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在旧金山与夏威夷之间的广阔太平洋水域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大小与中欧相近!科学家们认为,人们随手丢弃的废旧塑料袋通过下水道进入海洋,不断运动的洋流将它们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这座庞大的“垃圾岛”。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座“岛屿”面积每10年就增长10倍。要彻底清除这些垃圾,可能要耗费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据此完成第1~3题。
1 形成“太平洋垃圾岛”的垃圾主要来自( )。
A.航行于海上的各类船只
B.沿海陆地上的生产活动
C.陆地上生活活动场所丢弃的垃圾
D.废弃船只上难以分解的塑料制品
2.促使垃圾在太平洋上聚集,形成“垃圾岛”的主要洋流可能是( )。
A.北太平洋暖流 B.加利福尼亚寒流
C.阿拉斯加暖流 D.北大西洋暖流
3.大洋上的“垃圾岛”给海洋环境带来的影响最有可能是( )。
A.海洋动物吞下塑料垃圾,危及其生命
B.改变洋流流向,危害海洋环境
C.严重阻碍海上船只航行
D.增加海洋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
解析:第1题,“垃圾岛”主要是由废旧塑料袋聚集而成,而废旧塑料袋主要来自陆地上的生活活动丢弃的垃圾。第2题,北大西洋暖流不会影响太平洋,加利福尼亚寒流和阿拉斯加暖流分别向南、北流动,不利于废旧塑料袋的聚集。第3题,该“垃圾岛”显然不会大规模影响到洋流和当地气象条件,也不会严重阻碍海上船只航行,但如果海洋动物不慎吞下其中的塑料垃圾,会因无法消化而危及生命。
答案:1.C 2.A 3.A
4.2011年6月4日新华网杭州报道,近日,宁波、舟山等地发生多人食受赤潮污染的淡菜后出现腹泻。昨天,省环保厅发布《2010年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去年,浙江省近岸海域共发生赤潮22次,累计发生面积近3 682平方千米,其中有害赤潮2次。据此完成第4~5题。
4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C.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生活无关的自然现象
5.下列水域中最易发生赤潮的是( )。
A.杭州湾 B.莱州湾 C.辽东湾 D.珠江口
解析:第4题,赤潮是人类向海洋中大量排放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所造成的一种海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所以和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第5题,赤潮的发生往往取决于海水的温度、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海湾的形状。珠江三角洲地区轻工业发达,人口密集,农业中的化肥淋失,含磷洗涤剂的大量使用,且珠江口纬度低、水温高,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上珠江口呈喇叭状,受海洋影响小,不利于污水扩散,最易发生赤潮。
答案:4.D 5.D
6.一艘载有4 000多吨重油的俄罗斯油轮遭遇暴风雨后发生断裂,导致至少1 300吨重油流入黑海和亚速海之间的刻赤海峡。这一地区的海洋生物将面临严重的威胁。要恢复刻赤海峡的生态可能需要10年的时间。据此完成第6~7题。
6 若石油污染区内的鱼类迅速死亡,有关鱼类死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油膜覆盖海面,水中异常黑暗,鱼类缺少必要的光照
②油膜覆盖海面,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 ③海水严重污染,鱼类中毒 ④石油比较黏稠,鱼类难以流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7.下列对油污的处理方案中,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小的是( )。
A.喷洒强效洗涤剂,使油污迅速分散
B.利用吸油毡、麦秆、泥炭等物质吸收,集中处理
C.直接用燃烧法清除
D.播撒粉状石灰,使油污分散
解析:第6题,若石油污染区内的鱼类迅速死亡,说明油膜覆盖海面,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而死,或者海水受到严重污染,鱼类中毒死亡。第7题,处理海洋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小的是利用吸油毡、麦秆、泥炭等物质吸收,集中处理。
答案:6.C 7.B
8.目前我国城市垃圾正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我国城市垃圾产量将达到4.27亿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8~9题。
8 造成我国城市垃圾不断迅速增长的原因包括( )。
①新兴农业的快速发展 ②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
③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 ④工业的快速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城市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是城市垃圾处理的趋势,城市垃圾可以用来( )。
①发电 ②生产沼气 ③生产无机复合肥 ④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第8题,城市垃圾主要是指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它的迅速增长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不良的消费习惯及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关,与农业生产,特别是新兴农业生产关系不大。第9题,城市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物,其中的可燃物可用来燃烧发电;其中的有机垃圾、人畜粪便等可用来生产沼气和有机复合肥;其中的碎砖瓦、混凝土碎块等可用来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答案:8.D 9.B
