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八上语文第三单元整合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 八上语文第三单元整合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9 18:5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 八上语文第三单元整合课堂实录
【单元设计背景】
八上语文第三单元的语文大概念为“山川之美”,四篇文言文中,《三峡》属文言日记,景色雄奇险拔、清秀幽美。语言凝练,动静结合。《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属文言书信。《答谢中书书》山川景色绮丽秀美,表达游览者自得闲适且略带清高之感。语言凝练,结构缜密。《与朱元思书》借描绘富春江美景,抒发厌倦世俗官场和寄情山水的情感。动静相生,骈散结合。《记承天寺夜游》属文言散文中小品文,作者借助空明宁静的境界,传达复杂心境。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总之,还是印证了王国维所说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背后是人,是情。景、人、情应是学习写景类散文应当关注的三要素。
本单元提示语也一再强调:“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所以,我仍然把这一单元的主课型定为写作型+思辨型文本。
【核心素养总目标】
1.先通读四篇文言文,各篇熟读成诵,掌握语气语调停顿节奏韵律,把握并积累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及通假字。整体感知,疏通文意,并画出思维导图。
2.多角度赏析品味四篇文言文的精妙之处。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品析:
观察方面:梳理景物选择点、观察点、特点、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写作方面:关注修辞方法、观察视角、感官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
情景关系方面:掌握知人论世法,体会融情入景的感染力。
3.就文中核心问题进行比读思辩,知人论世。
4.读写结合,就本单元的写作训练点学习描写景物,进行写作实践,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片段。300字以内。掌握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
【单元教学重点】
1.先通读四篇文言文,各篇熟读成诵,掌握语气语调停顿节奏韵律,积累并把握本单元常见文言实词含义,虚词用法,难句翻译,文体特点。并画出思维导图。
2.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多角度品味四篇文言文的精妙之处,体悟作者所抒发的感怀。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品析:观察方面:梳理景物选择点、观察点、特点、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写作方面:关注修辞方法、观察视角、感官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情景关系方面:掌握知人论世法,体会融情入景的感染力。
【单元教学难点】
3.就文中核心问题进行比读思辩,知人论世。
4.读写结合,就本单元的写作训练点“学习描写景物”,进行写作实践,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片段。300字以内。掌握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
【单元教学课时】10课时
【情境任务创设】
学校电视台要举办一期主题为“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文学沙龙,邀请我们班群策群力,以八上第三单元四篇文言文作为资料馆主体素材资源进行设计实践。现拟制四个活动任务板块:
【单元教学活动任务板块】
任务一:摄图室 创制导图
任务二:寄情馆 探析精妙
任务三:朗读亭 深情吟诵
任务四:高仿阁 创作美篇
【教学流程】
导语:同学们,文学艺术的第一要性是创造。大家已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那么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哪篇课文的绝美风景了,对吧?
明确:
1.两岸如剑立
一江似布悬
2.鱼跃水动皆亮眼
雾歇猿鸣俱怡情
3.子瞻摹月色疏影摇曳
怀民伴苏仙静夜闲游
4.碧波荡漾尽显游鱼日影。
寒树轩邈皆现雄拔清幽。
(生齐读齐说四文题目。)
师:大家觉得很简单,是吗?但要知道,景仅仅是情的依托,情才是景的灵魂。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希望大家都能像福楼拜所说的,大家齐读——
明确:
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福楼拜
师:来,看我们这一单元的大情境任务创设。
明确:
【情境任务创设】
学校电视台要举办一期主题为“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文学沙龙,邀请我们班群策群力,以八上第三单元四篇文言文作为资料馆主体素材资源进行设计实践。现拟制四个活动任务板块。
【单元教学活动任务板块】
任务一:摄图室 创制导图
任务二:寄情馆 探析精妙
任务三:朗读亭 深情吟诵
任务四:高仿阁 创作美篇
师:好,下面,先请小组代表到摄图室来展示自创的四篇文言文思维导图及假期阅读《苏东坡传》思维导图。
任务一:摄图室
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功夫了得,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现在我们开启第二个活动任务群。来,到“寄情馆”探析作家们炉火纯青的文学艺术秘妙吧。
任务二:寄情馆 探析精妙(1)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先走进“《三峡》寄情馆”。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认为“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太上”是什么意思呢?猜猜看?
生:应该是最好的吧。最厉害的。
师:是的。至高无上的。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太上”一词看看郦道元因何被认为是写作山水的圣手,是游记文学的鼻祖。
子任务一:看“太上”之言
明确:
同学们,请选择最能引起你联想想象的“太上”之字词句,或运用精妙的写作手法,赏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并说出景与情之间的联系。(150字左右)
(小贴士1:可紧扣三点三法进行赏析。三点:景物选择点、观察视点、景物特点。三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感官运用法等角度用心品味)
句式:“我选择的是 (字词或写法) 。
(学生自悟自写,老师巡视点拨,之后小组传阅互动借鉴,最后抽学生全班展示对话,现摘几则如下)
师:非常棒,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功夫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我发现大家大都选择的是实词的表达之美,那虚词呢?
