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基础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基础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3 15:18:03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测试卷(基础卷)
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考试时长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3.测试范围:第六单元。
一、积累·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都尉(dōu) 被甲(pī) 诏将军(zhào)
B.棘门(jí) 驱驰(qū) 可得而犯邪(yé)
C.按辔(pèi) 曩者(náng) 介胄(zhòu)
D.嗟乎(jiē) 彀弓弩(nǔ) 持兵辑(yī)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A.都尉(dōu)——dū;C.曩者(náng)——nǎng;D.持兵辑——揖;故选B。
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往送之门,戒之曰 必敬必戒
B.舜发于畎亩之中 降大任于是人也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D.居天下之广居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戒:告诫/谨慎;B.于:从/给;
C.发:兴起,指被任用/征验,表现;D.之:助词,的/助词,的;故选D。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B.必先/苦其心志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案】D
【详解】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D.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所以”表示通过这种途径,才能达到“动心忍性”的状态,中间应断开;“曾益”是动词,增加。“其所不能”是“他所不具备的能力”的意思。其中“其”是代词,指他。应划分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故选D。
4.下列各项中,对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
B.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诗,描写了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已降临到长安,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这两句诗传达出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感。
C.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两句诗,引用典故,写出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D.李清照的《渔家傲》中,“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这两句是作者眼前所见的景象,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的境界。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意思是:水天相接,如波涛翻滚的云连接着清晨的雾,银河流转,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这两句描绘了作者梦中所见的景象,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选项中“这两句是作者眼前所见的景象”说法有误;故选D。
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你结合《昆虫记》中法布尔着力探究的某个具体案例,具体阐述法布尔精神。(3分)
材料一:
有一回,为了捕捉一只昆虫制作标本,法布尔追着虫子跑了几百米,就在要捉住虫子的一刹那,他担心自己会因奔跑的惯性而用力过猛,碰坏了小虫子的腿,就故意掉了一跤,减缓冲力。这一跤差点跌断了法布尔的一条腿。
材料二:
有一年,法布尔得了一场重病。他躺在冷冰冰的屋子里,看到床边的墙角有几只小虫子快冻僵了。法布尔小心地把它们捧起来,放在自己怀里。虫子有了暖气,渐渐苏醒了,在他的身上爬来爬去。法布尔看着看着高兴起来,连病痛都慢慢消失了。
【答案】示例一:法布尔人性关照虫性,具有包含敬畏生命、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严谨求真的精神。法布尔怕碰坏小虫子的腿,故意自己摔跤;看见墙角小虫子快冻僵了,就小心捧起放在自己怀里体现他敬畏生命,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与昆虫为伍,与昆虫为伴,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体现他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严谨求真的精神。
示例二:法布尔人性关照虫性,具有包含敬畏生命、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严谨求真的精神。《昆虫记》不是观察的原始记录,而是在经历了一个过程后写就的。像关于金步甲被同类吞食的探究,经历了反复地观察与实验,探究出这是金步甲的婚俗使然,雄性金步甲是已经对交尾感到满足的雌性伴侣的牺牲品,体现出他勇于探索、坚持不懈、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
【详解】此题考查名著人物。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的人物故事及主旨,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由材料一中“他担心自己会因奔跑的惯性而用力过猛,碰坏了小虫子的腿,就故意摔了一跤,减缓冲力。这一跤差点跌断了法布尔的一条腿”写法布尔宁可冒着跌断自己一条腿的危险故意自己摔跤,也怕碰坏小虫子的腿的行为,表现了他敬畏生命、热爱大自然,以人性的光辉去关照昆虫的可贵品质;
由材料二中“看到床边的墙角有几只小虫子快冻僵了。法布尔小心地把它们捧起来,放在自己怀里”同样写他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法布尔得了一场重病”“虫子有了暖气,渐渐苏醒了,在他的身上爬来爬去。法布尔看着看着高兴起来,连病痛都慢慢消失了”写他不顾自己病重,也要与昆虫为伍,与昆虫为伴,去体察昆虫的感受,以人性关照虫性,体现他勇于探索、严谨求真的精神。据此回答即可。
6.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民俗活动等,都彰显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班上准备开展一次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吧!(4分)
