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教版九下科学1.4生物的进化(1)(课件 32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浙教版九下科学1.4生物的进化(1)(课件 32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13 15:20:21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一章 演化的自然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4节 生物的进化(1)
---化石、进化论的演变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化石形成过程,列举生物演化的证据,认同物
种可变的进化观点;列举生物进化的现象,了解达尔文的进
化论主要观点;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
现象。
科学思维:通过视听及教材阅读,养成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的习
惯与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对动植物化石的研究,了解生物进化现象和演、
化规律;
态度责任:生物进化学说的学习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生物进
化观点的教育。
新课引入
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与生命是如何起源的一样,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
神创论 进化论
生物由神创造出来 生物进化而来
物种是一次性出来,不会改变的。 物种是逐渐演变产生的,不断变化的。
物种之间无亲缘关系 物种之间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动、植物的化石给了生物进化论有力的支持。
新课导入
恐龙骨骼化石
鱼遗骸化石
新知导入
一、化石给生物进化论提供支持
1、化石:
化石是指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
遗体化石 遗迹化石 遗物化石
2、化石的类型:
(1)遗体化石:
动植物遗体被埋后,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化石。如,骨骼化石等;
(2)遗物化石:
动物的粪便和蛋也可以形成化石,这类化石被称为遗物化石。
(3)遗迹化石:
动物在沙地或泥地上爬过的痕迹和留下的足印,也可以形成化石,这类化石叫做遗迹化石。
阅读:
仔细观察下图,说一说动物的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动物死亡
泥沙覆盖尸体
无机盐进入并沉淀骨骼
泥沙逐渐形成沉积岩
化石保存在岩石中
化石露出
新知讲解
3、化石的形成:
任何化石的形成,都是只有条件适合,才能形成化石。
动物化石形成的大致过程:
(1)动物死亡;
(2)肌肉腐烂,露出骨骼;
(3)泥土和沙子掩埋骨骼;
(4)无机盐进入并沉淀在骨骼形成化石;
(5)泥沙逐渐形成沉积岩,化石保存在沉积岩中;
(6)地壳变化和风化作用,化石露出,被发现。
植物化石的形成过程与动物化石的形成过程类似。
4、化石的岩石中的分布规律:
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①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
②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
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
进化而来的。
读图:
1)根据始祖马和近代马的特征,你能描述它们当时的生活环境吗?
2)将一系列年代不同的马化石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马的体型在逐渐________,
四肢由______趾变为______趾。
始祖马的体型小,趾的数目多,当时它们生活在比较茂密的树林之中,降雨较多,行动比较灵活。而近代马一般生活在缺乏高大树木的草原上,降雨较少,由于缺少树林,它们必须通过快速弃跑来躲避敌害等。
变大
四 三
思考讨论
1)地球上曾出现过种类繁多的生物,许多与今天的生物并不相同。这说明了什么?
2)有时在高山上会发现海洋贝壳化石,这说明了什么?
5、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
化石告诉我们的是地质历史时期的各种变化,生物的演化历史。
科学家考察了大量的化石标本,有些人将同类的化石标本按年代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结果发现了一些支持生物演化观点的证据。
视频辅助教学: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6、确定现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化石研究结果认为,生物的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演化着的。
①以前:为了重建物种的演化过程,科学家需要确定现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过去都是通过观察化石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来推测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②现在: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目前,科学家已开始通过分析比较某些古生物遗体和古生物化石的 DNA 和蛋白质的差异,来推测其相互间的亲缘关系。
新的证据不断地被发现,而原先被认同的各种假说也在不断地被修正和完善。
新知讲解
二、进化论的演变
1、生活的演化:
通过对大量各类化石的研究,目前多数古生物学家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不断地进行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缓慢演变,我们称之为生物演化。
2、进化论的提出:
①法国博物学家布丰“直线进化理论”:
主要观点:物种是可变的,现在活着的种类是从今天已经不存在的种类演变而来的。
进化原因:因为物种生活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气候和食物的变化,引起了生物体的改变。
②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
主要观点:现存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的,现在存活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
进化原因: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
③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
主要观点:现存于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且都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因此生物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进化原因: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新知讲解
自 然
选 择
过 度
繁 殖
生 存
斗 争
遗 传
变 异
适 者
生 存
基本条件
手段、动力、途径
生物进化内因
(外因)
必然结果
核心内容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视频: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点击图片播放)
讨论交流
曾经有科学家讲过,“科学发展史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正确与错误的斗争,新旧理论的替代并不绝对代表正确的取代错误的。正确的理论中有错误,错误的理论中也有正确的东西。”请分析达尔文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分别汲取了布丰和拉马克理论的哪些观点?
