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赠从弟(其二)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赠从弟(其二)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0 07:5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赠从弟(其二)
走进作者


刘桢(180―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诗人。他的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了解背景
◆◆◆◆◆◆
东汉末年:指东汉末年亡国前夕,直至曹丕篡汉或三国鼎立(东吴孙权于229年称帝)结束。
这段时间内军阀割据,彼此混战,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著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面向。
知识小卡片
建安七子
◆◆◆◆◆◆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松树的特点象征着什么精神
◆◆◆◆◆◆
松树它质朴、庄重的个性给人以祥和持重、静谧的感觉。
它生机盎然,挺拔、坚毅,心无旁骛,巍然屹立、积极向上,追求阳光,有一股浩然之气,而震荡山谷的松涛声,让人感受到一种坚毅和持久。
松树它志向高远,却淡泊宁静而质朴无华。
松以其不惧风雪的傲然风骨,为世人展现出高风亮节。
生字词
原文
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两汉〕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
从弟:堂弟。
亭亭:高松直立的样子。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一何:多么。
惨凄:凛冽、严酷。
罹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译文
1
2
3
4
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首联: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颔联: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风声是如此地猛烈,而松枝是如此地刚劲!
颈联: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尾联: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开篇描写出上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诗人对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做进一步的具体描写,其目的就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松柏树不畏寒风冰雪、不惧外在压力的高贵品格。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通过残酷的冰雪环境的描写,再一次衬托了松树不畏严寒的精神与高尚纯洁的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难道松柏就不怕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作品在此处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直接描写了松柏的品格,点明了作品的主题。
教师总结
本文塑造了一个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倒,端正、历经严寒而不凋,本性高洁、内心坚劲的松柏形象。作品歌颂松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诗人以此自勉并勉励从弟要不畏险恶环境,保持定坚、端正的高贵品格。起首四句,写松树在猛烈的寒风中坚强挺立的生命状态,反映其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精神品格;五、六句,写环境恶劣,但松树“常端正”;最后两句以问答作结,揭示了松树不畏严寒的原因。
本诗前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形象,后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品格。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