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昆明的雨》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昆明的雨》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8 21:2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昆明的雨
积累与运用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行走丰盈生命。在澄明的清晨或(ɡuī lì)的黄昏,走过卓尔不群的泰山,走过 A (浩浩荡荡/肆无忌惮)的长江;走过云烟氤氲,走过月色(ménɡ lónɡ)。听斜风细雨, B ,赏桃红柳绿,让心灵行走在新雨后的空山,轻舞飞扬。细数阳光,(chén diàn)在心的依然是生命留下的嫣然。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 ) ( ) ( )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处横线上。
A处的词语是 
(3)结合语境,在B处横线上仿写恰当的句子。
 
2.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昆明的雨季是    的、    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    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    。
A. 明亮 丰满 饱和 旺盛 B. 丰满 明亮 旺盛 饱和
C. 旺盛 丰满 明亮 饱和 D. 丰满 饱和 明亮 旺盛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鲜腴:新鲜肥美。
B.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格调: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体现。
C.密匝匝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D.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吃惊的样子。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听到这个消息,他恼羞成怒,将桌子上的东西扔到地上。
B.我们是有诗人灵魂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
C.同学之间有什么困难,应相互帮助,而不应该袖手旁观。
D.虽然父亲在努力提高厨艺,但他做的饭菜依然味同嚼蜡。
5.下面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到2016年4月,应用于移动通信芯片的国产自主卫星导航IP核数量近1800万左右。
B.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制定了交通安全管理措施。
C.“实践十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在轨运行和回收,将极大提高我国微重力科学及空间生命科学研究。
D.通过设立交通安全宣传站,发放宣传材料,讲解今天安全常识,使市民增强了安全意识。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什么地方我曾经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吗?是在另一个地方的花园里吗?
B.当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你走来,他给你的印象是爽直、纯洁、豪华、富丽。
C.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
D.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其著作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等。
7.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古松的形象随着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假如木匠、植物学家和画家同时来看古松,木匠心里盘算它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 ;植物学家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 ;画家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是聚精会神地 以及它的昂然高举的气概。由此可知,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
①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
②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③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8.语文实践活动。
学校开展了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1)你会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南通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平台?(至少写两种)
开展“爱国主义朗诵会”时,一位同学刚朗诵完《枣核》,另一位同学接着朗诵《最后一课》,请你为二者写一段串连词。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昆明的雨
汪曾祺
(1)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2)“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3)我想念昆明的雨。