10.以人为本,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集点,并对垃圾分类回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途径。读城市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图,完成第10~12题。
10 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危害是( )。
A.妨碍人们的出行和工作
B.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C.导致交通阻塞和能源浪费
D.限制城市规模和城市发展
11.对城市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的意义有( )。
①改善城市环境 ②抑制臭氧消耗 ③节约自然资源
④增加耕地面积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2.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属于同一类的是( )。
A.玻璃瓶、塑料袋 B.废铜烂铁、破布料
C.旧报纸、易拉罐 D.烂菜叶、果皮
解析:第10题,固体废弃物危害主要表现在通过各种途径危害人体健康,并对大气环境、水环境以及土壤环境造成危害。第11题,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不但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而且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约自然资源。第12题,烂菜叶和果皮都属于有机物,可作为肥料。
答案:10.B 11.B 12.D
13.读上海市工业烟尘排放量逐年统计图,完成第13~14题。
13 上海市工业烟尘排放量的变化规律是( )。
A.2000年以后持续减少
B.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C.1996年以后加速下降
D.变化不大
14.1997~2003年上海市烟尘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结构调整 B.转变城市职能
C.减小工业规模 D.工业迁至浦东新区
解析:第13题,据图可知上海市工业烟尘排放量的变化规律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第14题,上海市工业烟尘排放量减少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13.B 14.A
15.读车速与NOx排放量关系示意图,完成第15~16题。
15 在平均时速小于35千米时,汽车尾气中NOx的排放量和车速的关系是( )。
A.正比 B.反比 C.等差 D.等比
16.下列各项措施中较为合理且能有效减少城市汽车尾气污染的是( )。
A.改善道路状况,适度提高汽车行驶速度
B.大力发展货车数量,限制公共汽车数量
C.增加公共汽车站,减少市民候车时间
D.建立绿化隔离带,实行人车分道行驶
解析:第1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车速小于35千米时,车速与NOx的排放量成反比的关系。第1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车速与NOx排放量的关系,所以改善城市道路状况,汽车行驶畅通,废气排放量就少。B项是不可能的,城市人流多,也会影响汽车的行驶速度;C项更会使公共汽车行驶慢,废气的排放量也会增多;D项在一定程度上可消除废气,但消除的量是有限的,废气的排放量多了,也就很难被绿化带消除了。
答案:15.B 16.A
17.酸雨被称作“空中的死神”或者“天堂的眼泪”,酸雨严重危害着人类生存环境。酸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据此完成第17~18题。
17 我国下列地区中酸雨危害最严重的是( )。
A.黄土高原 B.四川盆地
C.东北平原 D.华北平原
18.防止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B.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C.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
D.大力发展水电
解析:第17题,四川盆地地区工业用煤较多,地形较封闭,降水较多,故酸雨危害较严重。第18题,防止酸雨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减少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的排放量。
答案:17.B 18.C
19.最近,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噪音地图。如图所示,假如此图为某城市噪音地图的局部,图中曲线为等噪音量线(单位:分贝)。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 图中主要的噪声污染源可能是( )。
A.工厂和交通 B.建筑和娱乐业
C.网吧和歌厅 D.采矿和伐木
20.图中A和B两处噪音量向外迅速减小的原因是( )。
A.城市严格的噪声管理制度
B.城市绿化带的作用
C.修建隔音设施的结果
D.噪声声波传播过程中自然减弱
解析:图中A、B两个地区是噪音最大的两个地区,很显然A为城市内的工厂企业,B为交通线路;两处噪音量向外迅速减小的原因主要是城市绿化带的作用,因为绿化带具降噪的作用。
