缩形成的。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
的巨大云雾状天体,它的直径大多可达十几
光年。
新知讲解
(4)太阳系形成的推理:
①原始的太阳星云是一个扁平的、自转的气体尘埃圆盘。50亿年前原始太阳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而收缩凝聚。
② 凝聚的星云,绕着中轴旋转,形成中间增厚的大园盘(盘状星云阶段)。转盘内的元素通过衰变释放出能量,这些能量贮存在圆盘深处。
③继续旋转,盘面形成几个同心圆的圆环(早期太阳形成阶段)。
离中心几个天文单位之内的内盘,温度高达2000℃以上。尘埃粒子蒸发了,以至于内盘完全是气体。
太阳系形成的三个重要阶段:星云塌缩、星云旋涡形成、原恒星形成、太阳形成。
(5)星云学说推论的重要依据:
①只有太阳和太阳系的行星形成于同一个旋转的星云云盘,太阳的自转方向和太阳系的行星的公转方向才会一致;
②形成太阳系的行星的物质来源于同一个扁平的星云云盘,才导致太阳系的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位于同一平面上。
视频:
太阳系的形成:
(点击图片播放)
活动:
把准备好的沙子分成三堆,分别制作太阳系形成三个阶段的模型:
(1)圆盘状星云阶段;
(2)早期太阳形成阶段;
(3)行星形成阶段。
新知讲解
2、其他假说:
虽然“星云说”能描述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但还有不少现象无法解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除了“星云说”,关于太阳系的形成还有其他假说。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灾变说”。
“灾变说”认为:地球等行星的物质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巨变(如另一颗恒星接近太阳或与太阳相撞)而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灾变说包括杰弗里斯的“碰撞说”、里特顿等人的“双星说”、霍伊尔等人的“超新星说等。
新知讲解
三、恒星的演化
1、恒星
恒星是能自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恒星是在相对小的体积内积聚大量的气体而构成的。
太阳就是一颗普通的恒星。
新知讲解
2、恒星是演化的
恒星的演化就是一颗恒星诞生、成长、成熟到衰老、死亡的过程,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
现代天文学认为恒星的演化开始于星云。
新知讲解
3、恒星的演化历程:
星云内部散布着稠密核的结构,稠密核是引力中心,吸引着大量周围的物质。核心物质不断增多,温度持续升高,当核心收缩到类似于太阳大小时,标志着恒星已经进入幼年期,这个核心称为原恒星。
年轻的原恒星不断收缩,把其内部温度和压力升到相当高,足以引发
氢燃烧,这时,恒星成为一颗主序星,进入漫长的成年期,对于太阳这样低质量的恒星,成年期能延续 100 亿年。
主要阶段:恒星的演化始于星云→当核心收缩到类似于太阳大小时,核心成为原恒星→原恒星不断收缩,引发氢燃烧,恒星成为一颗主序星。
星云
原恒星(幼年期)
主序星(成年期)
活动:
读下图,请你找出恒星的寿命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恒星寿命与质量的关系:
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质量越小 , 寿命越长。
新知讲解
4、恒星的寿命:
恒星是不会永久存在的。
一颗恒星寿命的长短取决于它的质量大小:质量越大的寿命越短;质量越小 , 寿命越长。
一般来说,质量比太阳小的恒星燃料消耗慢,它们的寿命可以长达 2000 亿年;而质量比太阳大的恒星寿命短一些,例如,质量是太阳 15 倍的恒星寿命可能只有 1000万年左右。
主序星的质量大小决定了它们日后的演化历程;太阳目前正处于主序星阶段。
新知讲解
5、恒星演化的不同阶段形态不同:
现代天文观测发现,在宇宙中,除了和太阳外貌相似的恒星外,还有许多很特别的“恒星”。在恒星演化的不同阶段,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异。
读图:
读恒星演化示意图,说一说各恒星演化过程中要经历的阶段是什么?
