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2 14:1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3课《孟子》三章
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畎亩(quǎn) 公孙衍(xián) B. 傅说(yuè) 丈夫之冠(guān)
C. 胶鬲(gé) 法家拂士(fú) D. 百里奚(xī) 富贵不能淫(yín)
2.(二)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管夷吾举于 士 士别三日 B. 人恒 过,然后能改 及鲁肃 过寻阳
C. 戒之曰 必敬必 戒 D. 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 是非木柿
3.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问题。下面“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 公尝以此自矜 C. 以我酌油知之 D. 俭以养德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B.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C.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D.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5.按要求填空,完成读书卡片。
孟子与《孟子》 (1)“子”在古代有时是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如________、孟子、荀子、墨子、________、庄子、列子、韩非子等。 (2)孟子,名________,战国时期思想家,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仁政”思想。被后世称为“________”,与孔子并称“孔孟”。 (3)孟子的故事、文章广为人知。请列举两个与孟子有关的故事或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长于雄辩,极富感染力,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与《________》《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6.根据提示填空。
(1) 孙叔敖举于海,______________。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富贵不能淫》根据提示填空。
(1) ___________,父命之。
(2) 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和《富贵不能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3) 《富贵不能淫》中表达大丈夫应该遵循“礼”“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滕文公下》)
【乙】
伯夷、叔齐,孤竹君①之二子也。文王卒,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②曰:“父死不葬,可谓孝乎?以臣弑③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④之。 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⑤,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司马迁《史记 伯夷叔齐列传》有删改)
注:①孤竹君:商朝孤竹国国君的封号。②谏: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③弑:专指臣杀君,下杀上。④兵:用作动词,杀害,杀伤。⑤宗周:这里指归附周朝。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父命之 或王命急宣
B.妾妇之道 跳往助之
C.居天下之广居 面山而居
D.扶而去之 委而去之
(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理解:景春认为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这句话透露出景春对他们的羡慕甚至崇拜。
B.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得志的时候,百姓按他的要求去做;不得志的时候,要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理解: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信守承诺,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C.太公曰:“此义人也。”
翻译:太公说:“他们是有道义的人啊!”
理解:这是太公对伯夷、叔齐由衷的赞叹,从侧面表现出伯夷、叔齐对道义的坚守。
(3) 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在伯夷、叔齐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语。
(1)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 (2)劳其筋骨:_____________
(3)必敬必戒:_____________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 理解课文内容∶乙文探讨“_____ ”的问题。甲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并最终提出______的中心论点。
(4) 《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颂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1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题。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
(选自《左传》,有删节)
[注]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②仆:指驾车的人。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④公:指晋侯。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1)下列对句中加横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失也 失:耽误
B.其将来辞 辞:陈说
C.吾子之讨 讨:处罚
D.子无重寡人之过 重:看重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衍”应读yǎn。
B.“冠”应读guàn。
C.“拂”应读bì。
2.【答案】D
【解析】【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常见文言中的一词多义,平时在学习文言文时学生一些实词在古文中的常见义项,平时要做好一词多义的积累工作。
【解答】
A“管夷吾举于士”的“士”是“狱官”的意思。“士别三日”的“士”指的是“士者”,有素质有志向的人。
B“人恒过”的“过”,这里作动词,是“犯错误”的意思。“及鲁肃过寻阳”的“过”是“经过、路过”的意思。
C“戒之曰”的“戒”是“告诫”的意思。“必敬必戒”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是”是“这”的意思。“是非木柿”的“是”是“代词,这”的意思。
故选D。
3.【答案】D
【解析】D项,“以”,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其余各项中的“以”字均为介词,凭,靠。
4.【答案】A
【解析】A.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故选A。
5.【答案】(1)孔子 老子
(2)轲 儒家 亚圣
( 3)孟母三迁 以五十步笑百步
(4)论语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
(1)“子”在古代有时是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等。故答案是:孔子、老子。
(2)孟子,名轲,儒家党派代表人物之一,后世称“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故答案是:轲;儒家;亚圣。
(3)关于孟子最有名的故事或成语有:孟母三迁、以五十步笑百步、孟母断织、一暴十寒、缘木求鱼等。故答案为:孟母三迁;以五十步笑百步。
(4)”四书“指《孟子》《论语》《大学》《中庸》,故答案为:《论语》。
6.【答案】【小题1】
百里奚举于市
【小题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7.【答案】【小题1】
