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课件 (3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3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课件 (3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20 16:0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选择性必修2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章 第三节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自然、人文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思维)
2.结合某区域,分析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及意义。(区域认知)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导入新课
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省的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珠江三角洲拟改变以往“前店后厂”的经贸格局,强化广州、深圳的创新引领,发挥香港、澳门的特有优势,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港珠澳大桥连接深港、广佛、珠澳三大经济圈,沟通珠江口东西两岸。作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所在,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加强与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
导入新课
1.说一说,粤港澳各自发展的优势条件分别有哪些
2.加强粤港澳之间的区域联系,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
目 录
区域联系
1
区域协调发展
2
Part
1
区域联系
区域联系
水循环
大气
大气
陆地
海洋
水汽
输送
径流
输送
降水
蒸发
降水
蒸发
生物循环
植物
微生物
环境
动物
岩石圈循环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岩浆
1. 自然地理系统联系
(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它们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并构成有机的自然综合体。
(2)联系方式: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在区域之间的运动和交换。
区域联系
2. 人文地理系统联系
(1)区域人文地理环境包括居民生产生活、制度组织、意识形态等方面,它们共同形成了区域发展特征。
(2)联系形式:人口流动与迁移,商品、劳务和技术专利贸易,投资、金融期货产品交易,信息、通信、文化与学术交流等。
案例
稻田共生系统
节水农业
3.表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
区域联系
3.表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联系
概念:
影响:
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或地区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
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各成员国间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加强技术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向保护性
经济集团以整体优势与其他区域经济集团相抗衡,提高本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和政治地位。——外向竞争性。
3.表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区域联系
概念:
影响:
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包括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与重组。
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交织、逐渐融合的重要表现,给世界各国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也给包括我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提出了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
视说地理——区域经济一体化
分析区域联系的方法
(1)明确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区域人文地理要素。
(2)区域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圈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运动和交换进行联系,如大气环流、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等;区域人文地理环境要素通过要素自身或要素之间的渗透进行联系,突出的表现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3)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4)由于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存在差异,因此只有区域要素发生联系,才能实现不断发展。
思考题
问题:国家为什么斥巨资建设西气东输工程?
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答案 因为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且产量大、消费量少,而东部地区天然气供不应求;天然气的生产与消费地区差异显著。
导 思
京津冀彼此相接,联系紧密。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但必须先解决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如图为京津冀范围图及区域联系图。
导 思
1.[综合思维]结合区域联系图,简述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措施。
答案 加强区域之间的信息、产品、劳动力、技术等联系;推进区域交通、市场等一体化;发挥各自区域优势,加快区域分工;促进区域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强区域环境的整治工作等。
导 思
2.[区域认知]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加强区域联系的角度,说明河北和京津应分别采取的措施。
答案 河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承接京津的工业等产业转移;加强与京津的经济联系。
京津:适当分散城市职能,减少区域行政壁垒。
导练
(2022·重庆期末)2022年1月1日凌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标志着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RCEP现有15个成员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5国以及东盟10国。从人口数量、经济体量、贸易总额三方面看,均约占全球总量的30%。据此完成1~3题。
1.RCEP各成员国
A.都是发展中国家 B.经济互补性强
C.都是临海国家 D.城镇化水平高

导练
2.从泰国发往中国的货轮里最可能装的是
A.羊毛衫 B.橡胶枕头
C.葡萄酒 D.橄榄油

导练
3.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RCEP,主要目的是
A.向成员国出口更多农产品,推动农业的现代化
B.进口更多的高科技产品,破除国外的技术封锁
C.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D.帮助该区域更快发展,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导练
(2022·浙江温州市期中)2022年2月,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举行。北京赛区承办所有的冰上项目;延庆赛区承办雪车、雪橇及高山滑雪项目;张家口赛区承办除雪车、雪橇及高山滑雪之外的所有雪上项目。下图为“冬奥会各分会场场地交通示意图”。完成4~6题。
4.与北京相比,张家口作为冬奥会雪上项目的重要赛区的主要优势是
A.经济发展水平低
B.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C.配套设施完善
D.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

导练
5.关于冬奥会的举办,下列对张家口发展的促进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升知名度,利于吸引投资
B.加强与京津地区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C.利于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D.利于张家口房价的稳定

导练
6.冬奥会的举办对京张地区发展的意义包括
①改善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②有利于提升城市等级,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③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④加强地域文化沟通交流,带动冰雪经济快速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Part
2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2017年世界各国GDP比较
1. 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国家或地区内部普遍存在。
区域协调发展
2. 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区域协调发展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区域协调发展
3. 案例——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
合作效果 表现
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明显增长
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 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西部地区实际引进的资金逐年上升。同时,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
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 东部地区企业在与西部地区企业的合作中,在输出资金、技术、管理等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尤其是通过合作,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视说地理——西部大开发
拓展延伸——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要素流动
资源密集型产业
文教
资金
技术
人才
廉价劳
动力
矿产
特色
产品
原材料
能源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西部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协调发展
缓解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趋势
思考题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何意义?
答案 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巩固国防,有利于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导练
(2022·山东德州期末)2022年2月,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启动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规划建设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东数西算”是指将东部数据“输送”到西部进行存储和计算,西部将积极承接非实时算力需求。据此完成1~2题。
1.西部五地建设数据中心集群的共同优势是
A.气候寒冷 B.地形平坦
C.绿色能源丰富 D.本地数据量大

导练
2.“东数西算”实施下,东部数据中心将
A.逐步缩小规模 B.逐步向西转移
C.与西部展开竞争 D.与西部构成分工

导练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政府为推动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 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导练
4.我国政府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B.统筹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交流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