大质量的恒星演化过程:
星云→大质量恒星→红超巨星→超新星→中子星或黑洞
中低质量恒星演化过程:
星云→中低质量恒星→红巨星→行星状星云→白矮星
红巨星:表面温度比太阳低,但体积比太阳大,亮度比太阳高。
行星状星云:质量体积比太阳大,但亮度较暗。
超新星:亮光相当于10亿颗太阳
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
恒星比较:
新知讲解
(1)大质量恒星的演化
大质量恒 星
超红巨星
超新星
中子星
黑 洞
(2)中低质量恒星的演化
中低质量恒 星
红巨星
行星状星云
白矮星
读图:
太阳属于小质量的恒星。仔细阅读下图,根据中低质量恒星的演化历程,说一说太阳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成年太阳
红巨星
白矮星
黑矮星
星云一部分
(3)太阳的演化历程:
太阳的光和热是靠太阳内部的氢核发生核聚变而产生的,太阳的内部在不断地消耗氢。
进入成年阶段的太阳(主序星)大约可以维持100亿年的稳定状态。大约50亿年后,太阳将进入晚年期。
太阳进入晚年期后,当太阳中心缺少足够的氢时,太阳的球核将开始收缩,太阳外层的氢继续变成氦,星体急剧扩大,变成红色,形成红巨星。它将膨胀到接近火星轨道,这一过程将吞噬水星、金星、地球,预计太阳在红巨星阶段将大约持续10亿年时间,亮度将升高到今天的近1万倍。
红巨星不断地把外层物质抛向太空,在星体周围形成行星状星云,它的核聚变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物质将进入星际介质参与再循环,而球核进一步收缩,形成体积极小、密度很高的白矮星。最后,它将慢慢“熄灭”,形成一颗看不见的黑矮星,最终变成星云的一部分,进入新的循环。
成年太阳
红巨星
白矮星
黑矮星
星云一部分
新知讲解
主序星的质量大小决定了它们日后的演化历程。
中子星
黑洞
主序星
太阳
红巨星
白矮星
黑矮星
大恒星
超红巨星
超新星
恒星星云
恒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会不断地向四周抛出物质。这些物质自由地在太空中扩散,最后将渐渐孕育出新一轮的恒星星云。
阅读:
(1)中子星:
中子星,又名波霎。中子星是处于演化后期的恒星。当老年恒星的质量大于8 倍太阳质量时,它就有可能变为中子星,而质量小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往往只能变化为一颗白矮星。中子星并不是恒星的最终状态,它还会进一步演化为不发光的黑矮星。
中子星小得出奇,典型的中子星直径只有20
千米,但密度大得惊人,1厘米3达到1亿吨甚至达
到几十亿吨,且由于巨大的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引力,
就连光线都是呈抛物线挣脱。
中子星的能量辐射是太阳的100 万倍,它在1
秒钟内辐射的总能量若全部转化为电能,就够目
前我们地球用几十亿年。中子星的表面温度可达
到1000 万℃,中心温度还要高数百万倍。
(2)黑洞:
黑洞中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的一种天体。黑洞的引力极其强大,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故而,“黑洞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事件视界逃脱的天体”。
随堂练习
1、太阳是很普通的一颗恒星,但它和大质量恒星在演化过程中具有的共同点是(  )
A.亮度都是逐渐升高
B.一定发生超新星爆发
C.体积先变大后变小
D.密度逐渐变小
C
随堂练习
2、天文观测发现,在天狼星的附近有一密度极大、体积小、比天狼星暗一万倍的白色天体——天狼β。根据恒星的演化,你推测天狼β可能是一颗(  )
A.小行星 B.红巨星
C.白矮星 D.主序星
C
随堂练习
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轨道不在同一平面上
②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轨道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
③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各不相同
④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一致
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D
随堂练习
4、下列关于“星云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提出“星云说”
②“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
③太阳系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圆盘状的星云阶段、行星形成阶段、时期太阳形成阶段
④形成太阳系的行星物质来源于同一扁平的星云云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 ②③④
C
随堂练习