来,请同学们朗读时重点关注标有蓝色与红色字体,看能发现什么?作者在用词上追求什么美?
(生默读思考,准备回答)
明确: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师:来,先比较蓝色字体, 咀嚼一下,有什么感觉?
师:大家各抒己见,独立思考,很棒。是的,在段落行文间自如勾连,行如流水顺势而下,使整篇文章结构紧凑,浑然天成。
来,再重点关注红色字体,说见解。
师:也就是说,这些词都有一种“太上”之感,一种“极致”之感,说白了,就是有一种极度“夸张”的意味在其中。因为郦道元是北方人,当时正处南北分裂时期,他很难到南方三峡做考察,与其说他写的是《三峡》之景,还不如说写的是他自己心中向往的三峡之景。
师:好,第一个比读环节就到这里,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
子任务二:看“太上”之序
师:在昨天提问题的预习环节中,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但集中质疑的还是本篇文章的写作之序,就是为何作者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去写。来,独立思考说说你的看法。
师:哇,你好厉害呀,一语中的,作者就是按这样的情感脉络组织全文结构的呀,就像三峡的水流,由高到低,情感由豪迈到清丽再到凄清,一气贯通,可见作者构思力多么与众不同。真的是“太上”手笔啊!
师:真是一加一大于二啊,几位的思考合起来就是一个非常棒的分析啦。综合大家见解,做个小结,看这里。
明确:
本文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呢?
这是因为:
开笔写山,实则为写水设置条件。山高,则水落差大;山连,则水不得泄;峡窄,则水流湍急。故因山才有水。
作者为《水经》作注,自然重点写水,而水又以夏水最有特色,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的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
先强调山之雄伟,再强调水之险豪,二者有潜在的豪迈情调,意脉统一。
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合二为一去描绘,在情调上转向凝神欣赏的秀美,有潜在的对比作用。
而秋季之景与前面有反差,是另一番凄美情调。这三种美,壮美,秀美,凄美,就像三峡之水脉由高位到低位,由极致之壮,到极致之凄,意脉渐进,流畅自如。
所以,本文不按四季更迭顺序去写,而是按情调情绪的顺序来安排结构的。(生默读消化老师给出的示范)
师:这就是郦道元作为山水鼻祖不同于常人的地方。由极致之壮,极致之秀,写到极致之凄,意脉渐进,情致有序,余味无穷。那么,他同样追求的是什么美?
明确:极致之美
用语特色小结:
段首意脉贯通,天衣无缝,极致美。
虚词突显程度,无与伦比,极致美。
并提双起双承,遣词精工,极致美。
俯仰动静相衬,叹为观止,极致美。
骈散错落有致,着意经营,极致美。
行文平仄相间,音律和谐,极致美。
选景情调为序,变化多姿,极致美。
师:现在大家更明白了所谓的“太上”之言,“太上”之序,其实就是大家所说的达到了一种“极致之美”,那么,郦道元这个人到底是不是一位“太上”之人呢?来,一起到资料馆探究一番。
子任务三:看“太上”之人
资料馆:
材料一:当时南北分裂,郦道元身在北方,实际并未踏足三峡地区,是他在前人基础上加工想象而成的。以凝炼生动的笔墨,写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材料二:郦道元在写作过程中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甚至到了苛求的程度。为了写三峡一节。他前后改了50多次。把《水经》中刻板的说明性文字改成了生动的文学性散文。当人们读到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等文字后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材料三:《水经》上原来记录的河流只有100多条。郦道元参考了400多种文献资料,之后在《水经注》上记录的河流达到了1200多条。他不但写河流,而且写河流沿岸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物产矿藏以及民间传说。大大增强了这部科学著作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材料四:为了写出文章,作者规定自己不管公私之事有多纷扰。每日必写作两个时辰。为了写好文章,有时一旦想出好词好句,哪怕半夜睡在床上也要起来点灯磨墨。做好笔录。《水经》原著只有15000字,经过郦道元笔耕不辍。《水经注》成篇后已达到了30多万字,是原著字数的二十多倍。
材料五: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北魏地理学家。一生多次任官,执法严谨。后雍州刺史萧宝夤yín叛乱,郦道元被派去平叛,遇害而死。他好学博览,撰写了巨著《水经注》。
————《摘自做人与处事2023年第八期》
师:同学们,探究一番,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郦道元,就一句话。
任务二:寄情馆 探析精妙(2)
师:同学们,领略完郦道元的“太上”杰作《三峡》,现在我们到“白云”寄情馆揣摩陶弘景的一封书信《答谢中书书》,我们还是先自读自悟,请看子任务一:
子任务一:赏奇景
同学们,请选择最能引起你联想想象的奇词奇句,赏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并说出景与情之间的联系。(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