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2 11:24:35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物的丛九品小官),他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年仅27岁就逝世了。他早岁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他的诗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
李贺一生,以诗为业。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包括四方面:
借古讽今题材:《雁门太守行》《吕将军歌》等
发愤抒情题材:《送沈亚之歌》《致酒行》等
神仙鬼魅题材:《天上谣》《梦天》等
咏物等其他题材:《李凭箜篌引》等
背景链接
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战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受到严重威胁。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分析,诗作可能是在平定藩镇叛乱战争这一背景下写的。
文体知识
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由汉魏乐府诗发展而来,通常以“歌”“行”命名,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可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
听范读
雁门太守行(xíng)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cuī),
甲光/向日/金鳞(lín)开。
角(jiǎo)声/满(mǎn)天/秋色里,
塞(sài)上/燕(yān)脂/(zhī)凝夜紫。
半卷(juǎn)/红旗/临易水,
霜重(zhòng)/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听朗读,初读正音,把握节奏。
疏通文意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敌军攻城的气势猛烈 ,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译 文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军中号角。
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译 文
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
“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寒风卷动着红旗,驰援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沉沉,扬不起来。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握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底。
译 文
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诗词品读
比喻。
首句写景与叙事结合,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第二句转写守军斗志昂扬、严阵以待的情形,借日光来彰显守军的气势,颇为精妙。
赏 析
一个“压”字,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雁门太守行
一个“开”字,形象地展示了守城将士们的英雄气概。
画面一:
白天戒备
森严。
默写常考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勾画出战争规模。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写阴寒凄惨的战地气氛。
赏 析
“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
点明时令
“凝”字形象描绘出边防将士血流遍地的情景,烘托出战斗的激烈。
听觉
视觉
画面二:从白天到黄昏战争激烈。
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秋色”,时值深秋,万木摇落。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具体激烈场面,而是借助“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细节场景来烘托战势惨烈: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又是如何体现色彩的?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五、六句写援军乘夜迫近敌军的情景。前一句暗示将士们毅然赴战,后一句暗示战争形势严峻。
赏 析
画面三:
夜晚乘夜袭击。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出其不意,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引用典故,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却毫不气馁。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意象】
“黑云”“甲光”“金鳞”“角声”“秋色”“易水”“霜”等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意象构成凝重悲壮的意境。
【色彩】
“黑”“金”“燕脂”“紫”“红”“霜(白)”等一系列表示色彩的词语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用典
最后两句引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写将士们边防苦战,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誓死报效朝廷。
赏 析
写作特色
1.善于用典。  
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并表现了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2.意象新奇,画面鲜明。  
诗人巧妙地抓住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意象——“黑云”“甲光”“金鳞”“角声”“秋色”“易水”“霜”“黄金台”“玉龙”等,构成了凝重悲壮的意境。诗人又极善于着色,诗中运用“黑”“金”“燕脂”“紫”“红”“霜(白)”等表示色彩的词语,使描写的景物更加鲜明,色彩反差较大,对比强烈,与诗中激荡着的悲壮情调相得益彰。
总结归纳
雁 门 太 守 行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
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用典,主旨
情感: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拓展延伸
阅读《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完成对比。
雁门太守行
[唐]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
牙璋②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④。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⑤,胜作一书生。
【注释】
①[西京]指长安。
②[牙璋]古代发兵所用的符信。这里指奉命出征的将帅。
③[凤阙]皇宫,朝廷。
④[龙城]匈奴名城。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⑤[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意象是诗歌中寄托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两首诗都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使用了“___”和“___”这两个意象,写出了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进而表达出_________的情感。
答案: 旗 鼓 忠君爱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