5、下列关于太阳的演化过程,正确的是(  )
A.太阳→白矮星→红巨星→超新星
B.太阳→红巨星→白矮星→黑矮星
C.太阳→超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
D.太阳→超红巨星→超新星→黑洞
B
随堂练习
6、如图展示了恒星的质量与它的寿命的关系,恒星寿命指恒星在耗尽燃料之前所能存在的时间。由图可知,质量比太阳大的恒星,其寿命比太阳  ;一个质量是太阳0.8倍的恒星大约能存在   亿年;一个质量是太阳1.7倍的恒星大约能存在   亿年。

130
30
随堂练习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表示一块  ,从图①到⑤说明太阳系是由  收缩形成的。
(2)图②到图④中,中心天体是   。
(3)图⑤中八大行星绕中心天体的公转方向   ,它们的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   。
星云
一块星云
太阳
是一致的,即自西向东
同一平面
课堂总结
1、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
2、恒星的一生
3、恒星最终将变成星云的一部分。
板书设计
1.2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1、太阳系形成的假说:
(1)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星云说”
(2)突变说
2、恒星的一生:
3、恒星最后将变成星云的一部分。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
3、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4、预习下一课时主要内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下§1.2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
2、知道地球是随太阳系的形成而诞生的;
3、知道恒星不同的发展阶段:红巨星、超新星、白矮星、黑矮星、黑洞;
4、了解太阳的一生;
5、了解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太阳系的形成
1、太阳系中,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和 一致。据科学家测算,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 。根据这个特点,若它与太阳系形成有关,就可以作为推论太阳系形成的依据。
2、18世纪,康德和拉普拉斯通过对 研究提出了“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
形成的。
3、星云学说推论的重要依据是:只有太阳和太阳系的行星形成于 旋转的星云云盘,太阳的自转方向和太阳系的行星的公转方向才会一致;形成太阳系的行星的物质来源于同一个扁平的星云云盘,才导致太阳系的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位于 。
知识点2、恒星的演化
1、恒星是在相对小的体积内积聚 而构成的。恒星的演化就是一颗恒星 、 、 到衰老、死亡的过程,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
2、现代天文学认为恒星的演化开始于 。
3、年轻的原恒星不断 ,把其内部温度和压力升到相当高,足以引发氢燃烧,这时,恒星成为一颗 星,进入漫长的成年期,对于太阳这样低质量的恒星,成年期能延续 年。
4、恒星是不会永久存在的。一颗恒星寿命的长短取决于它的 大小;质量比太阳小的恒星燃料消耗慢,它们的寿命可以长达 年;而质量比太阳大的恒星寿命短一些。主序星的 大小决定了它们日后的演化历程。
5、太阳的光和热是靠太阳内部的氢核发生 而产生的,太阳的内部在不断地消耗氢。
6、太阳的演化顺序: 、 、 、 ;最后变成 。
二、例题讲解
例题1、关于恒星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越大的恒星,寿命越短 B.表面温度比太阳高的恒星呈现出比太阳稍红的颜色
C.质量越大的恒星,寿命越长 D.表面温度比太阳低的恒星呈现出比太阳稍蓝的颜色
例题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白矮星是体积、密度均很小的恒星
B.太阳的光和热是太阳内部的氢核发生核聚变产生的
C.太阳的光和热是太阳内部的氦核发生核聚变产生的
D.太阳慢慢熄灭,形成白矮星
例题3、下列有关黑洞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黑洞密度极高,能产生强大的引力 B.黑洞是科幻小说中的一种设想,实际并不存在
C.黑洞在太阳系中不可能出现 D.黑洞是质量更大的恒星发展的某个阶段
例题4、下列依据与“星云说”的提出有关的是(  )
A.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和太阳自转的方向不一致
B.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不在同一平面上
