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周周测卷:第三单元古诗文过关测试卷
时间:70分钟 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一定要保持稳定呼吸,不要焦躁,要自信,相信自己能找到答案!
2.拿到试卷后,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指定区域内。
3.不要舍不得放弃,一道题无思路做不出来,你在那里耗时间,就是在减少试卷分数!
4.越狂躁,越容易粗心,和答案失之交臂!
一、文言文阅读(共50分)
(11分)(2021河南安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仆①去月②谢病,还觅薜萝③。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⑤重⑥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⑦。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选自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仆:自己的简称。②去月:上月。③薜萝: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素:向来,一向。⑥重:重视,这里是向往的意思。⑦办:具备。
1.(2分)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五色交辉 交
(2)晓雾将歇 将
2.(2分)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3分)语段(一)是怎样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山林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4.(4分)语段(一)和语段(二)都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书信,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
(17分)(2022吉林延边·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书上元夜游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②杂揉③,屠沽④纷然⑤。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⑥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⑦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⑧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这是哲宗元符二年己卯(1099),东坡在海南儋dān州(治今海南儋州市)贬所写的一篇小品,《东坡志林》题为《儋耳夜书》。
①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己卯,即公元1099年。上元:阴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②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③杂揉:同“杂糅”,混杂。④屠沽:屠户与卖酒者,文中指卖肉、卖酒的人。⑤纷然:盛多的样子。⑥关:门栓,文中指门。⑦过:苏轼的幼子,宇叔党。绍圣四年(1097)随侍苏轼于海南。⑧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郁郁不得志。
5.(2分)甲乙两文作者都是 (朝代)的文学家苏轼,字
6.(2分)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经过) D.归舍已三鼓矣(动词,击鼓)
7.(2分)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8.(2分)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9.(2分)请从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
10.(4分)【甲】【乙】两文都写了夜游,所见之景有何不同?各有怎样的特点?
11.(3分)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遭遇坎坷磨难,【甲】【乙】两文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14分)(2022河北唐山·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乙]《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①,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②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济③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④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宜都记》节选)
【注释】①纡曲:曲曲折折。②书记:书中记载。③践跻:亲自登临。④叠崿:重重叠叠的高崖。
12.(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互相轩邈 邈:
(2)鸢飞戾天者 戾:
(3)常闻峡中水疾 疾:
(4)既至欣然 欣然:
13.(2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
B.[乙]文中作者描写了长江三峡中长达百多里的西陵峡的壮观最象。
C.[甲][乙]两文内容上均写景,但两文的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
D.[甲][乙]两文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分别描摹富春江、长江两岸的峡谷奇观,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政务,纵情山水的高雅志趣。
14.(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15.(4分)[甲][乙]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请从[乙]文中找出侧面烘托的句子加以赏析。
(8分)(2021四川广元·八年级四川省苍溪中学校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③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⑤。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⑦。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⑧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注释】①玦(jué):似环而有缺口的玉佩。②琅玕:美石,诗人多以青琅来比竹。③窈然:幽深的样子。④委:江河下游 。⑤神肤洞达:指清新舒爽。⑥舁(yú)夫:抬轿子的人。⑦想当尔尔:想象中杜甫大概是这个样子。尔尔,如此。⑧何仁仲:万历时夔州通判。别驾,即通判。
16.(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所云 或:有时。 B.颇有次第 次第:顺序。
C.溪周之 周:环绕。 D.不必求肖 肖:相像。
17.(4分)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
(2)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
18.(2分)第一段写出了浣花溪怎样的特点?