共同点:①生物处于进化之中;②生物的变化是逐渐进行的;③生物进化中,环境起了主导作用。
不同点:拉马克认为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生物的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而达尔文认为环境是通过自然选择而起主导作用,不同生物具有不定向的变异,适者生存,不适者将被淘汰。
3、针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声音:
(1)支持: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缓慢的,那么,在一种生物向另一种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应当存在过渡的类型。19 世纪,在欧洲中部的地层中发现的处于爬行类与鸟类过渡类型的始祖鸟化石就被认为是有力的证据;20 世纪 90 年代,在我国辽宁省北票市四合屯发现的中华龙鸟化石,也进一步证明了自然选择学说。
(2)反对:
①进化论与神创论相冲突,故很多神学家抵制诋毁达尔文进化论;
②有人认为,对于复杂的生物构造,不可能是靠进化出来的,一定存在着一个万能的设计者;
③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某些现象,如无法解释寒武纪物种大暴发原因;等。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化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当时的地理环境
B.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
C.化石就是地层中的生物尸体
D.古老地层中的化石结构一般比较简单
C
随堂练习
2、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没能解决的问题是(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说明物种是可变的
C.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及多样性
D.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D
随堂练习
3、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能产生大量后代
B.为获取食物和空间,生物之间要进行生存斗争
C.为适应环境,生物会主动产生有利变异
D.适应环境的个体会保留下来
C
随堂练习
4、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角马, 繁殖季节雄性角马往往用尖锐的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角马的角发达的原因是(  )
A.代代使用的结果
B. 发生了定向的有利变异的结果
C.繁衍后代的结果
D. 角发达的雄性角马有机会繁衍后代而保留下来
D
随堂练习
5、布丰和拉马克的观点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
A.布丰认为生物是直线式进化的,而拉马克认为现存生物是由其他物种进化而来的
B.拉马克认为物种是不变的,而布丰认为物种是可变的
C.布丰认为物种是不变的,而拉马克认为物种是可变的
D.布丰提出了“用进废退”学说,而拉马克提出物种不变论
A
随堂练习
6、现代进化理论从基因角度来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下列关于进化论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群体中存在的多种多样的基因在亲子代传递中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B.现代进化论已完全取代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
C.生物群体中不同的基因在亲子代传递中发生着“自然选择”
D.生物群体中存在的多种多样的基因在亲子代传递中存在某些变异
B
随堂练习
7、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而导致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建立假设]    。
[实验步骤]
⑴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   B。
⑵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和浅色蛾若干。
⑶   。
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
非工业污染区
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
⑷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对其进行诱捕,记录并统计结果,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得出结论]    。
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
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
课堂总结
1、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
2、进化论的演变:
(1)布丰的“直线进化”理论
(2)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解释常见的生物进化现象,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一种学说。
新的证据不断地被发现,而原先被认同的各种假说也在不断地被修正和完善。
板书设计
1、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最直接、最可靠)
2、进化论的演变:
(1)布丰:直线进化
(2)拉马克:用进废退
(3)达尔文:自然选择
否定、修正和完善
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1.4 生物进化(1)
----化石、进化论的演变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
3、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4、预习下一课时主要内容;
5、分小组,按教材P26-27方法,探究“桦树尺蛾群体中不同体色个体数量变化的原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下科学§1.4生物的进化(1)教学设计
课题 1.4生物的进化(1)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九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生物进化思想及进化理论,教材力图利用科学史的素材呈现生物进化思想和进化理论的形成及演变过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思想;另一方面让学生懂得一种假说的提出 需要证据的支持,而随着新证据的不断发现,原先被认为正确的假说会不断得到修正和补充,甚至被否定。本节内容拟分2课时完成,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化石及进化论的演变;第2课时主要内容 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化石形成过程,列举生物演化的证据,认同物种可变的进化观点;列举生物进化的现象,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观点;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现象。 科学思维: 通过视听及教材阅读,养成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的习惯与能力;探究实践:通过对动植物化石的研究,了解生物进化现象和演化规律;态度责任:生物进化学说的学习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观点的教育。
重点 化石的形成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
