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人民英雄永存不朽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人民英雄永存不朽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0 18:5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
周定舫(1931—1993),浙江定海人,记者。1953年8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后来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主要从事首都城市建设、工农业、文教、政治等方面的采访,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先后发表几千篇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作者简介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49年9月30日开国大典前夕奠基,1952年8月1日建军节动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并于同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举行了落成典礼。1961年3月4日,人民英雄纪念碑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刊于195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向公众全面介绍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本文作者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踏访工程现场获得第一手材料和直观经验,不断深化自己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内涵的理解,也不断丰富自己对纪念碑建筑艺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以明确的主题、清晰的思路对相关材料进行筛选、组织,最终写成此文。
写作背景
字词积累
瞻仰(zhān yǎnɡ) 橘黄(jú huánɡ)
上溯(shànɡ sù) 销毁(xiāo huǐ)
挑衅(tiǎo xìn) 旌旗(jīnɡ qí)
峻峭(jùn qiào) 天堑(tiān qiàn)
巍峨(wēi é) 矗立(chù lì)
奠定(diàn dìnɡ ) 镏金(liú jīn)
重幔(chónɡ màn ) 髻(jì ) 庑(wǔ) 
词语释义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朗读课文,思考本文标题的作用,并画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说明对象
整体感知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引用毛主席于1955年6月9日为纪念碑题词。
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揭示全文主旨。
副标题写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瞻仰”表现出对革命先烈的万分崇敬之情。
第一部分(第1段):突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
第二部分(第2~10段):带领读者瞻仰纪念碑,围绕其总体特征展开具体说明。
第三部分(第11段):抒写瞻仰后的深切感受。
明确说明对象
凡是说明对象都有一定的特征,本文所要介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什么特征呢
巍峨 雄伟 庄严
思考段落、层次间的关系,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
提示:寻找关键,理清顺序——①在文中标示作者步入天安门广场后的行走路线;②当作者站立在纪念碑前时,他又是如何介绍纪念碑的;③介绍十幅浮雕的顺序。
理清说明顺序
作者步入天安门广场后的行走路线。
第2—4段:未进入广场 越过广场 踏上石道 走到碑前 踏上台阶 到了平台
顺序:由远而近的空间顺序。
作者站立在纪念碑前时,介绍纪念碑的顺序。
第4—6段: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小碑座四周→碑顶→大碑座四周
顺序:由正面到背面、由上到下、先四周后中间的空间顺序。
作者介绍十幅浮雕的顺序。
东→南→西→北
(1839年~1851年)→(1911年~1925年)→(1927年~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
顺序:两条明确的线索表明此部分是以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进行介绍的。
为什么介绍十幅浮雕时不像介绍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开始,却从东面开始呢
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革命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的三幅浮雕描写的是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情景,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从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鸦片战争起,按时间顺序介绍中国近代革命历程,更能体现中国革命的艰难与人民英雄的伟大,因而作者从东面起,依次介绍浮雕。
人民英雄纪念碑
销毁鸦片烟 1839年
金田起义 1851年
(东)
武昌起义 1911年
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
五卅运动 1925年
人民英雄纪念碑
(南)
人民英雄纪念碑
(西)
南昌起义 1927年
抗日敌后游击战
抗日战争时期
人民英雄纪念碑
(北)
热烈支援前线
欢迎解放军
胜利渡长江 解放战争时期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碑文中提到的三个时间节点的含义
三年以来: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三十年以来: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 )。
一千八百四十年: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民主革命的时期( 1840—1949 )。
作者的活动顺序: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介绍纪念碑结构的顺序: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
介绍碑身的顺序:由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
介绍十幅浮雕的顺序: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从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
这篇说明文以空间顺序为主,对人民英雄纪念碑进行了全面且具体的介绍,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英雄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说说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具体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一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生动形象/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增强文章文学性。
明确说明方法
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的数字,写出了纪念碑的高大;与天安门的高度进行对比,突出说明了纪念碑的雄伟。增强文章说服力。
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纪念碑比作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纪念碑的高大巍峨、雄伟、庄严。增强文章文学性。
这篇文章的语言既有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能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品味准确语言
示例:
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
“自古以来”是时间限定词,强调了时间的久远,突出了纪念碑的宏伟以及对我国的重大历史意义。体现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
“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交代数据来源;说明浮雕耐久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并非凭空捏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精读描写十幅大浮雕的部分,说说其表现的历史事件的内容和意义。
感悟崇敬之情
①“销毁鸦片烟”  1839年6月3日
  表现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②太平天国“金田起义” 1851年
  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③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911年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④“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5月4日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⑤“五卅运动”  1925年5月30日
  “五卅运动”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各界民众的伟大力量,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威望,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⑥“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
  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
⑦“抗日敌后游击战”  抗日战争时期
  有力打击日本侵略者。
⑧人民解放军“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⑨渡江前夕,人民支援前线
⑩战争胜利,人民欢迎、慰劳解放军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十幅浮雕的历史事件都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有重要影响,突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主题。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浮雕上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理解了纪念碑上的文字的深刻内涵,更在本文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的语言中,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领会到了这座建筑的象征意义。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当牢记历史,不忘先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