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散文二篇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臼齿( ) 遏制( ) 濒临( ) 俯瞰( )
震颤( ) 洗涤( ) 星辰( ) 兴味(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臼齿 洗涤 消逝 疲倦 繁殖
B.促使 蔓延 巨风 初生牛特
C.松懈 边缘 孤寂 震颤 俯瞰
D.濒临 深渊 凋谢 深不可测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什么时期,美国都在妄想控制中国的发展。
B.我登上泰山顶峰,向下俯瞰,终于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C. 人类的肆意而为,给地球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最终,这些灾难还将由人类承担。
D. 这个山洞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深不可测,你最好还是别进去。
4. 下列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为什么活着 , 。 , , 。
①欢看潮涌大江的壮阔,品味人间真情的美好,活着就是一种快乐享受
②活着就应该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
③同时,活着就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
④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让生命焕发光彩
⑤“水清鱼读月,山静鸟听风”,能感悟出山月对话的静谧,活着就是一种幸福的体验
②④③⑤① B. ⑤①③④② C. ②④①③⑤ D. ④②⑤③①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诗词吟诵及茶艺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B.中国体育健儿已在积极备战奥运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再创佳绩。
C. 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D.“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6.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严文井是湖北人,中国作家。
B.《我为什么而活着》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
C.罗素是美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曾获得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D.《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都是哲理散文,字里行间传达着真诚与睿智,让人获得思想的启迪。
7.著名小说家司汤达的墓志上只刻着短短的一句话:“活过,爱过,写过。”同学们尚处在人生的成长期,我们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索的问题。为了引导同学们对生命的价值有更深的思考和理解,学校准备开展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同学们拟定了以下几个选题,你认为不适合作为选题的一项是( )
A.珍爱生命与保护环境
B.珍爱生命与仿生技术
C.珍爱生命与远离毒品
D.珍爱生命与见义勇为
(2)仿照示例,写一段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
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最终东流入海;生命像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长大后叶落归根……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是永恒的。
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①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 (《荀子》)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③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 (《韩非子》)
④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管子》)
材料二 “信用中国”网站是政府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窗口。该网站于2015年6月上线运行,2017年10月改版升级。新版分区设置更合理,更加突出权威性、及时性、互动性和可读性。2018年4月,该网站开通了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功能。“信用中国”网站自运行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该网站日访问量超过500万人次,网民浏览、查询已累计突破9亿次。
材料三 漫画(见下图)
(1)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20字左右)
(2)请介绍材料三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70字左右)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永久的生命》,回答文后问题。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①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对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②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③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④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不声不响的爱情来赞美它。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⑤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9.第①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话?这一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与标题相去甚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10.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11.如何理解第⑤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这句话的意思?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指向天空的木拐
从维熙
当我们走进汽车里,他忽然一反刚才的安详神态,灵肉突然爆发出精神火花,以金鸡独立的架势,高高举起那只帮助他移动断腿的木拐,向我们高声喊道:
“不要战争——”
非常凑巧,游览了好莱坞和迪斯尼,适逢圣诞节的黄昏。孩子第二天下午还要上班,只好从洛杉矶开车一路疾行,穿越加州南部地区,连夜向亚历桑那州的首府菲尼克斯飞驰。
平日喧闹的高速公路,在这圣诞之夜出奇地安静,隔着车窗外望,四野一片银白——那是月亮洒下来的清冷的光。大概人们都在家里过圣诞的缘故,这个汽车轮子驮着的两亿七千万人口的美国,此时像是从地球上消失了一般,高速公路上难以看到夜行的汽车。
直到驶进亚历桑那州界,我们的车才停了下来,想缓解一下长途行车的疲惫,并借机填补一下已然饥饿的肚子。那儿是长途行车者的一个驿站,其内不仅有加油站,还有供远途行者的饮用水,以及供行者方便的WC。想不到的是,在一路寂寞的夜行中,我们在这儿碰到了又一辆夜行的汽车。起始,我们以为也是赶路的行者,但当我们走近它的时候,却发现那是一辆家庭用的住宿车。车子里只有一个人,他一边啃食着手中的面包,一边不停地仰头喝着瓶子里的水。当他走下车来时,从弥漫在空气中的浓烈酒气中,我才知道他喝的不是水,而是烈性的酒浆。他衣衫虽然褴褛不堪,但神色并不沮丧,见了我们先是扬起一只手臂,用英语问候我们“圣诞快乐”,之后就向我们的车子走来。此刻,我又发现,他是拄着一只木拐,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
他看见我在吸烟,首先朝我走了过来。我给了他一支烟,并为他点着了火。他大概发现了中国烟草,有别于美国烟草的味道,就用英语对我开始了询问:
“你是中国人?“
“是。”
“中国也过圣诞节吗?”
