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第一章 第二节
学习目标
1.结合案例,分析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类型及发展趋势。
(区域认知)
3.结合案例,分析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导入新课
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以及统筹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我国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
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进一步确定每个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完善开发政策,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导入新课
思考:
1.在我国地图上找出上述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
2.查找资料,说一说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各有哪些不同,其设定的依据有哪些?
3.在四类主体功能区中,各选取一个区域,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发展现状、开发优势和限制性因素。
目 录
区域的发展阶段
1
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与因地制宜
2
中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示意图
Monsoon region in eastern China
Part
1
区域的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发展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1.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体
区域内部的发展特点
产业结构:
区域内部的发展特点:
差异不大,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城市,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稀疏。区域开放程度较低
人地关系:
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体
2.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产业结构:
区域内部的发展特点:
人地关系:
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工业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工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转移
集聚作用加强,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表现为明显的不协调
3.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产业结构:
区域内部的发展特点:
人地关系:
区域产业进行调整,发展新型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区域原有优势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萎缩、衰败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人地矛盾加剧
4.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
区域内部的发展特点:
人地关系:
以创新为引领,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
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方法技巧——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从时间上看
从空间上看
从产业结
构上看
从人地关
系上看
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四个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判 断
判断题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地区,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 )
(2)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第一、二、三产业产值都上升。( )
(3)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中,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 )
(4)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加快,大多处于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 )
导练
(2022·青海西宁期末)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三个阶段。下图示意区域三次产业的发展过程。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三次产业
A.①——第一产业
B.②——第二产业
C.③——第三产业
D.①产业比重下降是因为其总产值下降
√
导练
2.由图可推断出
A.初期阶段的人地关系最不协调
B.衰落阶段的农业比重最大
C.工业化快速发展主要分布于初
期阶段
D.成长阶段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
导练
(2022·福建莆田期末)读“倒‘U’型区域发展规律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示发展阶段,叙述正确的是
A.①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②是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C.③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D.①—②—③体现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发展趋势
√
导练
4.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仍处于图中阶段
A.① B.②
C.③ D.①②
√
Part
2
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根据这些指标,可将区域划分为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
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1.区域发展水平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
三次产业构成
人均国民收入
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人文发展指数(HDI)
预期寿命
地区生产总值
教育程度
以人文发展指数(HDI),即以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地区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2.区域总体发展水平
3. 区域开发方式
粗放式
精细型
(1)开发方式
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
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朝鲜
日本
(2)开放程度
3. 区域开发方式
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强度不大,
社会经济相对封闭。
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关注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展;区域是相对开放的,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
纬度位置
人文环境差异性
自然环境差异性
海陆位置
土壤
植被
水文
地形、地貌
气候
文化
经济
社会
成因
纬度位置
影响
影响
反作用
区域差异的成因
4. 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中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示意图
区域
相应对策措施
适宜本区域的发展战略
因地制宜,扬长补短
根据自 身情况
推行
采取
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思考题
联合国秘书长在《索马里饥荒》一文中写道:“整个非洲之角,人们正在挨饿。冲突、粮食价格昂贵以及旱灾等灾祸,造成1 100多万人处于极度贫困中。”文中提到的索马里属于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地区?为什么?目前,索马里的开发方式主要是怎样的?
答案 发展中地区。预期寿命低、国民教育程度低、地区生产总值少。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
导 思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大致与1月平均气温0 ℃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吻合,成为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导 思
[综合思维]完成表格,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自 然 条 件 地形 ① 地形多样,以低山丘陵为主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②
植被 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还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草甸草原分布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
雨林
土壤 棕壤、钙质土、黑土 ③
水文 ④ 水量大,无结冰期
自然资源 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 丰富 水热资源、生物资源、水能资源、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等丰富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红壤、砖红壤
水量小,有结冰期
导 思
社 经 济 条 件 农业生产 ① 以水田农业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南部沿海地区、海南岛和云南省南部盛产热带经济作物
工业 生产 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②
以旱作农业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导 思
社 经 济 条 件 产业结构 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三产业比重有待提高,调整产业结构任务紧迫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交通运输 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铁路网稠密 ③
对外开放 ④ 对外开放较早,开放程度高
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内河航运较发达,交通通达度高
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导 思
限制性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 ⑤
面临的问题 ⑥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等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任务紧迫
导练
(20分)(2022·江苏常州期中)读瑞士和贵州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横亘全国,风景优美,湖泊众多,享有“世界花园”的美誉。贵州省“地无三里平”,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拥有“公园省”之称。尽管瑞士和贵州相隔万里且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两地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交通区位等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近年来,贵州希望借鉴瑞士的发展经验,促进贵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借鉴学习发展成为“东方瑞士”。
导练
材料二 瑞士和贵州地形图。
导练
材料三 瑞士和贵州的产业结构。
地区 三次产业结构比 主导产业
瑞士 4∶50∶46 精密仪器设备制造、生物医药、旅游业、银行业、保险业
贵州 15.6∶39.5∶44.9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工业、中药材加工、旅游业
导练
(1)(6分)读材料一、二,比较瑞士和贵州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相似之处。
答案 位置:均位于大陆内部,不临海;
地形:山区面积广大,平原面积狭小;
气候:光热不足,降水丰富;
水源:河湖众多,水源丰富;
土壤:土层薄,土壤贫瘠;植被种类多。
导练
地区 三次产业结构比 主导产业
瑞士 4∶50∶46 精密仪器设备制造、生物医药、旅游业、银行业、保险业
贵州 15.6∶39.5∶44.9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工业、中药材加工、旅游业
(2)(8分)读材料三,比较归纳瑞士和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特点。
答案 瑞士的产业结构特点: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较贵州优化;工业中以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产业、高利润的高端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有旅游业、金融业等高效益产业。
贵州省的产业结构特点: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但第一产业比重偏高;工业以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为主;第三产业相对瑞士单一、低效,以旅游业为主。
导练
(3)(6分)结合贵州省的特色和瑞士的发展经验,对贵州省提出产业优化的措施。
答案 发展科技,提高资金技术投入,适当进行产业转型;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改良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积极发展水电站,提高水电比重,降低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集约化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积极防治污染;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大力发展中药材的种植、加工产业,形成产业链,扩大集聚效应和优势。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