(4)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5)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6)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7)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8)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土从,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土从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土从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纵,他跳下去把鸡土从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土从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9)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10)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11)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12)我想念昆明的雨。
9.标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10.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11.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2.全文除了写雨,作者还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夏天
汪曾祺
①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②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
③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④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⑤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⑥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⑦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万把钩”即苍耳。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
⑧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去,是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很小的孩子就会唱:巴根草,绿茵茵,唱个歌,把狗听。
⑨最讨厌的是“臭芝麻”。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奇臭无比,很难除净。
⑩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瓤、白籽。“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
香瓜有: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肉浓绿,籽赤红,味浓而肉脆,北京亦有,谓之“羊角蜜”;蛤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黄瓜香;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瓤,生脆有梨香;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蛤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
蝈蝈,我的家乡叫作“叫蛐子”。叫蛐子有两种。一种叫“侉叫蛐子”,那真“侉”,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咶咶咶咶”很吵人。喂它一点辣椒,更吵得厉害。一种叫“秋叫蛐子”,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别出声,金铃子在小玻璃盒子里爬哪!它停下来,吃两口食———鸭梨切成小骰子块。于是它叫了“丁铃铃铃”……
乘凉。
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
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这时已经很困,才沾藤枕(我们那里夏天都枕藤枕或漆枕),已入梦乡。
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有删改)
13. 汪曾祺笔下的夏天有什么特征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 文章第①段,两次写到“夏天的早晨真舒服”,有什么作用
 
 
 
 
 
15. 第②段画线处的栀子花之言,看似粗俗,实则富有个性。请就此处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16. 本文语言独具特色,请选择两个角度,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麦收时节
厉彦林
①望着蓝天白云下金黄的麦浪,闻闻漫山遍野沁人心脾的麦香,总会想起弯腰割麦的时光。
②我的故乡沂蒙山区,山多岭多地薄雨少,小麦熟得快。清晨沉甸甸的麦穗还泛着嫩杏黄, 西南风一吹,中午麦芒就炸开了,风一刮,麦穗麦粒容易掉地上。真是“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③割小麦是当地庄稼人一年中最累的农活,“过一个麦季,脱一层皮”。我记事时,村里以生产队为单位统一收割小麦。头天晚上,家家户户“磨镰霍霍”,用磨刀石把镰刀磨得锋利无比。第二天天不亮,麦地里就已经人头攒动。趁着太阳刚露出山头,气温不高,收割小麦最出活儿。队长弓腰割麦在前,社员们随割其后,如徐徐展开的“人”字形雁阵。人人镰刀如飞,步伐稳健,一会儿工夫,衣服就湿透了,刚才还有说有笑的,转眼就鸦雀无声,只有镰刀割麦的“唰唰”声了。
④麦芒刺扎在身上容易过敏起红疙瘩。割麦子时,大都穿深色长裤长褂,将袖口、裤脚系紧,胳膊和腿尽量少暴露。中午时分,火辣辣的太阳像粘在了脊背上。趁天气晴朗,脱粒、晒麦、扬麦场。生产队里的麦场有足球场大,四周垛满了山一样的麦捆子。脱麦粒,不再用石碾压,而换成了烧柴油的脱粒机,机器飞转,尘土飞扬,脱粒的人忙得大汗淋漓。打麦场是孩子们的欢乐场。麦秸垛像弹簧床,放了暑假的孩子们一边帮父母堆麦秸垛,一边在麦秸垛上又跳又闹。队长喊收工时,孩子们也在麦垛上睡着了,月亮已挂在村头的树梢上。
⑤麦收后,家家分到了新小麦,农家日子也就滋润起来了,家家灶膛里散发着醉人的麦香。当然,那年月农家日子穷,只有逢年过节、家来贵客,才舍得吃上顿小麦细粮。手巧的媳妇、姑娘用麦秸秆,编织出漂亮的草帽、蟋蟀笼、手提袋、蒲团等日常用品,装饰着清淡的生活。