答案:19.A 20.B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0分)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下图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2)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质污染综合指数在下降,说明水质有所转好。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得益于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城市绿地面积的增加,使得污染源减少,水质得到了改善。第(2)题,考查河流综合整治的措施。结合图中信息,可以从河流的污染源进行治理。清理污染物,防止新的污染等。
答案:(1)总体趋势:水质有所转好。原因: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污染源减少;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
(2)打捞漂浮垃圾;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沿岸绿化;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2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再生资源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每年大约有价值900亿元的家电、塑料、纸张、建筑垃圾等废旧物资没有得到充分回收利用,且严重污染了环境。日本每年产生60万吨电子垃圾,其中的85%得到回收,较好地防止了电子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商品—使用—回收—再生—商品”的良性循环。
材料二:新华网北京2010年6月3日电,自2010年6月1日起,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实施范围在9个试点省市的基础上,增加河北、山西、大连等19个省市,并逐步推广至全国。政策截止时间暂定为2011年12月31日。
(1)据统计,中国废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只有20%左右,而约80%被填埋、焚烧。简要说明这种利用方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2)国家实施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对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3)结合我国国情和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谈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措施。
解析:第(1)题,用填埋的方式处理塑料不但占用土地,而且塑料在降解过程中会释放出重金属,污染地下水及土壤。用焚烧法处理塑料,会造成二次污染。第(2)题,老旧汽车油耗、老旧家电电耗都要比新汽车、新家电多,以旧换新有利于节能减排;此外汽车、家电中含有大量可回收利用的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通过“以旧换新”,加快完善汽车、家电回收拆解处理体系,可使这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第(3)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控制人口数量、加强自然资源的再利用等。
答案:(1)以垃圾填埋方式处理的塑料,会在降解过程中释放出重金属,污染地下水及土壤。以焚烧方式处理塑料,会造成大气污染。
(2)有利于节能减排,减少大气的污染;有利于可回收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
(3)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环境意识;加大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等。
23.(16分)某地理课外研究小组对所居住的社区进行了手机使用状况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被调
查人
性别
年龄
更换手机
时间间隔
更换手
机原因
旧手机
处理方法
手机充电
器数目
甲
男
50
4年换一部
原来的坏了,修不好
闲置在家
共有3个
乙
女
22
几个月换一部
原来的款式太旧
送给亲友
共有8个
丙
男
35
一年换一部
旧的用久了没面子
闲置在家
共有5个
丁
女
32
2年换一部
旧的不好看
卖掉
共有4个
戊
女
48
4年换一部
旧的丢了
无
共有2个
己
男
29
几个月换一部
旧的功能少,用了没面子
闲置在家
共有10个
庚
女
37
2年换一部
旧的坏了
扔掉
共有3个
辛
男
18
几个月换一部
新款上市,功能多,像素高
闲置在家
共有8个
阅读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更换手机最频繁的人群是 ,各年龄段对旧手机最主要的处理方法是 。?
(2)手机体积小、重量轻,很容易被丢弃变为生活垃圾。变为生活垃圾的手机如果处理不当会通过哪些途径污染环境?
(3)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对防止手机污染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解析:手机很容易成为电子垃圾,在焚烧或填埋后,重金属容易进入土壤和水源,危害人体健康。防止手机污染应购买合格产品和配件,注意回收利用,减少更换手机的频率等。
答案:(1)18~30岁的男女青年 闲置在家
(2)手机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在焚烧炉中燃烧或在填埋场中处理后,其中的重金属进入水源和土壤,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3)购买国际标准的手机充电器;建立和健全废旧手机回收制度;回收利用手机中的金属;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减少手机更换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