二、诗歌鉴赏(共20分)
(4分)(2020河南驻马店·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9.(2分)本诗的颔联从动物的角度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20.(2分)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展现的画面。
(4分)(2023·湖南株洲·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21.(2分)下列对诗歌理解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把诗人的情感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给读者带来美的愉悦。
B.【甲】诗借猎人带着猎物满意而归的热闹景象反衬出诗人的寂寞和孤独之感。
C.【乙】诗由近及远描写所望之景,由三城戍引发诗人对蜀地战乱的深沉担忧。
D.【乙】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风尘喻战争,表现诗人和其他兄弟都散居各地。
22.(2分)这两首诗都由“望”感慨而发,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2022福建龙岩·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3.(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这首诗角度新颖,语言自然精练,写景状物逼真传神,抒发情感深沉饱满,情景交融,内蕴丰富,意境雄浑。
24.(2分)古代诗人常借“落日”抒写内心,请分析《使至塞上》中的“长河落日圆”和《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分别借助“落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4分)(2023·广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5.(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借景抒情,写出诗人前往楚地途中的所见所感。
B.首联写诗人乘舟到“荆门外”,交代了诗人的行踪。
C.颔联描写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体现山水的静态美。
D.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这两幅美丽的画面。
26.(2分)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2022秋·福建泉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7.(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东汉末年曹操写的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
B.“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全诗的核心内容。
C.“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用以立志之语。
D.“养怡之福”告诉我们一个人保持身心愉悦的精神状态很重要。
28.(2分)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第6周周测卷:第三单元古诗文过关测试卷
时间:70分钟 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一定要保持稳定呼吸,不要焦躁,要自信,相信自己能找到答案!
2.拿到试卷后,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指定区域内。
3.不要舍不得放弃,一道题无思路做不出来,你在那里耗时间,就是在减少试卷分数!
4.越狂躁,越容易粗心,和答案失之交臂!
一、文言文阅读(共50分)
(11分)(2021河南安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仆①去月②谢病,还觅薜萝③。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⑤重⑥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⑦。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选自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仆:自己的简称。②去月:上月。③薜萝: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素:向来,一向。⑥重:重视,这里是向往的意思。⑦办:具备。
1.(2分)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五色交辉 交
(2)晓雾将歇 将
2.(2分)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3分)语段(一)是怎样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山林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4.(4分)语段(一)和语段(二)都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书信,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1.(1)相互 (2)将要 2.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3.语段(一)用山峰、溪流、岩壁、林竹的静态描写,与猿啼鸟鸣、鱼儿竞跃的动态描写相结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林极富生命力和幽深静谧的特点。 4.都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山林的逍遥自在(闲适自得)之情。
【解析】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相互 ;
(2)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将:将要。
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3.考查内容理解。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意思是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写五彩斑斓,交相辉映的石壁,写青翠挺拔的竹子,是静态描写;写造成的雾气渐渐散去,猿猴和鸟儿啼鸣声交织在一起,夕阳西下,鱼儿跃出水面,这是动态的描摹,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
4.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阅读。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言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与顾章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可分为二层。第一句为第一层,以叙事开篇,交代了自己上个月归隐一事。从第二句开始一直到最后为第二层,主要描绘石门山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归隐后自得其乐的情趣。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那里陡峭的崖壁欲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孤倔的山峰能够遮住太阳,幽深的洞穴积囤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那里蝉叫鹤鸣,水声激响,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一向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而此地多菊花,又有很多竹实,隐居山谷所需的生活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仁人智士喜爱山水,真不是随便说说的呀!
(17分)(2022吉林延边·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书上元夜游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②杂揉③,屠沽④纷然⑤。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⑥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⑦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⑧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这是哲宗元符二年己卯(1099),东坡在海南儋dān州(治今海南儋州市)贬所写的一篇小品,《东坡志林》题为《儋耳夜书》。
①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己卯,即公元1099年。上元:阴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②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③杂揉:同“杂糅”,混杂。④屠沽:屠户与卖酒者,文中指卖肉、卖酒的人。⑤纷然:盛多的样子。⑥关:门栓,文中指门。⑦过:苏轼的幼子,宇叔党。绍圣四年(1097)随侍苏轼于海南。⑧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郁郁不得志。
5.(2分)甲乙两文作者都是 (朝代)的文学家苏轼,字
6.(2分)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经过) D.归舍已三鼓矣(动词,击鼓)
7.(2分)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8.(2分)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9.(2分)请从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
10.(4分)【甲】【乙】两文都写了夜游,所见之景有何不同?各有怎样的特点?