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家庭联产承包之后,开始一家一户割小麦了。记得那年暑假,我赶回老家帮助父母收小麦。云不动,树不摇,麦田真像个热气腾腾的大蒸笼。临近中午,我感觉全身的水分都被烤干了,嘴唇干得起皮。可娘割麦的动作依然流畅自如,腰弯得超过九十度,左手揽麦,右手挥镰,镰刀几乎贴着地皮,“嚓、嚓、嚓”几声,一抱沉甸甸的小麦就 被顺势堆在了地上。我直直腰,感觉胳膊上被麦芒划出的小口子,沾上汗水后,钻心的疼。不一会儿,娘开始打捆了,父亲和我割麦。父亲割八行,我割五行,我拼命地挥舞镰刀往前赶,但仍然被越落越远。腰痛得实在难以忍受了,只好直直腰,喘口气,手心也被镰把磨出血泡。我割着割着,竟然觉得越来越省力,很快赶上了父亲。这时,我陡然发现,实际上我只割了三行,那几行父亲早已替我割了。这时娘起身从地头苇笠盖着的铁桶里盛来半瓢绿豆汤,还用衣袖擦了擦我脸上的汗和尘土,“来喘口气,喝口水,长时间不干手生”,我仰起脖子“咕咚咕咚”连灌几口,娘笑着劝我:“慢点,慢一点”,那缕甘醇直沁心底,让我神清气爽。不几天工夫,各家各户大小不一的麦秸垛,你挨我、我挤你,犹如满锅的馒头,排列在了场院和地头。
⑦后来,每年麦收季节,我们单位就用大客车拉着大家到省农科院的麦田里割小麦,每人发一把镰刀、一顶草帽,割一会儿还让大家擦擦汗、直直腰。领导告诉我们:就是让你们年轻人体验一下割麦的辛苦,明白一粥一餐来之不易的道理。
⑧进入新世纪,小麦收割机逐步普及,连我家乡的山地也用上收割机了,不仅价钱适中, 活还干得利索妥帖,省心、省力、省时。乡亲们不用像过去那样手拿镰刀弯腰弓背割小麦了。收割机在地里来回穿梭几趟,轻轻松松就把大片麦子收割完成,麦粒自动装入布袋,麦秸秆直接粉碎在田地里,有的还能同步暗播上秋季作物。
⑨“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有了新小麦,娘就会给我们包水饺,还会蒸馒头、擀面条、烙锅贴,那饭真是越嚼越香、越品越美,那纯正香甜的滋味一直萦绕在我心头,至今依然回味无穷。
(摘自《人民日报》)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多次引用俗语、谚语内容凝练,语言通俗,形象生动,增添阅读趣味。
B. 文章多次使用拟声词,使人对劳动场面更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C. 生产队割麦时“刚才还有说有笑的,转眼就鸦雀无声”可见劳动的辛苦。
D. 作者写道:那年月农家日子穷,只有逢年过节、家来贵客,才能够吃上顿小麦细粮
18. 根据文章填写“我”在不同时期对麦收的不同感受。
小时候,___________→上世纪八十年代,__________ _→进入新世纪,轻轻松松。
19.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清晨沉甸甸麦穗还泛着嫩杏黄,西南风一吹,中午麦芒就炸开了。(赏析加点词语)
(2)娘割麦的动作依然流畅自如,腰弯得超过九十度,左手揽麦,右手挥镰,镰刀几乎贴着地皮,“嚓、嚓、嚓”几声,一抱沉甸甸的小麦就被顺势堆在了地上。(赏析句子)
20. 试分析第⑥段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1. 怎样理解最后一段“那饭真是越嚼越香、越品越美”的含义。
答案
(1)瑰丽 朦胧 沉淀 (2)浩浩荡荡 (3)看山清水秀(观莺歌燕舞) 2. A 3. B 4.D 5.C
B 7.C
8.(1)上网;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聆听老革命者的故事;观看爱国主义影片
(2)串词。一颗枣核承载着海外华人对祖国华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接下来要朗诵的小说《最后一课》也是脍炙人口的爱国主义名篇。我们将随着小弗郎士去上一堂法语课,感受法国人民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9.①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③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1)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2)“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喜爱、赞叹之情。
11.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上,照应第三段的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完整严谨。
12.示例:除了写雨,作者还写了具有昆明特色的植物: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这些植物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
13. 舒服、清新、充满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14. 示例一:第一次,开门见山,直接写出夏天早晨给人带来的舒适感,同时引出下文“令人舒服”的具体内容描写。第二次,再次反复,是为了强调夏天早晨的舒服。示例二:运用了反复手法,突出了夏天早晨的舒服。开头一句的“舒服”,侧重客观感受,强调夏天早晨给人带来的舒适感,后一句“舒服”,侧重主观感受,强调在舒适夏天早晨里写字读文的闲适。
15. 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栀子花的语言,看似粗俗,实际上反而更好地突出栀子花“粗粗大大”“碰鼻子香”等极为朴实的特点,使栀子花的形象更生动传神。
16. 示例:(1)多用短句,简洁明快。例如:“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寥寥数语就表现出了牵牛花花期短暂的特征。(2)大量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富有情味。例如“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3)文白夹杂,有淡淡的幽默。例如“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句中,“以”“之”等文言词语的使用,与口语相映成趣,体现了“我”对西瓜的喜爱。
17.D
18. ① 欢乐 ②难以忍受
19. (1)炸,原指物体破裂,这里形象的写出小麦成熟的快,表现劳动人民的喜悦之情。
(2)“揽、挥、堆”等动作描写以及“嚓、嚓、嚓”声音的描摹,形象的写出母亲劳动的流畅自如情况,表现母亲娴熟的劳动技能。
20. 示例①采用对比,以父母和我在劳动中不同表现和感受,写出了劳动的艰辛,父母的关爱。
示例②侧面描写的手法,以“麦秸垛,你挨我、我挤你”来展现家家户户丰收的场面,表现劳动人民的喜悦之情。
21. ①饭里有童年美好的回忆。②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不易。③有父母的关爱和浓浓的亲情。④体会到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