(1)【我要建议】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请你对身边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2分)


(2)【我能探究】(写出两点)(2分)
【材料一】贴春联是过年的活动之一,春联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春节来临时,家家户户在门上张贴对联,借此寄托人们对风调雨顺、家宝安泰的祈盼。
【材料二】元宵灯会是年俗之一,灯的花色众多,风格各异:冰灯晶莹剔透,纱灯流光溢彩,宫灯端庄稳重。它们无不具有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彩灯为婚寿吉庆营造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象征物。
【材料三】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它题材广泛,造型生动活泼,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剪纸往往选择福禄寿诞、五谷丰登等题材,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探究的结果是:
【答案】
(1) 加大保护力度,对文化遗产派专人看管。 加大法律的制裁力度,对破坏、盗窃文化遗产的行为要重处。(写出两条即可)
(2)①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奇特的艺术魅力。②文化遗产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详解】
(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提建议,要注意结合题目要求是针对“对身边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表达,要有较强的可实施性。
示例:加强宣传,增强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明确文化遗迹保护对象、范围,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
(2)本题考查材料探究能力。
分析材料一,由“贴春联是过年的活动之一,春联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可知,贴春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由“春节来临时,家家户户在门上张贴对联,借此寄托人们对风调雨顺、家室安泰的祈盼”可知,贴春联还寄予了人们对生活美好、家室安泰的向往;
分析材料二,由“冰灯晶莹剔透,纱灯流光溢彩,宫灯端庄稳重。它们无不具有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可知,元宵灯还具有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由“彩灯为婚寿吉庆营造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象征物”可知,彩灯还能营造喜庆的氛围,有吉祥如意的象征意味;
分析材料三,由“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它题材广泛,造型生动活泼,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可知,剪纸造型生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由“剪纸往往选择福禄寿诞、五谷丰登等题材,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知,剪纸题材丰富,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据此可总结出: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奇特的艺术魅力;文化遗产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名句积累。(5分)
(1) ,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2)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3)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4)《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 , 。
【答案】此中有真意 九万里风鹏正举 似曾相识燕归来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鹏、燕、摧、鳞。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文言文对比阅读(13分)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
宝元中,党项①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阵,遇寇多北②。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翼军③,使之出战。虏望其旗,易④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⑤。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预⑥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令军中:闻钲⑦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佯却⑧;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⑨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
【注】①党项:北方少数民族。②北:失败。③虎翼军:打仗的劲旅。④易:认为……容易。⑤殆无遗类:全被歼灭殆尽。⑥预:事先。⑦钲(zhēng):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⑧阳却:装着退却。⑨遽:突然。
8.请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分)
A.①使之出战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B.①天子为动 ②为“虎翼”所破
C.①皆执短兵器 ②群臣皆惊
D.①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 ②时虏人谓青为“天使”
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2)虏人大笑,相谓日:“孰谓狄天使勇?”
11.在“一起对对联”活动中,老师写出了上联,请你根据乙文对出下联。(2分)
上联:亚夫军细柳,军纪严明。下联: , 。
12.在“我最喜爱的古代将军”评选活动中,需要向活动组委会推选一位将军,并写出一段推荐词,请你从周亚夫和狄青中选出一位完成任务。(50字左右)(3分)
【答案】
8.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
9.D
10.于是文帝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入营慰劳军队。”
敌人大笑,互相说:“谁说狄青是天使神勇?”