11.(3分)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遭遇坎坷磨难,【甲】【乙】两文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5. 北宋或宋代 子瞻 6.C 7.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8.在这月光皎洁的美好夜晚,先生能出去走走吗? 9.“步”、“入”、“历”三个动词连用写出了苏轼从容观赏景物的心态和乐而忘返的浓厚游兴。 10.甲文描写了庭院中月色,突出了空明澄澈的特点。乙文描写了儋州小城上元之夜城西的风光,僧舍的景物,小巷的民情,纷纷攘攘的生意人,表现了繁荣、热闹(祥和)的特点。 11.身处逆境之时,要做到达观,能够随缘自适,善于从身边发现美之所在,放下烦忧,享受生活。(意思对即可)
【解析】5.考查文学常识。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6.考查文言实词。
C.句意为: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过:拜访。看望;
故选C。
7.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为: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是鼾声阵阵了。
“舍中”是指家里人,做主语,“掩关熟睡”是动宾短语,二者之间应断开;“已再鼾矣”做补语,应和前文断开;故断句为: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8.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重点字词:嘉:美,好;“良月嘉夜”形容词短语做状语,应译为在“良月嘉夜”。
9.考查赏析句子。
句意为: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句中“步”、“入”、“历”是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游玩时的从容与怡然;“屠沽纷然”写出夜晚卖肉卖酒热闹的场面,“民夷杂揉”各族人民混杂一起,欢乐不已,一派美好祥和之景让作者产生流连忘返之意。
10.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甲文根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作者在和友人游玩时看到了皎洁的月光照耀庭院,仿佛院前有一汪清水,突出了月色空明澄澈的特点;
乙文根据“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可知,作者在夜游时,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看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还有很多卖肉的卖酒的生意人,彰显出一派欢乐、祥和、热闹、繁荣的气氛。
11.考查道理启示。
两文的写作背景都是作者被贬官外放,但是作者也都没有沉溺于眼前的得失,而是放下过去,坦然面对生活。由此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困境时,不要自怨自艾,要能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己卯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说:在这月光皎洁的美好夜晚,先生能出去走走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经三更天了。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是鼾声阵阵了。我放下拐杖发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酣睡,究竟哪个有得?哪个有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我是自己笑自己。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鱼。
(14分)(2022河北唐山·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乙]《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①,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②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济③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④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宜都记》节选)
【注释】①纡曲:曲曲折折。②书记:书中记载。③践跻:亲自登临。④叠崿:重重叠叠的高崖。
12.(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互相轩邈 邈:
(2)鸢飞戾天者 戾:
(3)常闻峡中水疾 疾:
(4)既至欣然 欣然:
13.(2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
B.[乙]文中作者描写了长江三峡中长达百多里的西陵峡的壮观最象。
C.[甲][乙]两文内容上均写景,但两文的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
D.[甲][乙]两文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分别描摹富春江、长江两岸的峡谷奇观,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政务,纵情山水的高雅志趣。
14.(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15.(4分)[甲][乙]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请从[乙]文中找出侧面烘托的句子加以赏析。
【答案】12. (1)远 (2)至、到达。 (3)快 (4)高兴的样子 13.D 14.(1)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2)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 15.侧面烘托的句子:用“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来烘托山之高;用“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烘托三峡秋景的清寒幽静。
【解析】12.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邈:远。
(2)句意: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戾:至、到达。
(3)句意:常听人们说,峡中水流险急。疾:快。
(4)句意:一到这里就满怀欣喜。欣然:高兴的样子。
13.考查内容理解。
D.有误。[乙]文“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句意:一到这里就满怀欣喜,这才相信耳闻总不如亲见了。“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句意是:我一边为自己能一睹这样的奇观而高兴,一边又想,山水如果有灵,那么千秋万代之中能够得到一个知己,也该感到惊喜了!结合上面两句可知,本文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自己勇于探险的精神和自得之意。
故选D。
14.考查句子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
(1)急湍:湍急的水流。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若:像。奔:奔腾的骏马。
(2)至:非常。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15.考查写作手法。
[乙]文“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句意:不是日中,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以日中、半夜分别看不见太阳和月亮来烘托山之高;“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句意:猿啼的声音特别凄清,在山谷中回响,清脆的声音传送不绝。以猿啼的声音烘托三峡秋景的清寒幽静。
