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生物(人教版)
复习课选择性 必修1
第4章 免疫调节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考点三 免疫失调
考点二 特异性免疫
考点四 免疫学的应用
第四章 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中枢免疫器官:
骨髓、胸腺
功能
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
脾、淋巴结、扁桃体
T淋巴细胞
组成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的场所
功能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功能
组成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淋巴细胞
分类
B淋巴细胞
功能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组成
抗体
细胞因子
溶菌酶
来源
免疫细胞(如B细胞、T细胞)
来源
其他细胞(例如唾液腺细胞可分泌溶菌酶)
功能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迁移到胸腺成熟
迁移到骨髓成熟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抗原
抗原呈递细胞(APC)
其他免疫细胞
摄取
加工处理、呈递
B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分类
功能
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概念
化学本质
分布
能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还有多糖、脂类等)
既可以游离,也可以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胞上
作用方式
与免疫细胞的表面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抗原呈递细胞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化学本质)
2、免疫活性物质常见类型:
(1)抗体
概念
特性
分布
特异性
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特异性结合
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1)血清(主要)
2)组织液及外分泌液(如乳汁中,为新生儿提供抗体)
具体表现
注意: 抗体的化学本质一定是蛋白质!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
结构
典型的Y字型
项目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来源
组成 体液中的 (如溶菌酶) 和 (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功能 病原体入侵 病原体 产生 等消灭病原体
特点 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对 病原体都 有 作用 主要针对 起作用
类型 免疫 免疫
皮肤、黏膜(分泌物)
杀菌物质
防御
非特异性
特异性
【联系】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担负机体的免疫功能。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三道防线
生来就有,遗传获得
后天获得
吞噬细胞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阻挡
溶解、吞噬
抗体
多种
特定抗原
三大基本功能
免疫防御
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
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正常
异常
机体能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免疫反应过强,可能导致组织损伤(过敏反应)
免疫反应过弱或缺失,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
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稳态的功能
正常
异常
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
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正常
异常
可识别这些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
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模式图
病原体
摄取
抗原呈递细胞
辅助性T细胞
B细胞
记忆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病原体
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进一步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
一些病原体直接接触
分裂分化
分泌
细胞因子
分裂分化
促进
结合
产生分泌
处理呈递传递
变化结合
①
②
靶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记忆T细胞
分裂分化
靶细胞
暴露病原体
裂解
宿主细胞
感染
识别
细胞毒性T细胞
促进
识别
接触裂解
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
结合
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直接
发生变化
分裂分化
分裂分化
二次免疫反应特点:
反应快(更快),
产生抗体量多(更多) ,
作用强(更强) 。
二次免疫特点:_____、_____。
迅速
高效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项 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定义
作用对象
作用方式
参与细胞
联 系 细胞外(内环境)的病原体
抗原侵入的靶细胞、癌细胞和来自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等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
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__ __,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___ _中,主要靠 “作战”
抗体
体液
当病原体进入________,主要靠_____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
细胞内部
T细胞
抗体
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浆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
①在免疫过程中,体液免疫(B细胞的活化)和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均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
②体液免疫负责处理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免疫负责处理异常的细胞,二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免疫过程的进行,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
【思考】
特异性免疫
三
(1)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有哪些?细胞免疫呢?
体液免疫: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浆细胞
细胞免疫: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
能识别: 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
不能识别: 浆细胞
(2)上述细胞中,哪些能识别抗原?哪些不能识别抗原?
(3)上述能识别抗原的细胞中,哪些有特异性?哪些没有?
特异性识别: 辅助性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
非特异性识别: 吞噬细胞
(4)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能增殖分化的细胞有哪些?
B细胞、辅助性T细胞、记忆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刚活化的)、记忆T细胞
【思考】
①一些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
②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①一些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
②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③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5)激活B细胞的两个信号:
(6)B细胞活化的条件:
当B细胞活化后,就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
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使病原体进一步形成沉淀等
(7)活化后的B细胞会如何变化?
(8)抗体的作用是什么?
体液免疫
三
【思考】
(9)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的条件是什么?
①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②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10)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有怎样的作用?
①识别APC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的抗原
②激活B细胞
③分泌细胞因子
(11)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的作用?
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体液免疫
三
(12)浆细胞还能具有分裂、分化能力吗?
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分化;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不能,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分化后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能产生和分泌抗体的细胞只有浆细胞;
(13)浆细胞中哪些细胞器比较发达?
(14)记忆B细胞产生抗体吗?
【思考】
浆细胞是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涉及的细胞中
唯一没有识别功能和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
体液免疫
三
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成浆细胞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15)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记忆B细胞是怎样作用的?