11. 狄青打胜仗 出其不意。或:狄青出奇兵,大获全胜。(意思对,押韵即可)
12.例:周亚夫,你是真正的将军。你治军严明,在你心中,皇帝的威严也比不上如山的军令;你恪尽职守,心中只有作为军人对国家的责任;你手持兵器行礼,尽显刚正不阿之骨气。
【解析】
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答题时要先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
本句意思是:另一次,狄青在泾原(带兵),曾经要以少数兵力抵挡人数众多的敌人,思虑到必须用计谋才能取胜。根据句意可断。
“泾原”为“青”的宾语,“尝”为一般句首标志词,所以在中间停顿;“以寡当众”是说狄青作战勇猛,以少敌多,“度必以奇胜”是说狄青有过人的谋略,所以在中间停顿。
故断句为: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使:动词,派遣/动词,派遣;
B.为:表被动/表被动;
C.皆:副词,全,都/副词,全,都;
D.谓:动词,告诉/动词,称;故选D。
1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字词:
①上:皇上;乃:就;使:派遣;使:使节;持节:手持符节;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诏:告诉。
②虏:胡人;相:相互;孰:谁。
11.本文考查拟写对联。
结合材料内容,结合上联,可以用“狄青用神兵,大败敌寇”来对。
12.本文考查拟写推荐语。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本题要从文中的人物形象入手,如军纪严明,刚正不阿等角度赞美周亚夫;从智计百出、骁勇善战的角度来赞美狄青,任选其一,注意字数。
示例:狄青,你是一位伟大的将军。你巧换战旗,大获全胜;你佯装退却,出其不意;你骁勇善战,屡建奇功,你,是敌人心目中的“天使”,是我们心中的“真将军。”
【点睛】参考译文
[甲]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细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乙]宝元年间,党项人常常侵犯边境,当时刚刚招募的“万胜军”还没有经过作战阵法的演习,与敌人作战经常败北。狄青当了将领后,有一天,把“万胜军”的旗帜全部交给“虎翼军”让他们出战迎敌。敌人望见这些旗帜,认为容易对付,全军径直冲过来,结果被“虎翼军”打败,兵士几乎所剩无几了。另一次,狄青在泾原(带兵),曾经要以少数兵力抵挡人数众多的敌人,思虑到必须用计谋才能取胜。事先告诫全军都放下弓筋,一律使用短兵器。传令全军,听到一声钲响就停止前进,听到第二声就严整阵容假装撤退。钲声一停就高喊着冲向敌人。士兵们都像他要求的那样上阵。刚一遇敌人,还没有接战,声立刻响了起来,土兵们都停止前进:第二次声响起,又都撤退。敌人大笑互相说:“谁说狄青是天使神勇啊?”当时敌人称狄青为“天使”。钲声突然停止,兵们一下子冲向敌人,敌兵阵脚大乱互相踩踏致死的不计其数。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13分)
母亲的目光
①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着儿子睡觉。看他泥鳅一样光滑的背,黝黑健康的胳膊,饱满茁壮的腿,眉宇间不可言说的可爱神情……
②忽然想起,自己这么小的时候,也是这么在母亲目光中睡觉的。
③我对母亲的这种目光开始有感觉是在稍稍长大一些之后,大约十三四岁的样子。
④一天,我正在里间午睡。还没睡稳,听到母亲走进来,摸摸索索的,似乎在找什么东西。
⑤过了一会儿,忽然静了。可她分明又没有出去。我们二人的呼吸声交替着,如树叶的微叹。我莫名地觉得紧张,十分不自在。
⑥等了一会儿,还没听到她的声响,便睁开眼。我看见,母亲站在离床一步远的地方,正默默地看着我。
⑦“妈,怎么了?”我很纳闷。
⑧“不怎么。”她说。似乎有些慌乱地怔了怔,走开了。
⑨后来,这种情形又重复了一次。
⑩这回,我就有些不耐烦地说:
“妈,你老是这么看我干吗?”
母亲仿佛犯了错似的,一句话也没有说。
以后,她再也没有这么看过我,或者说,是她再也没有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我了。
而到我终于有些懂得她这种目光的时候,她已经不在人世了。
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我知道,这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这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这是河床对小鱼的目光。这种目光,只属于母亲。
孩子在我的目光里,笑出声来。我的目光给他带来美梦了吗?
如果能够再次拥有母亲的这种目光,我该怎么做?
是也用这种甜美的笑来抚慰她的疲惫和劳累?是用泪的晶莹来诠释自己的呼应和感怀?还是始终维持着单纯的睡颜,去成全她欣赏孩子和享受孩子的心情?
有些错误,生活从来都不再赐予改过的机会。我知道,这种假设对我而言,只是想象的盛宴而已。
但是,我想,是不是还有一些人也许需要这种假设的提醒呢?
如果,你还有幸拥有母亲,如果,你浅眠时的双睑偶然被母亲温暖的目光包裹,那么,千万不要像我当年一样无知和愚蠢。请你安然假寐,一定不要打扰母亲。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
13.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字里行间透出一种什么感情?(3分)
14.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4分)
时间与事件 “我”的表现 母亲的反应
一天,母亲默默地看着我午睡 紧张,不自在,纳闷 ①
后来,这种情形又重复了一次 ② 仿佛犯了错似的,一句话也没有说
③ 懂得母亲这种目光 ④
15.加点部分“我终于有些懂得她这种目光”:(2分)
(1)“这种目光”指什么?
