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诗词五首》(教学设计与指导)(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6《诗词五首》(教学设计与指导)(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1 08:5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月淡,风凄,一曲恒古的琵琶,飘酸了今生的眷恋
八上第26课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五首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 2.读懂诗意,品析诗歌的遣词造句、意象选择和艺术手法。
3.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饮酒》
一、诵读诗歌。
1.自由诵读,读准确,读通顺。
2.根据诗意读出停顿,用“/” 表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圈出诗句的韵脚并注音,说说诗歌押什么韵。
韵脚是“喧”“偏”“山”“还”“言”。偶句全押an 韵。
4.归纳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为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 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求对仗,平仄用韵也较自由。
二、知人论世
1.走近诗人。
东晋末年,“篡”“乱”交替,时局动荡不安,官场污浊,世风大坏。处在这个时期的陶渊明既不能实现理想,也不愿受制于人,与官场同流合污。相形之下,大自然与田园成为他心中的一方净土。以他的人生经历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 28 岁前,年少居家,饱读诗书,有过“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理想。
第二时期: 29 岁到 41 岁,时仕时隐,处在彷徨挣扎之中。
第三时期: 42 岁到62 岁,他毅然归居田园,直至病故。
二、知人论世
2. 了解背景。
《饮酒》组诗共20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 旨在借酒抒怀,以醉语作醒语。
三、读懂诗意
1. 自主学习: 参照注释,读懂词句的意思。
2.开展课堂竞赛。
(1)解释“结庐、人境、车马喧、尔、悠然、山气、日夕、相与还、辨、忘言"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2)描述诗句。
示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描述: 我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描述: 问你怎能这样呢 内心远离尘俗,自然就会觉得地处偏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描述: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在闲适淡泊中无意间看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述: 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愈发美好,一群群飞鸟结伴而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描述: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品读诗韵
小组合作探究。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可以“而无车马喧”
(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 为什么
(3)“采菊东篱下”和“飞鸟相与还”两句中,“菊”和“飞鸟”两个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的“真意”是什么
四、品读诗韵
小组合作探究。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可以“而无车马喧”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自然会显得偏僻安静,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 为什么
不能。“见”是指在漫不经心中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 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吻合。“望”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会破坏诗歌自然而然、浑然 天成的意境。
四、品读诗韵
小组合作探究。
(3)“采菊东篱下”和“飞鸟相与还”两句中,“菊”和“飞鸟”两个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菊”--陶渊明“清风高节”的象征;“飞鸟”——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象征。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的“真意”是什么
“真意”是指陶渊明领会到了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趣。
五、读透情理
1 .提问: 诗中哪两个词语最直接地表现了诗人的心境
心远——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志趣。
悠然——闲适淡泊、物我两忘的心境。
2.小结:诗歌通过描写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志趣, 以及闲适淡泊、物我两忘的心境。
六、归纳方法——五步法读懂诗歌。
诵读诗歌: 读准节奏和音韵
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与背景
读懂诗意: 理解词义与句意
品读诗韵: 品析炼字与手法
读透情理: 体会情感与哲理
《春望》《雁门太守行》对比阅读 一、知人论世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杜甫(公元712年2月12日 ~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物的丛九品小官),他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早有诗名。但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年仅27岁就逝世了。他早岁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他的诗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诗作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
小组合作探究: 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有何相同之处
两首诗均创作于战乱之时。
“诗圣”杜甫,是唐朝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伟大诗人。《春望》写于“安史之乱” 时期。
“诗鬼”李贺,是中唐诗人,其时藩镇叛乱此起彼伏。
《雁门太守行》描写的是平定藩镇叛 乱的战争。
二.疏通诗意。
《春望》
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丛生。
感伤时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战事接连数月,一封家书值万两黄金。
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雁门太守行》
敌军像乌云般来势凶猛,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鱼鳞般闪耀着光华。