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进一步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16)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病原体是怎样被最终消灭的?
①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变化;
②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1)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条件?
细胞免疫
三
【思考】
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吞噬、消灭。
(3)靶细胞裂解后,病原体的去向是什么?
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2)新产生的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
病原体被消灭后,活化的免疫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
(4)病原体被消灭后,活化的免疫细胞的去向是什么?
细胞免疫
三
【思考】
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5)细胞因子在整个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①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识别抗原、激活B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②在细胞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6)辅助性T细胞在整个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病毒,如下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因为有吞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
B.①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③是溶酶体,③处理病毒的过程是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
D.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
受体(或糖蛋白)
C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猫等动物,人可因被患病动物咬伤而感染,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极高。如图1所示是人体首次感染狂犬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对该病毒进行识别、摄取和处理
B.②分泌的细胞因子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C.⑤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D.⑥增殖、分化后产生抗体与该病毒结合
A
调节方式 信号分子 来源 靶细胞或 作用部位 化学本质
神经 调节
体液 调节
免疫 调节
内环境稳态调节中“信号分子”归纳
抗体 浆细胞 抗原 蛋白质
知识延伸
神经
递质
激素
细胞因子
突触前
膜释放
内分泌
腺细胞
主要为辅助
性T细胞
突触
后膜
靶细胞
B细胞、细胞
毒性T细胞等
有机物、无机物
蛋白质和多肽类、氨基酸衍生物类、固醇类
蛋白质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免疫调节
调节方式
结构基础
三种调节的共性与相互作用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五
反射
体液运输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反射弧
主要是内分泌腺以及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
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受体一般是蛋白质分子,不同受体的结构各异,因此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通过这些信号分子,复杂的集体才能够实现统一协调,稳态才能够得以维持。
免疫失调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免疫功能过强
免疫功能过弱
四、免疫失调
引起过敏反应的 物质叫做过敏原。
1.概念:
的机体,在 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 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
已免疫
再次
组织损伤
2.过敏原:
抗原
3.机理
1.概念
: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对_____成分发生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_____和_____造成___ _并出现了__ __,
自身
组织
器官
损伤
症状
2.常见实例:
风湿性心脏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1.概念
在免疫缺陷病是指由机体免疫功能_____或_____而引起的疾病
不足
缺陷
2.分类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概念
实例
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概念
实例
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
大多数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该病是由与______ ____有关的基因_____或____引起的
1.实例
(1)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
①发病机理
②特点:
淋巴细胞发育
突变
缺陷
患者多为______和______;他们存在严重的________和_______缺陷,任何一种病原体感染,对他们都是致命的;
新生儿
婴幼儿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免疫缺陷病
四
______ _________(简称_____)
(2)艾滋病(又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
①相关病毒
②发病机理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HIV能够____________ ___,主要侵染_______ ___;
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
辅助性T细胞
③特点
具有_______;HIV侵入人体后通常可以潜伏______甚至更长时间;
潜伏期
2-10年
潜伏期:HIV会经历___ ___,刺激机体产生_____ __,免疫系统分泌_____ ____,这也是目前_______的重要依据,直到艾滋病病发时,机体______________ __;发病期:随着______ ___,_____的数量持续下降,使免疫系统功能____,感染者出现_____、__ __、_______等症状;最终,患者死于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_____ __或___ _____等;
④过程
迅速增殖
免疫反应
抗HIV的抗体
HIV检测
仍会继续分泌该抗体
病毒的复制
T细胞
减退
淋巴结肿大
发热
体重下降
严重感染
恶性肿瘤
a.采取安全的性行为,如使用避孕套;
b.避免注射吸毒;
c.
d.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文眉、穿耳等
e.接受检测并积极治疗HIV等性传播感染;
⑤直接死因
最终,患者死于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__ _____或___ _____等;
严重感染
恶性肿瘤
⑥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性接触传播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⑦预防措施
⑧注意
与HIV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等,_____使人感染HIV;在日常生活中,对待艾滋病病人应该少一份歧视,多一分关爱;
不会
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三
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2.HIV病毒
病毒包膜
来源于病毒_ ___所在
的_____ ___;
基本支架为____ ______;
外壳
保护内部核酸的_______外衣
表面蛋白
能使HIV和宿主细胞的_____结合
核酸
包含___条_____的____链,是复制更多病毒的_________
逆转录酶
____个拷贝,能够在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将_____转化为___(即______)
最后
宿主细胞
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
受体
两
RNA
DNA
逆转录
两
相同
RNA
遗传物质
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四
遗传物质: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RNA
RNA
DNA
mRNA
逆转录
转录
翻译
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