(2)“我”“懂得”了什么?
16.阅读划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4分)
(1)“她再也没有这么看过我”,“这么看”是怎样看?
(2)你认为母亲的实际行为是“或者说”前后哪种情况?
【答案】
13.写了“我”为人母后,喜欢看着儿子睡觉,由此想到小时自己的母亲也是这样,却被“我”残酷地反对,直到自己做了母亲能够理解母亲的这一表现时,母亲却已不在人世。字里行间透出一种莫明的懊悔和遗憾之情。
14.①慌乱地怔了怔,走开②不耐烦,质问,责怪③以后,母亲再没这么看我或者再没让我发现她这么看我④母亲已经不在人世
15.(1)指“我”睡觉,母亲在旁边悄悄“默默地”看“我”睡觉的那种情形。
(2)“我”懂得了,母亲看自己的孩子睡觉是母爱的一种本能表现,是爱抚孩子,欣赏孩子。对为母之人来说,爱抚和欣赏孩子就是一种幸福。
16.(1)“我”睡觉,母亲就在旁边“默默地”看着“我”睡觉,就象“我”后来看儿子睡觉一样,看“我”的背,“我”的胳膊,“我”的腿和“我”眉宇间可爱的神情。
(2)后一种情况,即母亲不会从此再不这么看“我”,而是一如既往继续这么看“我”睡觉,只是因为顾及我的不理解,怕我反对,从此看得更隐蔽,不让我知道而已。
【解析】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联系首段中的“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着儿子睡觉”,第②段中的“忽然想起,自己这么小的时候,也是这么在母亲目光中睡觉的”,第 段中的“妈,你老是这么看我干吗?”,第 段中的“而到我终于有些懂得她这种目光的时候,她已经不在人世了”可知,本文写了“我”为人母后,喜欢看着儿子睡觉,由此想到小时自己的母亲也是这样,却被“我”残酷地反对,直到自己做了母亲能够理解母亲的这一表现时,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联系第 段中的“母亲仿佛犯了错似的,一句话也没有说”和第 段中的“如果能够再次拥有母亲的这种目光,我该怎么做”可知,主要表达了作者因为儿时没有理解母亲的懊悔,现在母亲已经不在人世的遗憾之情。
14.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①根据第⑧段中的“似乎有些慌乱地怔了怔,走开了”可得:慌乱地怔了怔,走开。
②根据第⑩段中的“这回,我就有些不耐烦地说”和第 段中的“妈,你老是这么看我干吗?”可得:不耐烦,质问,责怪。
③根据第 段中的“以后,她再也没有这么看过我,或者说,是她再也没有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我了”可得:以后,母亲再没这么看我或者再没让我发现她这么看我。
④根据第 段中的“而到我终于有些懂得她这种目光的时候,她已经不在人世了”可得:母亲已经不在人世。
15.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1)根据第⑥段中的“我看见,母亲站在离床一步远的地方,正默默地看着我”可知,“这种目光”指的是“我”睡觉,母亲在旁边悄悄“默默地”看“我”睡觉的那种情形。
(2)联系第 段中的“这种目光,只属于母亲”,第 段中的“去成全她欣赏孩子和享受孩子的心情”和末段中的“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可得:“我”懂得了,母亲看自己的孩子睡觉是母爱的一种本能表现,是爱抚孩子,欣赏孩子。对为母之人来说,爱抚和欣赏孩子就是一种幸福。
16.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1)根据第⑥段中的“我看见,母亲站在离床一步远的地方,正默默地看着我”,结合首段中的“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着儿子睡觉。看他泥鳅一样光滑的背,黝黑健康的胳膊,饱满茁壮的腿,眉宇间不可言说的可爱神情”可得:“我”睡觉,母亲就在旁边“默默地”看着“我”睡觉,就象“我”后来看儿子睡觉一样,看“我”的背,“我”的胳膊,“我”的腿和“我”眉宇间可爱的神情。