【点睛】参考译文:
[甲]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宜都记》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到西陵峡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不是日中,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绝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头是彩色的,形状大多像一些东西。树木高大茂密,到了春冬之交稍显凋零,猿啼的声音特别凄清,在山谷中回响,清脆的声音传送不绝。”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说:常听人们说,峡中水流险急,书中的记载和口头的传闻,都是讲述身临险境时的可怕情景,以此来相告诫,却没有人谈到这里山水之美的。待到我亲身踏上这片土地,一到这里就满怀欣喜,这才相信耳闻总不如亲见了。那层叠的崖壁、秀丽的峰峦,奇形怪状,姿态万千,实在难以用笔墨形容;林木参差,郁郁葱葱,高与云霞相接,仰观山色,俯视倒影,愈看愈感美妙,流连游赏了两天,不觉乐而忘返;平生亲眼所见的景物,没有像这样壮丽的了。我一边为自己能一睹这样的奇观而高兴,一边又想,山水如果有灵,那么千秋万代之中能够得到一个知己,也该感到惊喜了!
(8分)(2021四川广元·八年级四川省苍溪中学校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③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⑤。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⑦。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⑧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注释】①玦(jué):似环而有缺口的玉佩。②琅玕:美石,诗人多以青琅来比竹。③窈然:幽深的样子。④委:江河下游 。⑤神肤洞达:指清新舒爽。⑥舁(yú)夫:抬轿子的人。⑦想当尔尔:想象中杜甫大概是这个样子。尔尔,如此。⑧何仁仲:万历时夔州通判。别驾,即通判。
16.(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所云 或:有时。 B.颇有次第 次第:顺序。
C.溪周之 周:环绕。 D.不必求肖 肖:相像。
17.(4分)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
(2)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
18.(2分)第一段写出了浣花溪怎样的特点?
【答案】16.A 17.(1)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 (2)溪东面住有人家,这时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见;稍有空缺,溪水重又展现在眼前。 18.作者从浣花溪的方位落笔,接着以“西折纤秀长曲”总写溪水的流向和形状。进而用“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五个比喻,极写纵目所见溪流的曲折多变,生动地描绘溪流的形状。而后又以“鉴”“琅玕”“绿沉瓜”喻溪水,展现了它清澈透明、莹然如镜而又澄碧柔美的特点。
【解析】16.A.或:或者。故选A。
17.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关键词:时远时近:一会儿远,一会儿近。左:东面。蔽:遮住。时:常常。
1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文章写浣花溪水流,以环、玦、带、规、钩状其形,突出其纤秀长曲之美;用鉴、琅玕、绿沉瓜绘其色,则描绘出浣花溪水清澈见底,幽深碧绿的特点。
【点睛】翻译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罢了。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平望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从青羊宫往西,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溪东面住有人家,这时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见;稍有空缺,溪水重又展现在眼前。象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溪岸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很是齐整。走尽了桥,路旁边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江路”几个字。过了这里就到了武侯祠。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身,桥上有临水的栏杆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过桥,是一片小小的陆地,象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从这座亭子折回原路,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的像画得十分清朗古朴,不见得一定强求惟妙惟肖,但想来杜甫应当是这个模样。还有一块刻在碑石上的肖像,附着杜甫的传记,是通判何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所制作的。碑文全都没法读了。
二、诗歌鉴赏(共20分)
(4分)(2020河南驻马店·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9.(2分)本诗的颔联从动物的角度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20.(2分)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19.示例一:“争”生动表现出早春黄莺争抢向阳的树的活跃热闹景象,写出了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及早春乍暖还寒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
示例二:“几处”照应“早莺”,“谁家”修饰“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写出了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及早春乍暖还寒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 20.示例: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鲜花次第开放,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人眼花缭乱;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信马由缰,马蹄刚刚没在草丛中。
【解析】19.考查诗歌炼字能力。
颔联指的是诗歌的第三句、第四句。这几句诗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这首诗中诗人借“争”“啄”等有情感色彩的字词采用拟人手法来表现西湖早春的美景。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20.考查学生描绘画面的能力。用自己的话描述某句诗中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添加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即可。句意是: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据此,展开合理的想象描写早春花朵竞相开放,小草长势良好的景象来作答即可。
示例: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竞相开放,迷乱了诗人的眼睛,马蹄在新生的野草里时隐时现,诗人信马由缰,沉浸在春意蓬勃的大自然里。