C.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都是正圆形的
D.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
例题5、太阳是很普通的一颗恒星,但它和大质量恒星在演化过程中具有的共同点是(  )
A.亮度都是逐渐升高 B.一定发生超新星爆发 C.体积先变大后变小 D.密度逐渐变小
三、随堂练习:
1、下列有关“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膨胀演化而成的
B.在太阳系中,先形成太阳,最后形成地球等行星
C.在太阳系中,先形成地球等行星,最后形成太阳
D.在太阳系中,太阳和地球等行星是同时形成的
2、按照恒星演化的不同阶段分类,太阳目前属于(  )
A.原恒星 B.白矮星 C.红巨星 D.主序星
3、恒星是有寿命的,每一颗恒星都有其诞生、存在和死亡的过程。一颗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它的(  )
A.质量 B.体积 C.温度 D.亮度
4、关于宇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卫星的星球
B.恒星的寿命取决于亮度
C.太阳能够发光、放热,主要是因为太阳内部不断发生化学反应
D.银河系是一种旋涡星系,太阳处在其中的一个旋臂上
5、下列属于太阳在红巨星阶段特点的是(  )
①太阳因为缺少足够的氢,球核开始收缩 ②太阳外层的氢转变为氦 ③红巨星阶段大约持续10亿年时间 ④红巨星阶段进入了太阳的晚年期,亮度将比现在的太阳要弱 ⑤星体急剧扩大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6、早在1965年,科学家们在天鹅座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1万光年的恒星,命名为“天鹅座X-1”。根据计算,该恒星的质量为太阳的30倍,但是科学家们并没有发现它所发出的任何光线。你认为该恒星应该已经演变成了(  )
A.白矮星 B.超新星 C.中子星 D.黑洞
7、我国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3月的某个清晨,在东方“天关”附近(金牛座的位置)突然出现了一颗“客星”,其“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司天监(当时的国家天文台)对这颗“天关客星”用肉眼连续观察了两年之久,直到看不见为止。19世纪,人们用望远镜发现在这个方向有一个“蟹状星云”。20世纪初发现这团星云在膨胀,由膨胀速率推算,公元1054年刚好是膨胀开始的时刻。阅读上述文字,你认为下列猜想不正确的是(  )
A.中国记录的“天关客星”可能是一次典型的“超新星爆发”
B.“蟹状星云”爆发时抛射的物质,随后不断地扩散,最后形成孕育新一轮恒星的星云
C.“天关客星”爆发后可能会形成一种体积小、密度大的中子星
D.“蟹状星云”就是一颗恒星
四、课后练习:
1、下列关于恒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恒星根据体积从大到小依次是超巨星、巨星、中型星、白矮星、中子星
B.恒星表面颜色越红,说明它的温度越高
C.恒星的组成成分可以通过光谱分析得出
D.恒星的质量可以通过万有引力计算天体运动得出
2、关于推测太阳系起源的“灾变说”,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灾变说”是一个假说 B.“灾变说”是一个流传已久的神话
C.“灾变说”是错误的,“星云说”是正确的 D.“灾变说”已被证实是正确的理论
3、目前航天飞船的飞行轨道都是近地轨道,一般在地面上方300km左右的轨道上绕地飞行,环绕地球飞行一周的时间约为90min左右。若飞船在赤道上空飞行,则飞船里的航天员在24h内可以看到的日落次数最接近(  )
A.2次 B.4次 C.8次 D.16次
4、有关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颗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它的质量
B.质量大的恒星可用以燃烧的核燃料较多,因此它们的寿命比较长
C.恒星步入“老年期”,恒星的核心将开始收缩,外层部分则开始膨胀成为一颗红色的巨星或超巨星
D.巨星和超巨星可能爆炸成为超新星
5、下列关于太阳的演化过程,正确的是(  )
A.太阳→白矮星→红巨星→超新星 B.太阳→红巨星→白矮星→黑矮星
C.太阳→超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 D.太阳→超红巨星→超新星→黑洞
6、下列关于恒星演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星云中的气体和尘埃一旦紧缩成一个原恒星时,一颗新的恒星就诞生了
B.恒星的燃料消耗殆尽时,它就会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
C.几个超巨星紧缩在一起时,形成了黑洞
D.超巨星可能爆炸成为超新星
7、在认识世界时,我们经常用各种方法来形象、直观地表示事物或者规律。下列关于太阳一生的体积变化规律图像中,最为合理的是(  )