(2)联系第 段中的“这种目光,只属于母亲”,第 段中的“去成全她欣赏孩子和享受孩子的心情”和末段中的“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可得:“我”懂得了,母亲看自己的孩子睡觉是母爱的一种本能表现,是爱抚孩子,欣赏孩子。对为母之人来说,爱抚和欣赏孩子就是一种幸福。母亲不会因为我表达出来的不满而不再这么看我,还会向以前一样。但她又不能让孩子有所觉察,所以只能是更加隐蔽,不让儿子知道。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题字慰英雄
陈忠实
①深秋时节的一天后晌,朱先生在书院背后的原坡上散步,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他看见一辆汽车在河川公路上自西向东急驶,搅扇起来的滚滚黄尘骤起四散,汽车开到书院对面时却放缓速度,在滋水河边上停下来,一个人挽起裤子涉水过河,沿着通往书院的弯弯小路走上来,朱先生看清他的衣着原是一位军人,便转过身依然瞅着山坡和河川深秋时节的田园景致。这里宁静安谧的田园景致与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看门的张秀才在书院围墙外的坡田上呼叫他:“你的学生鹿兆海来咧——”朱先生撩起袍襟急步走下坡来。
②走进书房,鹿兆海神情激动地说:“先生,我想请你给我写一张字儿——”
③朱先生轻淡地问:“你大老远儿从城里开上汽车来,就要这一张字儿?”鹿兆海诚挚地说:“是的,是专意儿来的。”朱先生调侃地笑笑:“你不觉得划不着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鹿兆海并不觉察朱先生的情绪,还以为是先生素常的伟大谦虚,于是倍加真诚地说:“我马上要出潼关打日本去了,临走只想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朱先生扬起头来,急不可待地问:“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中条山。”
④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兆海,请宽容我的过失。我以为你们在城里闲得无事把玩字画。”鹿兆海连忙站起扶朱先生坐下:“我怎么敢怪先生呢!我们师长听说我要来寻先生,再三叮嘱我,请先生给他也写一幅。他说他要挂到军帐里头……”朱先生的脸颊抽搐着,连连“哦哦哦”地感叹着,如此受宠若惊的现象在他身上还未发生过。朱先生近来常常为自己变化无常的情绪事后懊悔,然而现在又进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昂状态中,似乎从脚心不断激起一股强大的血流和火流,通过膝盖穿过丹田冲击五脏六腑再冲上头顶,双臂也给热烘烘的血流和火流冲撞得颤抖起来,双手颤巍巍地抓住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
⑤朱先生滴水入砚亲自研墨,鹿兆海要替朱先生研墨遭到无声而又坚决的拒绝。朱先生控制不住手劲,把渐渐变浓的墨汁研碾出砚台。朱先生亲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依然颤抖不止。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果然不再颤抖,一气连笔写下七个道劲飞扬的草体大字:砥柱人间是此峰。
⑥朱先生停住笔说:“这是我写的一首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儿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鹿兆海也情绪波动,泪花涌出。朱先生重新铺就一张横幅,蘸饱墨汁再次毅然落笔:白鹿精魂。
⑦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鹿兆海吃惊地看见朱先生中指上滴滴嗒嗒掉到字画上的血花儿,扑通一声跪下去:“朱先生放心,我一定要拿日本一桶血赔偿先生……”朱先生怆然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捷报勿忘告先生哦!”