(4分)(2023·湖南株洲·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21.(2分)下列对诗歌理解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把诗人的情感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给读者带来美的愉悦。
B.【甲】诗借猎人带着猎物满意而归的热闹景象反衬出诗人的寂寞和孤独之感。
C.【乙】诗由近及远描写所望之景,由三城戍引发诗人对蜀地战乱的深沉担忧。
D.【乙】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风尘喻战争,表现诗人和其他兄弟都散居各地。
22.(2分)这两首诗都由“望”感慨而发,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21.C 22.【甲】诗尾联运用典故,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之情。【乙】诗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景象的隐忧之情。
【解析】21.考查诗歌的理解。
C.有误,“【乙】诗由近及远描写所望之景”错误,由蜀地要塞三城戍到送别之地万里桥,应该是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
故选C。
22.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王绩的《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以“东皋薄暮望”开篇,下文写具体所见,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尾联运用典故,写“望”的感受。“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意思是: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难觅知音,只能向先贤寻求慰藉的心情。
杜甫的《野望》,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首联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尾联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
(4分)(2022福建龙岩·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3.(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这首诗角度新颖,语言自然精练,写景状物逼真传神,抒发情感深沉饱满,情景交融,内蕴丰富,意境雄浑。
24.(2分)古代诗人常借“落日”抒写内心,请分析《使至塞上》中的“长河落日圆”和《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分别借助“落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23.B 24.《使至塞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对大漠壮丽景观的赞叹。《黄鹤楼》:夕阳西下,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23.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雁入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故选B。
24.考查比较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为: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这句诗描写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表达了诗人对大漠壮丽美景的由衷赞叹和喜爱。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为: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日暮”描绘出夕阳西下江边的苍茫景象,黄昏日落与江面上的烟波融为一体,此情此景不禁引发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4分)(2023·广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5.(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借景抒情,写出诗人前往楚地途中的所见所感。
B.首联写诗人乘舟到“荆门外”,交代了诗人的行踪。
C.颔联描写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体现山水的静态美。
D.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这两幅美丽的画面。
26.(2分)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25.C 26.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25.考查诗歌鉴赏。
C.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是: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此句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随”字写出了山逐渐消失,平野逐渐出现,展现了山到平野的转换,使景物有动态的美感。“入”展现了江水的奔腾而去画面,用流动(转换)的视角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展现的是动态美;“体现山水的静态美”有误;
故选C。
26.考查作者情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怜”的意思是怜爱,是人所有的情感,所以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江水拟人化,“怜”和“送”赋予江水以人的浓厚感情,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4分)(2022秋·福建泉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7.(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东汉末年曹操写的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
B.“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全诗的核心内容。
C.“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用以立志之语。
D.“养怡之福”告诉我们一个人保持身心愉悦的精神状态很重要。
28.(2分)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27.B 28.诗人认为,人生有限,要自强不息,要乐观向上,即使年老也要老当益壮,奋发有为。
【解析】27.考查诗歌赏析。
B.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最后两句每章都有,应为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故选B。
28.考查赏析诗歌主旨。
诗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开头,作者用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这就等于告诉人们说,人虽寿夭有别,但最终都是要死的,表现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和无神论的观念。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人的寿命的或长或短,不完全出于天定,只要调养有方,是可以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