难点 用自然选择的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与生命是如何起源的一样,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 动、植物的化石给了生物进化论有力的支持。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化石给生物进化论提供支持 1、化石:化石是指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2、化石的类型: (1)遗体化石:动植物遗体被埋后,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化石。如,骨骼化石等; (2)遗物化石:动物的粪便和蛋也可以形成化石,这类化石被称为遗物化石。 (3)遗迹化石:动物在沙地或泥地上爬过的痕迹和留下的足印,也可以形成化石,这类化石叫做遗迹化石。 阅读:仔细观察下图,说一说动物的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3、化石的形成: 任何化石的形成,都是只有条件适合,才能形成化石。 动物化石形成的大致过程: (1)动物死亡; (2)肌肉腐烂,露出骨骼;(3)泥土和沙子掩埋骨骼; (4)无机盐进入并沉淀在骨骼形成化石; (5)泥沙逐渐形成沉积岩,化石保存在沉积岩中; (6)地壳变化和风化作用,化石露出,被发现。 植物化石的形成过程与动物化石的形成过程类似。 4、化石的岩石中的分布规律: 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①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②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读图:1)根据始祖马和近代马的特征,你能描述它们当时的生活环境吗?2)将一系列年代不同的马化石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马的体型在逐渐________, 四肢由______趾变为______趾。 [参考:(1)始祖马的体型小,趾的数目多,当时它们生活在比较茂密的树林之中,降雨较多,行动比较灵活。而近代马一般生活在缺乏高大树木的草原上,降雨较少,由于缺少树林,它们必须通过快速弃跑来躲避敌害等。(2)大;四;三]思考讨论:1)地球上曾出现过种类繁多的生物,许多与今天的生物并不相同。这说明了什么? 参考:2)有时在高山上会发现海洋贝壳化石,这说明了什么? 参考:5、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 (附视频)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 化石告诉我们的是地质历史时期的各种变化,生物的演化历史。 科学家考察了大量的化石标本,有些人将同类的化石标本按年代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结果发现了一些支持生物演化观点的证据。 6、确定现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化石研究结果认为,生物的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演化着的。 ①以前:为了重建物种的演化过程,科学家需要确定现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过去都是通过观察化石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来推测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②现在: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目前,科学家已开始通过分析比较某些古生物遗体和古生物化石的 DNA 和蛋白质的差异,来推测其相互间的亲缘关系。 新的证据不断地被发现,而原先被认同的各种假说也在不断地被修正和完善。 二、进化论的演变 1、生活的演化: 通过对大量各类化石的研究,目前多数古生物学家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不断地进行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缓慢演变,我们称之为生物演化。 2、进化论的提出: ①法国博物学家布丰“直线进化理论”: 主要观点:物种是可变的,现在活着的种类是从今天已经不存在的种类演变而来的。 进化原因:因为物种生活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气候和食物的变化,引起了生物体的改变。 ②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 主要观点:现存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的,现在存活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 进化原因: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 ③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 主要观点:现存于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且都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因此生物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进化原因: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附视频) 讨论交流:曾经有科学家讲过,“科学发展史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正确与错误的斗争,新旧理论的替代并不绝对代表正确的取代错误的。正确的理论中有错误,错误的理论中也有正确的东西。”请分析达尔文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分别汲取了布丰和拉马克理论的哪些观点?[参考:共同点:①生物处于进化之中;②生物的变化是逐渐进行的;③生物进化中,环境起了主导作用。 不同点:拉马克认为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生物的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而达尔文认为环境是通过自然选择而起主导作用,不同生物具有不定向的变异,适者生存,不适者将被淘汰。 ]3、针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声音: (1)支持: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缓慢的,那么,在一种生物向另一种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应当存在过渡的类型。19 世纪,在欧洲中部的地层中发现的处于爬行类与鸟类过渡类型的始祖鸟化石就被认为是有力的证据;20 世纪 90 年代,在我国辽宁省北票市四合屯发现的中华龙鸟化石,也进一步证明了自然选择学说。 (2)反对: ①进化论与神创论相冲突,故很多神学家抵制诋毁达尔文进化论; ②有人认为,对于复杂的生物构造,不可能是靠进化出来的,一定存在着一个万能的设计者; ③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某些现象,如无法解释寒武纪物种大暴发原因;等。 化石形成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理解,任何一种学说都需要足够的证据来支撑。理解化石是进化论最有力的证据。马的进化也是进化论的有力支持证据,使学生明白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变化有关,环境是进化的主导因素;地壳变化动,使生物的环境变化,说明环境与生物的生存息息相关。不同进化论观点,从中体会到科学家们的努力与坚持;对自然选择的正反讨论,培养学生拓展性思维,不做“拿来主义”者,鼓励学生批判性接受前人的理论,学会深入思考。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化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当时的地理环境 B.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 C.化石就是地层中的生物尸体 D.古老地层中的化石结构一般比较简单 2、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没能解决的问题是( D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说明物种是可变的 C.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及多样性 D.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3、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能产生大量后代