(节选自《白鹿原》有删改)
17.围绕“题字”,文章写得跌宕起伏。请细读全文,仿照示例补全相关情节。(2分)
轻淡调侃→( )→激动题字→( )→怆然吟诗
18.文中三处提到“中条山”有何用意?(3分)
19.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任选一句)(3分)
(1)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抢盖不住肃煞的悲凉。
(2)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
20.“砥柱人间是此峰“白鹿精魂”,这两处题字寄寓了朱先生什么情感?(3分)
砥柱人间是此峰:
白鹿精魂:
21.结合自己爱好,给同学们推荐一部小说,说明推荐理由,字数不少于200字。(3分)
【答案】
17.自责赧颜(自责愧赧) 咬指盖印(滴血盖印)。
18.①突出“中条山”特殊的战略位置,暗示日军侵华形势的严峻;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促使朱先生下决心题字慰英雄,使小说波澜起伏;③凸显人物形象,表现出朱先生和鹿兆海深挚的爱国之情和刚烈的民族气节。
19.(1)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描写原坡上菊花怒放的美景,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表现出朱先生对家乡大好河山的热爱,反衬朱先生因家乡将沦陷而产生的悲凉之情。(意近即可)
(2)示例:句子运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的方法,通过 “咬破”“重重”等词语,体现出朱先生受到将士们的激励后,为抗日将士慨然题字的庄重感,以此激励将士们不怕牺牲,奋勇杀敌。(意近即可)
20.砥柱人间是此峰:这表现了朱先生年轻时的雄心壮志。也是表现对危亡时刻中国军人承担起抗击倭寇重任的敬佩和勉励。 白鹿精魂:“白鹿精魂”是指白鹿原不屈的精神品格。此处题字,饱含朱先生对即将出征杀敌的鹿兆海的勉励和期望。
21.有推荐的小说名称,表述清楚推荐理由,语言得体,表达通畅即可
【解析】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题干示例可知,应以“朱先生”的视角,围绕“题字”,将答案组织称四字词语的形式即可。
第一空,由题干“轻淡调侃”可定位第③段“朱先生轻淡地问:‘你大老远儿从城里开上汽车来,就要这一张字儿 ’鹿兆海诚挚地说:‘是的,是专意儿来的。’朱先生调侃地笑笑:你不觉得划不着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此空答案应从后文中寻找,联系第④段中“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的内容可知,朱先生听鹿兆海说到他要到中条山抗倭,为自己之前的态度感到非常自责愧赧,可概括为:自责愧赧;
第二空,由“激动题字”可定位文章第⑤段内容,由怆然吟诗可定位第⑦段“朱先生怆然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捷报勿忘告先生哦!’”,联系第⑦段中“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的内容可知,朱先生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上按上了血印,可概括为:咬指按印。
1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此题解答时,要结合“中条山”出现的位置和句子语境进行分析。
第一处提到“中条山”是在第③段,“朱先生扬起头来,急不可待地问:‘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中条山’”,第二处提到“中条山”是在第④段,“双手颤巍巍地抓住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这两个句子说明“中条山”地理位置特殊,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暗示了日军侵华形势的严峻;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条山的重要地位促使朱先生下决心题字慰英雄,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第三处提到“中条山”是在第④段,“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可见这里表现出鹿兆海深沉真挚的爱国热情和刚烈的民族气节,突出了人物形象特点,这句话也促使朱先生转变了对中国军人的看法,激动地为出征前的将士题字,表现了朱先生的爱国热情。
19.本题考查文章句子的赏析。
(1)“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一句,运用了景物描写的方法,描写的景物是野菊花,其中“金黄色”“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描写了原坡上菊花蓬蓬勃勃,热烈绽放的美景,表现出朱先生对家乡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结合下文第一段中“这里宁静安的田园景致与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的内容可知,“悲凉”一词衬托出出朱先生对抗战形势的担忧和对家乡也将面临沦陷的悲愤之情。
(2)“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一句,采用动作描写的方法,“放下毛笔”“咬破中指”“重重地按上了血印”运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的方法,通过“咬破“重重”这些修饰词可知,朱先生是下定了决心,再结合第④段“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和下文第⑦段“王师北定中原日,捷报勿忘告先生”可知,正是受到将士们上阵杀敌的必胜决心所感动,朱先生庄重地咬破手指,也是以此回应并激励将士们,他希望将士们能不怕栖牲,奋勇杀敌,早日凯旋。
20.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此题要分析题字中蕴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概括作答。
由第⑥段“这是我写的一首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儿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可见,“砥柱人间是此峰”表现了朱先生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和对中国军人抗击日军的敬佩之情;
由第⑤段题字期间“朱先生控制不住手劲,把渐渐变浓的墨汁研碾出砚台。朱先生亲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依然颤抖不止”和第⑦段“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等表现可见,“白鹿精魂”既赞颂了白鹿原不屈的精神品格,又蕴含着对兆海以及干千万万中国军人抗日杀敌报国的肯定、勉励,是对民族精神的讴歌。可据此概括作答。
21.本题考查小说推荐语的拟写。
推荐语重在“推介”,目的在于让人喜欢。要向读者介绍一篇小说,首先应该告诉大家小说的主要内容。然后应该介绍这首诗值得推荐的地方。可以集中阐述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可以阐述其几个主要方面。比如推荐的小说是《水浒传》,可先简介名著内容,再指出其艺术特色、阅读的意义等内容。
示例:《鲁滨逊漂流记》
理由:这本书讲述了鲁滨逊在荒岛上奇迹的生活了28年,表现出了鲁滨逊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性格。对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且自然。而且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境要学会乐观,积极的对待,要充满斗志,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三、作文(40分)
22.请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老师、朋友的几句良言,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自然界中的某一处景致……都会震撼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深切地感悟到生活的美好。
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以“启迪”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按要求作文;(2)文体不限,内容具体完整,表达真情实感(如果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3)书写规范工整,可酌情奖励加2分;(4)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答案】例文
启迪
奶奶院子墙角的一堆碎瓦砾摆了许久,土灰土灰的,没有一丝生气,像大人生气时阴沉的脸一样,与周围那春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也有些嫌弃——真是碍着了这百花盛放的大好春光!