在深秋的季节里吹响号角,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深夜里,救援部队半卷着红旗行进在易水河边。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不响亮。
为了报答君王招纳贤才的厚爱,我宁愿手提利剑战死在沙场。
三.解读诗歌。
小组合作学习: 从意象、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阅读两首以战争为背景的诗歌。
《 春 望 》 《雁门太守行》
意象
内容
手法
情感
《 春 望 》 《雁门太守行》
意象 山河城郭——远景荒草残木—— 中景春花飞鸟——近景稀疏白发-----特写 黑云、城墙、甲光、太阳角声、血迹红旗、鼓声黄金台、玉龙宝剑
内容 战争中长安城的景象和百姓的生存状况 战争的场面和将士们的行动、决心
手法 1. 以景衬情:首联勾画了已沦陷的长安城的 破败景象,渲染出凄凉气氛,以烘托诗人忧 国伤时之情。颔联以春天的美好景色反衬感时恨别之情。 2.移情、拟人:颔联赋予了花鸟以情思,形象 地表达了感时恨别之情。 3.夸张:颈联以“家书抵万金”抒写了消息久 盼不至的迫切与担忧,以及思亲念家之情。 4.动作描写:尾联的“搔”字,刻画了诗人的苍 老之态,流露出诗人忧国思家悲己的情 怀 。 1.比喻、夸张:首联写敌军气焰嚣张,守军雄姿 英 发 。
2.多角度描写:颔联在听觉上表现出战争规模 之大,在视觉上暗示了战场血流成河,人员伤 亡 惨 重 。
3.侧面描写:颈联以天气苦寒烘托将士们艰苦 卓越的斗争精神。
4.用典:尾联用了燕昭王在黄金台上招揽天下 贤士的典故,含蓄地表现了边关将士们舍身 报国的决心。
情感 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 高度赞颂边关将士们艰苦卓越的斗争精神和誓 死报国的壮志豪情。
《赤壁》《渔家傲》对比阅读 一、知人论世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杜牧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面对衰落的国家,他常怀忧国忧民之心,希望能够建功立业。他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死时51岁。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的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李清照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她是一位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后期作品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二.疏通诗意。
《赤壁》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
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渔家傲》
水天相接,如波涛翻滚的云同晨雾连成一片,银河流转,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迷迷糊糊中我觉得灵魂来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情意恳切地问我回哪儿。我回答说路途遥远,又慨叹天色已晚,我学习作诗,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如飞蓬般轻快的船吹到仙山上去吧!
三.解读诗歌。
自主探究下列问题——《赤壁》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前两句中使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第三、四两句议论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主探究下列问题: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前两句中使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使用“将”“磨”“洗”“认”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关切,使下面的怀古幽情水到渠成。
3.第三、四两句议论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议论含蓄地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败的机遇,影射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却不得施展的境况。它似乎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作为。
三.解读诗歌。
自主探究下列问题——《渔家傲》
1.词人写了梦中哪些场景??
2.分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所展现出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和“谩有”有什么表达效果?
4.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自主探究下列问题——《渔家傲》
1.词人写了梦中哪些场景?
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上片)
及与天帝问答的场景(下片)
2.分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所展现出的境界?
它展现出一个晨雾迷茫、云涛翻腾、滚滚银河、千帆竞渡的开阔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和“谩有”有什么表达效果?
(1)作者用此句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这里着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
(2)“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词语写出当时社会动乱,文章无用的现实,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感。
4.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最后三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借用典故,表达了词人追求理想生活、寻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意境瑰奇壮阔,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对比阅读。
自主学习: 结合作者的生平,找出关键语句,分析两首诗词
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 赤 壁 》 《 渔 家 傲 》
作者生平
对自身才华、 命运的认识
《 赤 壁 》 《 渔 家 傲 》
作者生平 杜牧是宰相之孙,自视甚高,喜好谈兵,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负,怀抱用世之心,却处于晚唐这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始终 郁郁不得志。 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 称,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小就 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金兵入据中原后,国破家亡,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对自身才华、 命运的认识 杜牧的《赤壁》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李清照的《 渔 家 傲 》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月淡,风凄,一曲恒古的琵琶,飘酸了今生的眷恋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