B.为获取食物和空间,生物之间要进行生存斗争
C.为适应环境,生物会主动产生有利变异
D.适应环境的个体会保留下来 4、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角马, 繁殖季节雄性角马往往用尖锐的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角马的角发达的原因是( D )A.代代使用的结果 B. 发生了定向的有利变异的结果C.繁衍后代的结果 D. 角 5、布丰和拉马克的观点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A ) A.布丰认为生物是直线式进化的,而拉马克认为现存生物是由其他物种进化而来的 B.拉马克认为物种是不变的,而布丰认为物种是可变的C.布丰认为物种是不变的,而拉马克认为物种是可变的D.布丰提出了“用进废退”学说,而拉马克提出物种不变论发达的雄性角马有机会繁衍后代而保留下来 6、现代进化理论从基因角度来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下列关于进化论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B ) A.生物群体中存在的多种多样的基因在亲子代传递中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B.现代进化论已完全取代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 C.生物群体中不同的基因在亲子代传递中发生着“自然选择” D.生物群体中存在的多种多样的基因在亲子代传递中存在某些变异 7、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而导致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建立假设]    。 [实验步骤] ⑴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   B。 ⑵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和浅色蛾若干。⑶   。⑷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对其进行诱捕,记录并统计结果,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地区项目浅色蛾黑色蛾A释放数400500回收数32150B释放数500600回收数6030[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1)非工业污染区;(3)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4)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2、进化论的演变: (1)布丰的“直线进化”理论 (2)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解释常见的生物进化现象,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一种学说。 新的证据不断地被发现,而原先被认同的各种假说也在不断地被修正和完善。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九下§1.4 生物的进化(1)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化石形成过程,列举生物演化的证据,认同物种可变的进化观点;
2、列举生物进化的现象,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观点;
3、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现象。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化石
1、研究地球的历史,最重要的线索 ,动植物化石是 的有力证据。
2、化石是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是历经 年复杂的变化才形成的,化石就保存在中。
3、化石分为 、 、 三种。
4、化石记录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 到 、从 到 、从 到 ;
知识点2、进化论
1、法国博物学家布丰的“直线进化理论”,主要观点:物种是 的,现在活着的种类是从今天已经不存在的种类演变而来的;
2、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论”,主要观点为:现存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的,现在存活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物种进化的原因是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 的力量。
3、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主要观点:物种进化的原因是 ,现存于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 的结果,并且都是由 进化而来,生物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4、达尔文进化论的证据: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缓慢的,那么,在一种生物向另一种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应当存在 的类型。19 世纪,在欧洲中部的地层中发现的处于爬行类与鸟类过渡类型的 就被认为是有力的证据;20 世纪 90 年代,在我国辽宁省北票市四合屯发现的中华龙鸟化石,也进一步证明了 学说。
二、例题讲解
例题1、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古长颈鹿颈有长有短 B.颈短的留下后代的机会小
C.为适应环境产生变异 D.颈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
例题2、学习了生物进化后,小永进行了如下梳理归纳,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长颈鹿具有较长的颈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害虫体内出现了抗药性,是农药使它发生了定向变异
C.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它们的身体就变白
D.生物变异永远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例题3、如图4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中,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B.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
C.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D.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例题3图) (例题4图)
例题4、香港首次在汀角红树林发现树栖蟹,取名“汀角攀树蟹”(如图),为全球新品种。对于汀角攀树蟹认识错误的是( )
A.在生物分类中,它属于无脊椎动物
B.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它属于消费者
C.该红树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树蟹构成一个群落
