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白杨礼赞》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白杨礼赞》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0 18:4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白杨礼赞
茅盾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感情;
2.赏析写作技巧,理解表达效果;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作品特征。
学习目标
题目是打开文章的钥匙
白杨礼赞——
怀着崇高的敬意赞美
一.礼赞什么?(赞扬语句;赞扬内容)
二.如何赞扬?(写作技巧;表达效果)
三.为何礼赞?(作品手法;主旨中心)
一.礼赞什么——
寻线索, 知内容,悟情感。
1.从文中找出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
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
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小结:
“不平凡”“赞美”贯穿句子始终,这些句子形成了本文的抒情线索,使文章结构层次清晰,并与标题形成呼应。
2.联系上下文朗读关键句,思考从“实在是不平凡的”到“决不是平凡的树!”,我们能感受到怎样的情感差异?。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读出自豪
读出赞叹
读出坚定
读出理性
3.接下来请大家朗读文章第2、3、5、7段,分别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礼赞白杨树的?
“黄绿错综”——写其色彩
“无边无垠”——写其辽阔
“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第2、3段作者宕开一笔,描绘了一幅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分明的西北高原图景,突出白杨树生存环境的不平凡。雄壮、伟大;倦怠、单调
生长环境:境美
第5段
干——丈把高、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
叶子——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
皮—— 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外部形态:形美
第7段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内在气质:神美
小结:作者从境美、形美、神美三个方面表达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二.如何礼赞——
赏技巧,析手法, 明效果。
思考: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用烘托、映衬手法,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
思考:文章第7段这样写道:“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先说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又说“但是......”,这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质朴”等等,夸它是“伟丈夫”,属于“先抑后扬”手法。
本文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思考: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
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小结:文中先后运用了烘托、先抑后扬、对比等写作技巧,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白杨树进行了赞美。
三.为何礼赞——
物及人,说象征, 探主旨。
1.除了白杨树环境、外部特征、内在品质的缘故,作者还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用文中原句回答)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或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象征: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2. 本文借白杨树来象征北方广大抗日军民,这就是托物言志,采用的是象征手法。我们学习过的如《荷叶·母亲》中用“荷叶覆盖雨中的红莲”象征为儿女遮风挡雨的母爱;《爱莲说》中借“莲花”的品质象征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你能说说象征手法的特点吗?
重点:
1.这种思想和情感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助此事
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2.在表达象征意义之前,往往要对这一事物进行细致的描绘,
突出其某方面的特点,为赋予它特定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
3.象征的作用是将作家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
志寄托于物,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又是如何通过这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象征意义揭示出来的?
以亲切交谈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一个“难道”句:
引导读者把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思考,由树及人。
第二个“难道”句:
引导读者把白杨树的品质与北方农民的品质联系起来,
点明象征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句:
又进一步从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敌后傲然挺立的抗日军民
联系起来,点明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
第四个“难道”句:
点明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背景链接:
从1940年5月起,作者茅盾在延安生活了5个月,他耳闻目睹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从这看到了中华民族光明的前途,因此在 1941 年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笔下挺拔向上、极普通却不平凡的白杨树与作者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因此作者所赞颂的北方农民,指的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英勇不屈的广大抗日军民。
小结:
白杨的精神——伟岸、正直、质朴、坚强不屈、傲然挺立、守卫家乡、力求上进。
北方农民的精神——严肃、坚强不屈、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紧密团结、力求上进。
“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象征着英勇不屈的广大抗日军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象征手法的解读思路:把握物象特点——结合背景分析——关联相似性——解读象征意义。
4.学以致用——读毛泽东诗词,结合背景知识,思考诗中梅花的象征意义。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创作背景:1960年6月,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召开,会上苏共代表团和中共代表团发生激烈争论。会后,苏联撤走了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几百个协定和合同,停止向中国供应重要设备。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一直对华实行经济封锁。苏联的这一措施,实际上就等于断绝了中国从国外获取先进技术装备的正常渠道。与此同时,中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1961 年12月,毛泽东正在广州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工作会议作着准备。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好,但意志消沉,于是他写了一首与陆游的词风格不同的咏梅词,目的是鼓励大家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在严重困难面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大无畏的气概,顶住了大国沙文主义的压力。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也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赞誉。
梅花特点——
坚韧不拔、谦虚、乐观自信。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
坚决不向困难低头、勇于战胜困难。
象征意义——
梅花象征着英勇无畏、藐视各种困难的中国共产党人。
文章主旨
本文用象征的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