A. B.C. D.
8、恒星不再收缩的条件是(  )
A.引力消失 B.引力和核反应产生的压力平衡
C.引力大于核反应产生的压力 D.引力小于核反应产生的压力
9、下列有关恒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白矮星”相当于太阳的中年阶段
B.恒星即“永恒不变的星”,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都是固定的
C.恒星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以致于恒星在天空中的变动我们很难察觉
D.远处观察者能够看到来自黑洞的光,因此天文学家能够测出黑洞的存在
1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白矮星是体积、密度均很小的恒星 B.太阳的光和热是其内部的核聚变产生的
C.太阳的光和热是其内部的核聚变产生的 D.太阳慢慢熄灭,形成白矮星
11、对地球和宇宙的有关认识和猜想,已被大家广为认可的是(  )
①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②太阳的大气从里到外分为三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③宇宙是由大量的星系构成的,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④太阳的演化过程是:太阳→红巨星→白矮星→星云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12、关于恒星演化的不同阶段,发光、发热消耗的能量说法错误的是(  )
A.主序星 核能 B.白矮星 核能 C.红巨星 核能 D.形成中的恒星 引力势能
13、下图是“太阳系模式图”。
(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
①太阳系大、小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不在同一平面上 ②太阳系大、小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在同一平面上 ③太阳系大、小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各不相同 ④太阳系大、小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一致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这些行星公转的特点可以作为(  )
A.推断星云形成的依据 B.推断太阳形成的依据
C.推断太阳系形成的依据 D.推断宇宙形成的依据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1、太阳自转的方向 同一平面 2、行星运动特点和星云的 一块星云收缩
3、 同一个 同一平面上
知识点2、
1、大量的气体 诞生 成长 成熟 2、星云
3、收缩 主序 100亿
4、质量 2000亿 质量 5、核聚变
6、原始太阳 主序星 红巨星 白矮星 黑矮星
二、例题讲解:
例题1、A
解析:恒星表面的颜色取决于它的表面温度,温度越低,颜色越红,温度越高,颜色越偏蓝,恒星表面的颜色主要有四种,分别是红、黄、白、蓝;恒星的寿命与恒星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的恒星寿命越短;A. 质量越大的恒星,寿命越短 ,正确;B.表面温度比太阳高的恒星呈现出比太阳稍蓝的颜色,B错误;C. 质量越大的恒星,寿命越长 ,错误;D.恒星表面的颜色取决于它的表面温度,温度越低,颜色越红,温度仪 ,颜色越偏蓝,恒星表面的颜色主要有四种,分别是红、黄、白、蓝,太阳表面的颜色是黄,属于温度中等偏低的恒星;表面温度比太阳低的恒星呈现出比太阳稍红的颜色,D错误。
例题2、B
解析:A. 白矮星是体积小、密度大的恒星,错误;B.太阳的光和热是太阳内部的氢核发生核聚变产生的,正确;C. 太阳的光和热是太阳内部氢氦核发生核聚变产生的 ,错误;D. 太阳慢慢熄灭,先变成红巨星,在慢慢变成高密度恒星,成为白矮星,最后演化成黑矮星;错误。
例题3、B
解析:原恒星(幼年期)、主序星(青年期)、红巨星(壮年期)、高密度恒星(老年期);最终演化结果:质量小的恒星形成行星状星云,之后成为白矮星,最后演化成黑矮星;质量大的恒星经过新星爆发或超新星爆发,质量较大的形成中子星,质量很大的形成黑洞。A. 黑洞密度极高,能产生强大的引力 ,正确;B.黑洞是真实存在的,它是超大恒星演化的最后一个阶段,错误;C. 黑洞在太阳系中不可能出现 ,正确,因为像太阳一样质量的恒星的晚年进入的是白矮星,最后是黑矮星;D. 黑洞是质量更大的恒星发展的某个阶段 ,正确。
例题4、D
解析: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通过研究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因此太阳和行星的形成是有先后之分的;太阳系的行星公转的特点是运动方向具有同向性和公转的轨道面具有共面性,这些特点是“星云说”提出的重要依据。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这也是“星云说”提出的一大依据,D符合题意。
例题5、C
解析:恒星在演化过程中一般都是先膨胀后收缩,密度先变小后变大,体积先变大后变小;一般恒星最后会演变为黑矮星,大质量恒星最后会演变为黑洞,亮度几乎消失;太阳不会发生超新星爆发,C符合题意。
三、随堂练习:
1、B 2、D 3、A 4、D 5、B 6、D 7、D
四、课后练习:
1、B 2、A 3、D 4、B 5、B 6、C 7、B 8、B
9、C 10、B 11、A 12、B 13、(1)C (2)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下科学§1.2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教学设计
