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预习作业
1.文学文化常识
(1)《野望》的作者________,字无功,号东皋子,_________代诗人。
(2)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与________、_________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其诗激昂豪放,气势宏伟。相传________对《黄鹤楼》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3)《使至塞上》的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与_______合称“王孟”,是唐代________诗派的代表人物。宋代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___________;观摩诘之画,_____________。”
(4)《渡荆门送别》的作者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_”。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
(5)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_________,唐代诗人,著有《________》。他与______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_______并称“刘白”。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东皋( ) xǐ倚( ) 驱dú返( ) 采wēi( ) 萋萋( )
征péng( ) 候骑( ) 燕然( ) 荆门( ) 白沙堤( )
课文结构
4.语言赏析
(1)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用典——“ ”指的是隐者伯夷和叔齐的典故,比喻 。抒发了诗人 的心情,表达了他 的愿望。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描写——描写了 生机勃勃的景象,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抒发乡愁做了铺垫。对仗工整,叠词“ ”“ ”,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思乡名句——“ ”与“ ”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图,烘托出诗人的 之情。以“ ”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
(4)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传达出 的内心感受。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道烽烟直上云霄;横贯沙漠的黄河渺无尽头,一轮落日孤悬于地平线之上,又大又圆。“直”写 ,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写落日之景,给人 的感觉。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 ”字表现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 ”字,仿佛江水流入荒原,气势磅礴。
(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说明 ,“争暖树”说明 ,“谁家新燕”说明 。“ ”“ ”两个动词细致传神地表现了初春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1.(1)王绩 唐 (2)滕王阁 岳阳楼 崔颢 唐 李白 (3)王维 摩诘 孟浩然
山水田园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3)李白 浪漫 诗仙 (5)香山居士 白氏长庆集
元稹 刘禹锡
2.gāo 徙 犊 薇 qī 蓬 jì yān jīng dī
3.《野望》:(1)薄暮 (2)百无聊赖、迷茫失意 (3)山野晚秋 (4)用典
《黄鹤楼》:(1)神话传说 (2)写景 (3)晴川历历 (4)浓浓乡愁
《使至塞上》:(1)出使边塞 (2)借景抒情 (3)塞外风光 (4)叙事
《渡荆门送别》:(1)楚国 (2)写景 (3)移动 (4)思乡、惜别
《钱塘湖春行》:(1)孤山寺北到贾公亭以西 (2)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3)直抒胸臆 (4)喜悦心情
4.(1)采薇 隐居不仕 孤独抑郁 避世隐退 (2)景物 汉阳晴川和鹦鹉洲 历历 萋萋 (3)烟波 日暮 怀乡 愁 (4)比喻 对偶 漂泊无定 (5)孤烟之高 亲切温暖而又苍茫 (6)随 入 (7)早莺还少 尚是乍暖还寒时候 燕子始回,尚未筑巢 争 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