我说:“只有酒店和一些教徒们过这个节。”
可能是出于信任,当我们围坐在长椅上吃夜宵的时候,他聊了自己的身世:他是个越战的老兵,负伤归国之后,家庭就解体了。之后,这辆车就是他的家,今天他就在这儿过圣诞。毕竟这里有长椅可以休息,还有这么好的一轮月亮和满地清亮的月光。他说话的语调,虽然没有一丝悲凉,但对我来说,犹如听一曲圣诞哀歌。“
在华盛顿时,我曾在越战纪念墙前驻足,墙上边的铜雕,都是表现美国士兵英雄主义的;而在这条公路的月光驿站,我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只有将这两个不同的半圆,合成一个整体,那才是战争的全圆。难道不是吗?这个越战老兵,可能感悟出我们一行六人,是三代合成的完整的家庭,因而他目光中流露出的凄惶,正是对自己孤独命运的回视;同时又流露出淡淡的笑意,那是对我们无言的祝福。
要上路了。孩子指了指菲尼克斯城的灯火,意思是问他去不去那儿。他则指了指地面,意思是原地不动。当我们走进汽车里,他忽然一反刚才的安闲神态,灵肉突然爆发出精神火花,以金鸡独立的架势,高高举起那支帮助他移动断腿的木拐,向我们高声喊道:
“不要战争……”
我们只是向他招招手,就关上了车门。车开了,我隔着车窗回眸这个铺满清冷月光的驿站时,心里充满了苦涩。车走远了,窗外一切都在我视野中模糊起来,但惟有那只指向天空的木拐,像是一件现代派的雕塑,定格在圣诞午夜的月光之中……
12.文章开头一反惯常的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先声夺人。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其好处。
13.请任选两种人物描写手法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14.第11段中写道:“但对我来说,犹如一曲圣诞哀歌。”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感到悲哀的原因。
15.你是否赞成将本文标题换成“残疾的老兵”?请说明理由。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我记忆中的季羡林先生
①1962年,我在河北一个县城上高中,读到一篇散文,题目是《春满燕园》。文章中的北大校园湖光塔影,姹紫嫣红,书声琅琅,春光常驻。我被深深吸引住了,心底萌生了进燕园求学的憧憬,同时牢牢记住了作者的名字——季羡林。
②两年后,我如愿考进北大。在东语系迎新会上,第一次见到当时的系主任季羡林教授。他和我想象中的模样大不相同∶瘦高身材,五十出头年纪,慈眉善目;穿的既非西装革履,也非潇洒长衫,而是一身半旧的蓝卡其布中山装;讲话声音不高,语速不快,没有什么惊人之语。他只是说,一个大学生需要十二个农民来养活,而我们的同龄人一百人才有一个能上大学,说明我们的机会难得,担子很重。要求我们热爱所学专业,刻苦学习,学成报国。总之,没有一点我所想象的名教授"派头"。
③当时,先生给梵文巴利文专业同学教课,与低年级同学接触不多。但有两件事我印象很深。
④开学不久,系学生会通知,哪位同学没有脸盆,可以领一个。因为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有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同学,是打赤脚走校园的,买不起两元一个的白搪瓷脸盆,只好用五毛一个的瓦盆洗脸。季先生知道了,自掏腰包买了几十个脸盆送到学生会。
⑤那年"十一"国庆游行。我和同学们在季先生家里看了电视转播。要知道,那时候电视机可是个稀罕物儿。季先生却叫一群刚从乡下来的大孩子到自己家里看电视。
⑥1969 年秋天,他和我们这些待分配的同学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一起顶着星星出早操,一起蹲在场院里啃窝窝头、喝稀粥,白天一起挖防空洞,往麦子地里挑粪。
⑦在寒冷的旷野里,年近六旬的季先生顶着凛冽的塞外北风,穿一件单薄的旧棉袄,腰里系根草绳,脸冻得铁青,胡子茬和眉毛上结满白霜。夜里,他和几个男生挤在一条土炕上,炕上的跳蚤不分谁是先生,谁是学生,夜夜骚扰。就在这样的冬天,我听见先生低声吟诵雪莱的诗句——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⑧我毕业以后回母校进修,季先生给我们开了两门课∶英语和印度概况。
⑨季先生十岁开始学习英文,水平极高;印度学是他的主要专长,教我们确实是以牛刀杀鸡。可是,他备课一丝不苟。英语是一种世界性语言,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们对同一个单词有不同的读音,甚至含义也有差异。为了把这些细微的差别讲清楚,他请教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外教。在讲翻译技巧时,他在黑板上画了两个部分重合的圆圈,说∶汉语和外语单词的含义并非一一对应,仅重合部分可以相通,所以要从上下文的意思注意词义辨析。同学们一目了然,戏称那两个圆为"季羡林大饼"。