课题 1.2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九下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学习知道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红巨星、超巨星、中子星、白矮星、暗矮星、黑洞,并了解大质量的恒星的演变过程。学生在宇宙方面的知识是很缺乏的,教学过程中也很难找到直观和真实的模型支持,所以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但同时学生对未知的宇宙又好奇。所以这节课带领学生进入神秘的宇宙,为学生发展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知道地球是随太阳系的形成而诞生的;知道恒星不同的发展阶段:红巨星、超新星、白矮星、黑矮星、黑洞;了解太阳的一生;了解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科学思维:读图,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和知识;初步形成科学、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实践: 利用沙堆制作太阳系形成的三个阶段模型,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态度责任:通过太阳系和恒星的演化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和求知欲,初步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重点 星云说;地球的形成和诞生
难点 不同质量的恒星的不同演化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我们知道,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大爆炸后,宇宙中的物质分别形成各个星系,气体和尘埃布满了各个星系。太阳系是怎样形成的?太阳等各种恒星诞生后,还会发生变化吗?后:各抒已见,说出自己的观点。(意图:激发兴趣、引入新课题)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活动:仔细阅读图 1-10,并说明太阳系的行星的公转方向和太阳的自转方向有什么关系? (1)太阳自转方向: 逆时针(自西向东) ; (2)行星公转方向: 逆时针(自西向东) ; 发现: 太阳系中行星的公转方向与太阳自转方向一致,都是逆时针(自西向东)。 。 新知讲解:一、太阳系的特点: 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和太阳自转的方向一致;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平面大多接近同一平面;太阳系中天体的公转轨道都接近椭圆形。 共同特点: ①同向性 ②近圆性 ③共面性 根据行星公转的特点,可以推导如果它与太阳系形成有关,就可以作为推论太阳系形成的依据。 二、太阳系的形成: 1、“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1)学说创立者: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 (2)学说创立时间:18世纪 (3)学说的主要观点:太阳系是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它的直径大多可达十几光年。 (4)太阳系形成的推理: ①原始的太阳星云是一个扁平的、自转的气体尘埃圆盘。50亿年前原始太阳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而收缩凝聚。 ② 凝聚的星云,绕着中轴旋转,形成中间增厚的大园盘(盘状星云阶段)。转盘内的元素通过衰变释放出能量,这些能量贮存在圆盘深处。 ③继续旋转,盘面形成几个同心圆的圆环(早期太阳形成阶段)。 离中心几个天文单位之内的内盘,温度高达2000℃以上。尘埃粒子蒸发了,以至于内盘完全是气体。 太阳系形成的三个重要阶段:星云塌缩、星云旋涡形成、原恒星形成、太阳形成。 (5)星云学说推论的重要依据: ①只有太阳和太阳系的行星形成于同一个旋转的星云云盘,太阳的自转方向和太阳系的行星的公转方向才会一致; ②形成太阳系的行星的物质来源于同一个扁平的星云云盘,才导致太阳系的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位于同一平面上。 视频:太阳系形成动手:把准备好的沙子分成三堆,分别制作太阳系形成三个阶段的模型: (1)圆盘状星云阶段; (2)早期太阳形成阶段; (3)行星形成阶段。 2、其他假说: 虽然“星云说”能描述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但还有不少现象无法解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除了“星云说”,关于太阳系的形成还有其他假说。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灾变说”。 “灾变说”认为:地球等行星的物质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巨变(如另一颗恒星接近太阳或与太阳相撞)而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灾变说包括杰弗里斯的“碰撞说”、里特顿等人的“双星说”、霍伊尔等人的“超新星说等。 三、恒星的演化 1、恒星 恒星是能自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恒星是在相对小的体积内积聚大量的气体而构成的。 太阳就是一颗普通的恒星。 2、恒星是演化的 恒星的演化就是一颗恒星诞生、成长、成熟到衰老、死亡的过程,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 现代天文学认为恒星的演化开始于星云。3、恒星的演化历程: 星云内部散布着稠密核的结构,稠密核是引力中心,吸引着大量周围的物质。核心物质不断增多,温度持续升高,当核心收缩到类似于太阳大小时,标志着恒星已经进入幼年期,这个核心称为原恒星。年轻的原恒星不断收缩,把其内部温度和压力升到相当高,足以引发氢燃烧,这时,恒星成为一颗主序星,进入漫长的成年期,对于太阳这样低质量的恒星,成年期能延续 100 亿年。 