丈夫之冠也
【小题2】得志 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小题3】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8.【答案】【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示例:孟子认为,大丈夫即使在困厄之中也不改变自己对道义的坚守;伯夷、叔齐在国家灭亡之后,为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食薇菜充饥;他们宁可饿死,也不改变对自己心中道义的坚守,体现了“大丈夫”精神。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能力。A.动词,教导、训诲/名词,命令;B.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愚公;C.名词,住宅/动词,居住;D.动词,离开/动词,离开。
2.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的能力。B.有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意思是: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在孟子看来,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B项中“得志的时候,百姓按他的要求去做”翻译有误。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及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
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即大丈夫即使在困厄之中也不改变自己对道义的坚守;伯夷与叔齐在国家灭亡之后,无法接受这种踩着前朝血,唱着祝酒歌,享受功名的生活,更鄙视那些蝇营狗苟之徒,他们既然无力回天,就只能怀揣着那份忠于前朝的执念,远遁深山,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食薇菜充饥;他们宁可饿死,也不改变对自己心中道义的坚守,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
参考译文:
【甲】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乙】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文王去世了,武王率军东进去征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而谏阻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可以算做仁德吗?”周王左右的人准备杀掉他们。太公说:“他们是有道义的人啊!”扶着他们离开了。武王摧毁了殷商的统治,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为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采食薇菜充饥,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中。
9.【答案】【小题1】(1)通“增”,增加
(2)使……劳累
(3)谨慎
(4)怎么,哪里
【小题2】
(1)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2)富贵不能使他惑乱,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是所说的大丈夫。
【小题3】 何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4】
示例一:我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我的座右铭。因为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示例二:我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作为我的座右铭。因为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不能变的。当今社会许多意志薄弱者经不起金钱和物质的诱惑,成了腐败分子。作为公民,人人都应注意做人准则、品德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提高,使浩然正气蔚然成风。
【解析】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曾:通“增”,增加。
(2)句意: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累。
(3)句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
(4)句意: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焉:怎么,哪里。
2.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
(1)困于心:心中有困苦。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于色: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而后喻:才能被人们了解。喻,知晓,明白。
(2)淫:惑乱,迷惑。使动用法。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屈:屈服。使动用法。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由乙文“岂不诚大丈夫哉”“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可知论述“何谓大丈夫”的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4. 本题考查阅读拓展。作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联系主旨作答。
【参考译文】
甲: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10.【答案】(1)①围攻,表转折 ②限制 凭借
(2)①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②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兄弟骨肉)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示例:以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具有仁义道德。
11.【答案】(1)D(2)C(3)B
(4)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国君从不避危难,有了罪过也不逃避惩罚。
【解析】(1)“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加重”。
(2)本句大意为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
(3)“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意为“魏绛来了,把信交给仆人,准备抽剑自杀。士鲂、张老劝阻了他。”故B项中“……遭受将士伏击”的表述有误。
[参考译文]
晋侯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晋侯发怒,对羊舌赤说:“我认为召集诸侯会盟是荣耀的事。现在扬干被羞辱,我们何时受过这等羞辱?我一定要杀掉魏绛,不要耽误了!”(羊舌赤)回答说:“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从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也不逃避惩罚。他会来陈说情况的,何必劳驾您下命令呢?”话刚说完,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士鲂、张老劝阻了他。晋侯读他的信,(信上)说:“我听说军队以服从命令为武,军人做事以宁死不触犯军纪为敬。您召集诸侯会盟,我怎么敢不恭敬?君主的军队不服从军令,办事的人不严格执法,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害怕自己因不严格执行军法而犯死罪,所以惩治了扬干,这罪过无可逃避。事先我没能进行教导,以至于要动用大刑。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晋侯光着脚跑出来,说道:“我之前说的话,是因为宠爱自己的兄弟。你处罚扬干的车夫,是执行军法。我有弟弟,却没有教导好,这是我的过错。请你不要让我再次犯错,拜托你了!”
晋侯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就在太庙宴请魏绛,并让他担任新军副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