过了好些时日,偶然间走过那堆碎瓦砾,忽然瞧见那堆杂乱的瓦砾之间竟然冒出了星星点点的绿意,我揉揉眼睛,有些不敢相信,于是蹲下身去用手轻触,指尖柔软的质感证实了这一切并非幻觉,恍惚之间,我感觉自己甚至可以清晰地触摸到它探头探脑的样子,触摸到它对这个世界满溢的新奇。我很是惊喜,却又不禁为它惋惜,在这样的地方生根发芽,只怕好景不长,等待它的会是注定夭折的命运。唉,可惜了!这样盎然生机应该很快就会消散了吧!我再次拨弄了一下它的芽叶,叹气离开。
几天之后,天好像顽皮的孩子,“呼”得一下就变了脸色,倾盆大雨随即劈头盖脸地砸下来,世界顿时就被这哗哗大作的雨给包围。
我关上窗户,忽地想到了它——那石缝中的芽儿,如此脆弱的幼苗怎抵得住这来势汹汹的大雨?我犹豫了一下,却想着这么多天了,又遇上这雨,估计也是活不了了,我正欲走开,却又忍不住望了一眼窗外,心中不断有股力量推动我去,我急忙拿了把伞,匆匆跑到那堆瓦砾下,那颗稚嫩的苗被豆大的雨点摧残着,两片小小的叶片耷拉下来,在风雨中不停地颤抖,仿佛下一刻就会生机泯灭。
我只能马上转身离开,再也不忍看这残酷的蹂躏!
风雨过后,碧空如洗,一道七彩虹桥悬在遥远的天际,把这个世界映照出得绚烂多姿,美轮美奂。推开窗,一阵微风拂面而来,一绺清新的润泽掠过鼻尖,飘过发梢,让人心神俱醉。鬼使神差一般,我再次把目光投向那个墙角,猛然发现它依然还在,甚至再次展开叶片,抬起头艰难却固执地向着天空伸展。我不禁疑问,这小小的身躯里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它在这样的风雨过后依然如此挺拔?
恍然之间,我心有所悟:我们一路成长,总会有风风雨雨,跌跌撞撞,但只要你坚强不屈地面对,风雨过后终将会看到绚丽的彩虹,终将可以品味成功的喜悦。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1.审题立意:所谓“启迪”,就是通过指点、开导而认识事理的意思。启迪可以通过自身的遭遇、经历获得,或者是通过别人的指点、开导、启发而得到,或是通过自对事物的观察、体验而领悟。启示,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自然界奥妙无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认真去思考,用心去体会,就会获得多多学习、生活方面的启迪。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
2.构思选材:生活、社会和自然中凡是能给人以启发、启示而使人领悟的,都可入题。写作的重点应放在“启迪”上。写这类文章多半一事一议,我们可以先记叙要描述的事件,从这事件中开发出某种生活哲理,也可以利用启迪指导自己的生活,或给人指出迷津,鼓舞人前进。开篇时可以引用一些名人名言,也可以直接引用名人的事例,然后直叙自己经历的事情,最后升华的道理。在写作的时候,需要使用细节描写,才能使内容丰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测试卷(基础卷)
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考试时长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3.测试范围:第六单元。
一、积累·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都尉(dōu) 被甲(pī) 诏将军(zhào)
B.棘门(jí) 驱驰(qū) 可得而犯邪(yé)
C.按辔(pèi) 曩者(náng) 介胄(zhòu)
D.嗟乎(jiē) 彀弓弩(nǔ) 持兵辑(yī)
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往送之门,戒之曰 必敬必戒
B.舜发于畎亩之中 降大任于是人也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D.居天下之广居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B.必先/苦其心志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下列各项中,对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
B.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诗,描写了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已降临到长安,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这两句诗传达出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感。
C.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两句诗,引用典故,写出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D.李清照的《渔家傲》中,“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这两句是作者眼前所见的景象,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的境界。
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你结合《昆虫记》中法布尔着力探究的某个具体案例,具体阐述法布尔精神。(3分)
材料一:
有一回,为了捕捉一只昆虫制作标本,法布尔追着虫子跑了几百米,就在要捉住虫子的一刹那,他担心自己会因奔跑的惯性而用力过猛,碰坏了小虫子的腿,就故意掉了一跤,减缓冲力。这一跤差点跌断了法布尔的一条腿。
材料二:
有一年,法布尔得了一场重病。他躺在冷冰冰的屋子里,看到床边的墙角有几只小虫子快冻僵了。法布尔小心地把它们捧起来,放在自己怀里。虫子有了暖气,渐渐苏醒了,在他的身上爬来爬去。法布尔看着看着高兴起来,连病痛都慢慢消失了。
6.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民俗活动等,都彰显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班上准备开展一次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吧!(4分)