D.汀角攀树蟹的栖树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例题5、下列关于化石和地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古生物在不同时代的地层都能形成化石
B.越古老的地层中含有越高级、越复杂生物的化石
C.研究地层及其包含的化石,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途径
D.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不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例题6、节肢动物鳃的进化如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鳃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无关 B.鳃的进化有利于适应生存环境
C.鳃进化出的结构是不同的 D.鳃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三、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趋势的表述中,哪一项是不合理的( )
A.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 B.体型小的生物---体型大的生物
C.结构简单---结构复杂 D.低等生物---高等生物
2、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植物分别是( )
A.两栖类、蕨类 B.爬行类、裸子植物
C.哺乳类、被子植物 D.鱼类、藻类
3、中华龙鸟化石脊柱和体表有着流苏一样的纤维状结构,这种结构有可能是羽毛的前身,它没有飞翔功能,主要是保护皮肤和维持体温。它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利于捕食,实际上是一种小型肉食恐龙,在进化上,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从古生物学的角度证明了(  )
A.爬行类起源于两栖类    B.哺乳类起源于鸟类
C.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 D.鸟类起源于两栖类
4、甲地层比乙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要早,甲地层中任一形成化石的生物与乙地层中任一形成化石的生物相比较,其结果是(  )
A.甲地层中的高等,乙地层中的低等 B.甲地层中的低等,乙地层中的高等
C.都高等或都低等 D.无法确定
5、比较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从科学家对马的足进化历程的比较研究中,你不可能获得的信息是(   )
A.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 B.足趾个数逐渐减少
C.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 D.遗传物质基本相近
6、许多特殊的动植物被称为“活化石”,如我国的银杏树。1938年在南非附近的印度洋中捕获了第一条被称为“活化石”的腔棘鱼,到现在已经发现并捕获了好几百条腔棘鱼。银杏树和腔棘鱼被称为“活化石”是因为它们的特征是(  )
A.在自然界十分稀有和珍贵
B.该物种出现年代早,但形态结构至今无多大变化,在自然界仍有后代生存但十分稀有和珍贵
C.该物种出现年代较晚,但目前已十分稀有
D.该物种在地球上出现的年代很早,其化石十分稀有和珍贵
四、课后练习:
1、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问题吸引了许多科学家探究的目光。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
C.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间接证据
D.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2、以下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B.生物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C.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了获得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竞争
D.各种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3、证明脊椎动物(包括人)的共同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在结构上确凿的证据是(  )
A.早期胚胎都有鳃裂 B.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
C.早期胚胎都有尾 D.胚胎发育都在水中进行
4、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关键词能正确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一组是(  )
①自然发生 ②物种不变 ③过度繁殖 ④环境污染 ⑤生存竞争 ⑥遗传和变异 ⑦适者生存
A.①②③⑦ B.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⑤ D.③⑤⑥⑦
5、19世纪在欧洲中部的地层中发现了1.5亿年前最原始的鸟类——始祖鸟的化石。它有羽毛,前肢变成翅膀,翅膀上有爪,还有一条长尾巴,它是(  )
A.爬行类与哺乳类的过渡类型 B.爬行类与鸟类的过渡类型
C.鱼类与鸟类的过渡类型 D.鸟类与哺乳类的过渡类型
6、化石之所以能够成为生物进化的证据,主要原因是(  )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B.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里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
C.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D.化石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形成的
7、化石之所以能够成为生物进化的证据,主要原因是(  )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B.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里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
C.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D.化石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形成的
8、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没能解决的问题是(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说明物种是可变的
C.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及多样性 D.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9、下列关于化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 B.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当时的地理环境
C.古老地层中的化石结构一般比较简单 D.化石就是地层中的生物尸体或遗体
10、“最早的鱼儿怎么没有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这是摘自诗歌《化石吟》的片段,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B.“最早的鸟儿”比“最早的鱼儿”先出现
C.两栖类是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渡类型
D.根据“最早的鸟儿”的特征,说明鸟类可能由爬行类进化而来