⑩印度学内容浩如烟海。当时没有教材,季先生利用有限的时间,提纲挈领,把印度主要历史时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民族、宗教、社会现状讲得一清二楚,表现出非凡功力。
先生讲课形象生动,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听季先生讲课是一种享受,同学们每周都盼着听他的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季先生用诗一样的语言写就散文《春归燕园》。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季先生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1979年夏天,季先生应新疆大学之邀西行考察讲学,同行的还有任继愈、黄心川两位先生。他们在新疆的日程安排特别满,但先生仍特地让工作人员通知我去新疆大学一晤。
几年没见,我发现季先生仿佛年轻了十岁。他思维敏捷,精神婴铄,步履稳健,不知疲倦地工作。他没有整块时间和我谈话,就令我陪在身边,参加座谈、考察,利用活动间隙,询问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
得知我搜集中亚历史资料遇到困难,季先生利用鉴定善本古籍的机会,向新疆大学图书馆负责人介绍∶"这是我的学生,在军区作调研工作,如果他需要查阅资料,请提供方便。"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季先生第二次到新疆是1985年,主持敦煌吐鲁番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他高屋建瓴地阐述了人类四大文化体系,进而概括为东西两大文化体系,赢得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赞誉。
连日的紧张会务,季先生累病了。休会期间,他没有去天池游览,而是留在昆仑宾馆接见在新疆工作的昔日学生。听学长黄文焕介绍,讨论会上争论很激烈。有学者宣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季羡林针锋相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近读曼菱新作方知主张"让外国学者也跟着我们走",这是季先生的志向,也是他对新一代学人的殷切期望。
季先生晚年经常考虑关乎国家和人类命运的大问题,思维敏捷而深邃。他提出"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辟阐述了和谐的三个层次,并写了"人和政通,海晏河清,灵犀一点,上下相通"的诗句表达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内心的企盼。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季先生是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既是学界泰斗,又是世人楷模。可是先生本人却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英雄业绩。"麟凤"也好,平凡也罢,季老就是一个集非凡与平凡于一身的人。能够得到先生数十年的教诲,是我人生之幸。在我这个老学生心中,季老是我永远的先生。
16.阅读全文,在下列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1962年,我被季先生作品吸引——两年后,我初识季先生——1969年秋天,____——回母校进修,季先生给我们开了两门课∶英语和印度概况—1979年夏天, ——1985年,季先生主持研讨会并阐明主张——季先生晚年,常考虑关乎国家、人类命运的大问题。
17.赏析下列词语或句子,任选其一做答即可。
(1)夜里,他和几个男生挤在一条土炕上……(加着重号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
答∶__
(2)穿一件单薄的旧棉袄,腰里系根草绳,脸冻得铁青,胡子茬和眉毛上结满白霜。
(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句子。)
答∶_________
18.第 段能否删去 为什么
答∶_________
19.选文表达了作者对季羡林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
