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新课导入
与诗人相遇
在浩瀚的唐代诗歌史上,有两位诗人不得不提,一位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另外一位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资料链接
杜甫诗风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他的诗多反映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一般认为,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杜甫诗作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各时期代表作有: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 》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登高》《 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
青年时期
安史之乱时期
成都时期
老年时期
背景链接
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二月,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六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将家小安置在鄜(fū)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该诗作于至德二载(757)三月。
文体知识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近体诗对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一般有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词诵读
体会感情
把握节奏
读准字音
朗读课文
【诵读指导】全诗深沉蕴藉,感情真挚,朗读时应用沉郁、伤感的语气。本诗的朗读节奏可划分为“二三”式,如“国破山河在,城春 草木深”。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疏通文意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然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丛生。感伤时事,恨别家人,看到鲜花反而流泪,听到鸟啼反而心惊。
译 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战事接连数月,(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满头白发越抓越短,稀疏难绾,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
译 文
能够承受、禁得起。
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简直
新课精讲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望:①望见长安的破败景象;
②盼望收到家人音讯;
③渴望早日平定叛乱。
一个“破”字,写出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写出了沦陷的长安城城空人稀、乱草遍地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远景、中景(寄情于景)
【起】首联写望中所见。这一联交代了写作背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赏 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国事的忧虑
“溅”“惊”二字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近景
(触景生情)
【承】颔联承接上联,写望中所感。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移情于物,突出了时局的危殆和诗人心情的沉痛。
赏 析
默写常考句
花与鸟是春天中美好的景物,然而诗人见花而“溅泪”、听鸟而“惊心”,情与景不是不一致了吗?该怎样理解呢?
此联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花、鸟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景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忧心国事,担心家人,种种念头困扰着他,见之反而落泪心惊。
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表达感伤之情。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有共通之处,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战乱时间之长。
【转】颈联写出了诗人与家人消息隔绝之后,对家书的急切期盼之情,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赏 析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家书的珍贵。
默写常考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时年四十五岁, 却如此苍老,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特写
【转】尾联借“不胜簪”的细节,描写了头发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赏 析
动作描写,一个“搔”字写出诗人因愁闷而频频挠头的情状。
板书设计
春 望
望春城败相
所见:国破 草木深 触景生情
所感:花溅泪 鸟惊心 寄情于物
念家人境况
期盼:家书——万金 夸张
忧愁:白发——不胜簪 细节
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
写作特色
1.触景生情,意境深沉。
《春望》一诗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自有景。时代之悲愤、骨肉之深情,郁积胸中,诗人不肯直抒,而是寄寓在花鸟等景物与搔头的细节中,创造了含蓄深沉的诗歌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2.用词传神,动人心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颔联“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颈联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尾联“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主旨归纳
这首诗描写了战乱时春日长安城凄惨破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拓展延申
对比分析杜甫的两首诗,完成下表。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对 雪①
[唐]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② ,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③ 。
【注释】
本诗约作于至德元载(756)冬,稍早于《春望》。
〔绿〕以酒的绿色来指代酒。
〔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着字。
诗题 鉴赏策略 《春望》 《对雪》
知人论世 捕捉意象
诗史
乱云
急雪
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 ”,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这两首诗都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
“ ”“ ”本是赏心悦目之物,但诗人反而“溅泪”“惊心”,营造出悲伤恐惧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伤
“ ”“ ”渲染了冬天昏暗寒冷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不安的心情
鸟
花
诗题 鉴赏策略 《春望》 《对雪》
赏析字词
把握情感 续表
忧国忧民、感时伤世
“胜”字表示能够承受的意思,前面加否定词“不”,就是表示稀疏的头发已经承受不住簪子的分量,作者的老态沧桑之感跃然纸上
“断”字说明由于战争,前线战况和妻子儿女的消息都无从获悉,可见诗人内心的担忧与思念
两首诗歌都表达了作者 而又无可奈何的惆怅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