11、据《自然》杂志介绍:地球上树木生长的高度极限约为122~130m。下列关于树木生长高度有极限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130m以上的高空空气稀薄,影响了树冠的光合作用
B.树木生长的高度有极限的现象应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高大的树木更容易招致风折雷劈
D.重力的存在制约了水分、无机盐在树木内向上运输的高度
12、某一鸟类种群中具有嘴型细长、厚短等不同类型的个体,皆以树洞里的昆虫为食。数百年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该鸟类种群中嘴型细长的个体比例明显增加,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种现象,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嘴型细长的鸟是为适应特定环境而定向变异产生的
B.嘴型细长的鸟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增加受昆虫息场所的影响
C.昆虫栖息场所对鸟类的嘴型起到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
D.嘴型厚短的鸟为了要吃到树里的昆虫而努力使嘴型变得细长
13、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草原上的猎豹和高角羚之间有着巧妙的平衡:在捕猎的“生死时速”中,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高角羚会在躲避捕食和保存体能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允许少量个体被捕食,猎豹也不会对高角羚赶尽杀绝,维持着自身足以糊口、猎物足以延续的捕猎成功率。
(1)这片草原上的所有高角羚属于一个   ;
(2)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90°转弯,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  ;
(3)奔跑需要依靠肌肉,肌肉的合成需要蛋白质,高角羚等食草动物为了获得足够的蛋白质,不仅消化道内有大量微生物帮助分解植物中的蛋白质,而且还能重新利用蛋白质的代谢废物   ;
(4)猎豹和羚羊这对捕食组合有着互相适应着对方的速度和策略,这是   的结果。
14、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早在 1971 年青蒿素对鼠疟、猴疟都具有 100%的抗疟作用,青蒿植物会产生青蒿素这种性状是由青蒿的   决定的。但是在单方青蒿素的地区,疟原虫对单方青蒿素敏感度下降,这意味着疟原虫出现抗药性,这种现象是   的结果。之后屠呦呦团队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解决了这一问题,治疗疟疾获得更大的突破。
(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同一地点采集黄花蒿的根、茎、叶(叶龄7天),共采集3 次,并测定样品中青蒿素的含量,记录入下表:
青蒿素的含量(mg/g)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根 1.02 1.05 1.14
茎 0.09 0.11 0.10
叶(叶龄7天) 4.57 4.65 4.58
请补充完整表格内最后一列栏目的信息   ,此实验的研究目的是  。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1、化石 生物进化 2、千万 岩石 3、遗体 遗物 遗迹
4、简单 复杂 低等 高等 水生 陆生
知识点2、
1、可变
2、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 一个共同的祖先
4、过渡 ; 始祖鸟; 自然选择
二、例题讲解:
例题1、C
解析:古代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具有颈长变异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容易生存下去,并通过繁殖将颈长变异遗传给后代;具有颈短变异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机会更小。经过一代代选择,颈短的被淘汰,颈长的特征越来越显著。长颈鹿的进化是环境对长颈鹿已存在的变异进行了选择,而不是长颈鹿为适应环境产生变异,C错误。
例题2、A
解析:A.在干旱时,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因为能够吃到树上高处的树叶,比颈和前肢短些的个体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并通过繁殖将这种特征传递给后代。这样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就形成了现代所看到的长颈鹿,故选项正确。B.害虫的抗药性是原来就存在的,并不是因为农药的长期作用才产生的;农药对害虫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害虫,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害虫个体,故选项错误。C.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它们的身体就变白”,故选项错误。D.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故选项错误。
例题3、B
解析:A. 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正确,因为扛药性强的害虫被选择下来了;
B.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是错误的,因为害虫体内本身就存在者各种各样的变异,抗药性强的害虫生存了下来,B错误;C. 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正确; D. 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正确。
例题4、C
解析:A、树栖蟹没有脊椎骨,属于无脊椎动物;故A正确;B、树栖蟹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属于消费者;故B正确;C、该红薯零中所有的树栖蟹是同一物种,所以构成了一个种群;故C错误;D、生物的生活习惯是由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正确。
例题5、C
解析:A. 所有的古生物在不同时代的地层都能形成化石 ,错误;B. 越古老的地层中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错误;C.研究地层及其包含的化石,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途径,正确; D. 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不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错误,因为地壳会发生变动。
例题6、A
解析:A:生物形状的改变是遗传和变异与生存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鳃的变异与遗传和变异有关;故A错误;B:鳃的进化有利于动物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故B正确;C:由图片分析可知:节肢动物的鳃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演化出了鳃、翅、纺织器等不同的结构。故C正确;D: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生存环境定向选择的结果。故D正确。
三、随堂练习:
1、B 2、B 3、C 4、D 5、D 6、B
四、课后练习:
1、C 2、B 3、A 4、D 5、B 6、B 7、A 8、D
9、D 10、B 11、A 12、B
13、(1)种群 (2)猎豹奔跑时由于惯性无法立即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
(3)尿素(或含氮废物) (4)自然选择
14、(1)基因;自然选择
(2)青蒿素的含量的平均值(mg/g);研究比较植物根茎叶三个部位中青蒿素的含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