20.本文中的季羡林先生与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在精神品质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答∶________
答案
jiù è bīn kàn chàn dí chén xìng
B 3.A 4. A 5. B 6.C
7.(1).B;
(2).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一幅长长的画卷,等待我们去精心描绘;生命像一曲美妙的乐章,需要我们用心去演奏……生命是多姿多彩的,生命是美好的。
8.(1)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不论对个人还是国家,诚信都很重要。(意思对即可)
(2)画面内容示例:画面的主体内容是一个人被关在牢笼里。他手抓栏杆,表情痛苦,左脚的铁链上连着一个写有“失信”字样的铁球。牢笼上压着许多写有“禁止”“限制”字样的标牌。寓意:失信者将受到惩戒。
9.第一段的中心句是“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这一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感叹个人对生命逝去的无可奈何,这是伏笔,欲扬先抑,为后文歌颂生命的不朽铺垫蓄势。
10.这句话描写了春天山坡上小牛犊活泼的动作,并用“炫耀”一词以拟人手法突出它们外形的美丽可爱。两个“永远的”以反复修辞强调了生命的美丽永存这一哲理。
11.“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这句话是说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生命的协奏曲,这让人慨叹。
12、开头采用倒叙的顺序,通过对比,以其过激的反应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痛恨,突出表现了“他”的激愤、坚忍的形象,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开篇点题,突出中心,前后照应。
13、示例:从“他”啃食面包、不停喝水的动作和衣衫褴褛的外貌,生动形象地写出他旅途的劳顿,表现了孑然一身的“他”生活贫困,随意而简单;
从“他”并不沮丧的神色、扬起手向我们招呼并走来的动作和说“圣诞快乐”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热情友好,面对艰辛生活乐观不屈的生活态度。
14、为“他”在战争中失去健全的体魄而同情;为战争改变他的命运轨迹,导致他失去家庭而难过;为他在战争中付出沉重的代价,却依然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生命状态而心酸;为历史仅仅铭记了建功立业的英雄,却遗忘了同样付出代价的普通老兵而叹惋。
15、示例:不赞成。“木拐”支撑着老兵的生活,形象地表现出老兵残疾却不残废的坚忍形象;“指向天空”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兵呐喊“不要战争——”时的激愤情绪,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痛恨,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之情。原题暗含主题,含蓄蕴藉,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改后的题目直白但内涵并不丰富。
16.季先生和待分配的同学下乡接受“再教育”;季先生应新疆大学之邀西行考察讲学。
17.(1)运用动词“挤”,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季先生与学生们睡一土炕的情景,表现了季先生接受下乡“再教育”时的艰辛。(意思对即可)
(2)示例: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季先生的外貌,表现了季先生接受下乡“再教育”时的艰辛。(意思对即可)
18.不能。内容上呼应前文“读季先生的《春满燕园》”、听季先生吟诵“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引出后文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季先生的成就;结构上,承上启下。
19.怀念、敬重、感激、赞扬。(一种感情1分,答出三个即可)
20.示例: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关心学生,为大同的学术主张。(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