主要阶段:恒星的演化始于星云→当核心收缩到类似于太阳大小时,核心成为原恒星→原恒星不断收缩,引发氢燃烧,恒星成为一颗主序星。 活动:读下图,请你找出恒星的寿命与质量有什么关系。4、恒星的寿命: 恒星是不会永久存在的。 一颗恒星寿命的长短取决于它的质量大小:质量越大的寿命越短;质量越小 , 寿命越长。 一般来说,质量比太阳小的恒星燃料消耗慢,它们的寿命可以长达 2000 亿年;而质量比太阳大的恒星寿命短一些,例如,质量是太阳 15 倍的恒星寿命可能只有 1000万年左右。 主序星的质量大小决定了它们日后的演化历程;太阳目前正处于主序星阶段。 5、恒星演化的不同阶段形态不同: 现代天文观测发现,在宇宙中,除了和太阳外貌相似的恒星外,还有许多很特别的“恒星”。在恒星演化的不同阶段,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异。 活动:读恒星演化示意图,说一说各恒星演化过程中要经历的阶段是什么?恒星比较:红巨星:表面温度比太阳低,但体积比太阳大,亮度比太阳高。行星状星云:质量体积比太阳大,但亮度较暗。超新星:亮光相当于10亿颗太阳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1)大质量恒星的演化 (2)中低质量恒星的演化 读图:太阳属于小质量的恒星。仔细阅读下图,根据中低质量恒星的演化历程,说一说太阳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3)太阳的演化历程: 太阳的光和热是靠太阳内部的氢核发生核聚变而产生的,太阳的内部在不断地消耗氢。 进入成年阶段的太阳(主序星)大约可以维持100亿年的稳定状态。大约50亿年后,太阳将进入晚年期。 太阳进入晚年期后,当太阳中心缺少足够的氢时,太阳的球核将开始收缩,太阳外层的氢继续变成氦,星体急剧扩大,变成红色,形成红巨星。它将膨胀到接近火星轨道,这一过程将吞噬水星、金星、地球,预计太阳在红巨星阶段将大约持续10亿年时间,亮度将升高到今天的近1万倍。 红巨星不断地把外层物质抛向太空,在星体周围形成行星状星云,它的核聚变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物质将进入星际介质参与再循环,而球核进一步收缩,形成体积极小、密度很高的白矮星。最后,它将慢慢“熄灭”,形成一颗看不见的黑矮星,最终变成星云的一部分,进入新的循环。 主序星的质量大小决定了它们日后的演化历程。 恒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会不断地向四周抛出物质。这些物质自由地在太空中扩散,最后将渐渐孕育出新一轮的恒星星云。阅读:中子星与黑洞 读图中获取新的知识,引发新的思考教材信息中获取概括性知识主干信息,养成阅读、归纳等习惯与能力通过视频,加深印象,促进对抽象内容的理解动手、动脑,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拓展思维,促进思考分类厘清思路,促进理解学习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质量不同的恒星的演化历程是不同的,分别介绍,有利于增强认识与理解,并从中引出对“太阳的一生是怎样演化的”的思考
课堂练习 1、太阳是很普通的一颗恒星,但它和大质量恒星在演化过程中具有的共同点是( C) A.亮度都是逐渐升高 B.一定发生超新星爆发 C.体积先变大后变小 D.密度逐渐变小2、天文观测发现,在天狼星的附近有一密度极大、体积小、比天狼星暗一万倍的白色天体——天狼β。根据恒星的演化,你推测天狼β可能是一颗( C ) A.小行星 B.红巨星 C.白矮星 D.主序星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D ) ①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轨道不在同一平面上 ②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轨道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 ③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各不相同 ④太阳系的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一致 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下列关于“星云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①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提出“星云说” ②“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 ③太阳系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圆盘状的星云阶段、行星形成阶段、时期太阳形成阶段 ④形成太阳系的行星物质来源于同一扁平的星云云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 ②③④ 5、下列关于太阳的演化过程,正确的是( B ) A.太阳→白矮星→红巨星→超新星 B.太阳→红巨星→白矮星→黑矮星 C.太阳→超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 D.太阳→超红巨星→超新星→黑洞 6、如图展示了恒星的质量与它的寿命的关系,恒星寿命指恒星在耗尽燃料之前所能存在的时间。由图可知,质量比太阳大的恒星,其寿命比太阳  ;一个质量是太阳0.8倍的恒星大约能存在   亿年;一个质量是太阳1.7倍的恒星大约能存在   亿年。[短;130;30]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①表示一块  ,从图①到⑤说明太阳系是由  收缩形成的。(2)图②到图④中,中心天体是   。(3)图⑤中八大行星绕中心天体的公转方向   ,它们的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   。[(1)星云;一块星云 (2)太阳 (3)是一致的,都是自西向东(4)同一平面]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