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课件(3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4.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课件(39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20 16:1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选择性必修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第二章 第四节 课时2
学习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掌握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原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认知)
课程标准
以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2.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人地协调观)
导入新课
问题:
你了解黄土高原吗?
你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治理措施了解多少?
(1)范围:一般泛指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域。
1. 黄土高原概况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2)地理位置的过渡性: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1. 黄土高原概况
2.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特性及表现: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气候较为干旱
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
雨季加剧了对地表的侵蚀,春季降水少不利于地表植被恢复
2.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特性及表现: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黄土土质疏松
黄土以细粉沙为主,有较多的孔隙,土质疏松,具有明显的垂直节理性
遇水易分散,抗冲、抗蚀性能弱,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2.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特性及表现: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地表形态沟壑纵横
地表形态沟壑纵横
易受到强降水的侵蚀
2.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特性及表现: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大面积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地表支离破碎,严重降低土壤的肥力,植被难以恢复,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
3. 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1)自然原因
①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自然原因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
3. 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1)自然原因
②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自然原因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
3. 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1)自然原因
③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率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径流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就越弱,水土流失越严重
自然原因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
3. 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1)自然原因
④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自然原因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
3. 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人为原因
① 过度开垦
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在黄土高原地区易引发水土流失的自然前提下,长期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具体表现:
3. 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人为原因
② 过度放牧
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在黄土高原地区易引发水土流失的自然前提下,长期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具体表现:
3. 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人为原因
③ 过度樵采
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受侵蚀
在黄土高原地区易引发水土流失的自然前提下,长期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具体表现:
3. 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人为原因
④露天开矿、滥挖窑洞
开矿、挖窑洞,破坏了植被,使土壤抗侵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在黄土高原地区易引发水土流失的自然前提下,长期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具体表现:
3. 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人为原因
⑤ 战乱和营造宫殿
大量植被被烧毁或被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在黄土高原地区易引发水土流失的自然前提下,长期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具体表现:
阿房宫复原图
4. 水土流失的危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5. 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治理水土流失
措施一:工程措施
坡地:
①使用防止山体滑坡的抗滑桩;②挖掘储水护坡的鱼鳞坑;③挖引流渠和水平沟,减少坡面径流、增加下渗
抗滑桩
鱼鳞坑
引流渠和水平沟
5. 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治理水土流失
措施一:工程措施
沟谷:
①修建淤地坝以保土蓄水;②修拦沙坝、谷坊坝阻止沙石向下游流失
5. 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治理水土流失
措施二:生物措施
①植树种草和退耕还林还草等各种生物措施削减暴雨和径流对地表的侵蚀能力,提高表土的抗蚀能力;②乔灌草相结合,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5. 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治理水土流失
措施三:农业技术措施
①塬面和较陡山坡发展林草业,山下缓坡和沟谷发展种植业;②实施间作套种、高沟垄作、水平阶种植等耕种手段,采用地膜覆盖及喷灌、滴灌等生产和灌溉技术,增强耕地抗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地区总结出来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在治理中强调的是“综合”的观念,即治理水土流失时各种方法、措施的配合使用。把小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沟谷、缓坡和塬面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如图所示:
5. 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2)优化产业结构
①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商品率。
②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
③以能源开发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陕西洛川苹果
5. 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①快速的人口增长使得脆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
②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调整人口布局是区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问题:
修水平梯田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试说明其原理?
答案:
水平梯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坡地资源,同一水平梯田在同一等高线上,可减缓水的流速,有利于水土保持。
思考题
判 断
判断题
(1)水土流失问题只出现在黄土高原地区。(  )
(2)黄土高原的成因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相同。(  )
(3)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都应退耕还林还草。(  )
(4)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人口过快增长。(  )




位于董志塬内的南小河沟流域(图1中白色为无植被区,黑色为植被覆盖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该地区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约为523毫米,主要土壤类型为黄绵土、粉质壤土。流域内塬面、塬坡和沟坡具有明显的分界特征。自20世纪50年代起,该地区大规模开
展了“塬、坡、沟三道防线”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土壤可蚀性是指土壤对侵蚀的敏感性,不同地貌部位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蚀性有明显差异。
导 思
图2示意南小河沟流域不同地貌部位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可蚀性情况。
导 思
1.[地理实践力]简析南小河沟流域成为典型黄土高原沟壑区的自然原因。
答案 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径流的冲刷能力强;黄土土质疏松,易受侵蚀;植被覆盖率低,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沟壑纵横。
导 思
2.[综合思维]说出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可蚀性等级的差异,并对较易侵蚀部位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答案 差异: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可蚀性等级差异明显;塬面的土壤可蚀性等级为中等,明显低于塬坡和沟坡;塬坡和沟坡的土壤可蚀性等级为较易或易。
导 思
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适当减少耕地面积,发展林草种植;缓坡平整土地、修挡土坝等,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打坝建库,拦泥蓄水;在各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在过度放牧地区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导 思
导练
(8分)(2022·山东威海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海固地区位于宁夏南部,包括固原、西吉、泾源、彭阳、海原、隆德、同心、盐池8县(图1),面积3.05万km2,人口242万。该地区曾经是我国经济较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长期以来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导致区域落后和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导练
为治理山区水土流失,该地区在沟谷中修建了谷坊等防治工程。谷坊(图2)是在易受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建的土石建筑,高度一般为1~3 m。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海固地区在福建省的对口帮扶下,产业为先,激活内生“造血”功能,目前部分乡村已经形成了劳务输出、葡萄种植、光伏农业、肉牛养殖、红树莓种植、光伏发电为主的产业增收渠道,实现经济发展。
导练
(1)(4分)分析西海固地区生态脆弱的自然原因。
答案 位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农区向牧区的过渡地带,气候干旱,降水量季节变化大;土层裸露、疏松,易被大风侵蚀;植被类型单一,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导练
(2)(4分)说明谷坊在沟谷水土流失治理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 减缓沟道坡度,降低径流流速,减轻流水对沟底、沟岸侵蚀;拦蓄泥沙。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