(1)【我要建议】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请你对身边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2分)


(2)【我能探究】(写出两点)(2分)
【材料一】贴春联是过年的活动之一,春联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春节来临时,家家户户在门上张贴对联,借此寄托人们对风调雨顺、家宝安泰的祈盼。
【材料二】元宵灯会是年俗之一,灯的花色众多,风格各异:冰灯晶莹剔透,纱灯流光溢彩,宫灯端庄稳重。它们无不具有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彩灯为婚寿吉庆营造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象征物。
【材料三】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它题材广泛,造型生动活泼,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剪纸往往选择福禄寿诞、五谷丰登等题材,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探究的结果是:
7.名句积累。(5分)
(1) ,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2)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3)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4)《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 , 。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文言文对比阅读(13分)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
宝元中,党项①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阵,遇寇多北②。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翼军③,使之出战。虏望其旗,易④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⑤。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预⑥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令军中:闻钲⑦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佯却⑧;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⑨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
【注】①党项:北方少数民族。②北:失败。③虎翼军:打仗的劲旅。④易:认为……容易。⑤殆无遗类:全被歼灭殆尽。⑥预:事先。⑦钲(zhēng):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⑧阳却:装着退却。⑨遽:突然。
8.请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分)
A.①使之出战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B.①天子为动 ②为“虎翼”所破
C.①皆执短兵器 ②群臣皆惊
D.①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 ②时虏人谓青为“天使”
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2)虏人大笑,相谓日:“孰谓狄天使勇?”
11.在“一起对对联”活动中,老师写出了上联,请你根据乙文对出下联。(2分)
上联:亚夫军细柳,军纪严明。下联: , 。
12.在“我最喜爱的古代将军”评选活动中,需要向活动组委会推选一位将军,并写出一段推荐词,请你从周亚夫和狄青中选出一位完成任务。(50字左右)(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13分)
母亲的目光
①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着儿子睡觉。看他泥鳅一样光滑的背,黝黑健康的胳膊,饱满茁壮的腿,眉宇间不可言说的可爱神情……
②忽然想起,自己这么小的时候,也是这么在母亲目光中睡觉的。
③我对母亲的这种目光开始有感觉是在稍稍长大一些之后,大约十三四岁的样子。
④一天,我正在里间午睡。还没睡稳,听到母亲走进来,摸摸索索的,似乎在找什么东西。
⑤过了一会儿,忽然静了。可她分明又没有出去。我们二人的呼吸声交替着,如树叶的微叹。我莫名地觉得紧张,十分不自在。
⑥等了一会儿,还没听到她的声响,便睁开眼。我看见,母亲站在离床一步远的地方,正默默地看着我。
⑦“妈,怎么了?”我很纳闷。
⑧“不怎么。”她说。似乎有些慌乱地怔了怔,走开了。
⑨后来,这种情形又重复了一次。
⑩这回,我就有些不耐烦地说:
“妈,你老是这么看我干吗?”
母亲仿佛犯了错似的,一句话也没有说。
以后,她再也没有这么看过我,或者说,是她再也没有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我了。
而到我终于有些懂得她这种目光的时候,她已经不在人世了。
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我知道,这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这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这是河床对小鱼的目光。这种目光,只属于母亲。
孩子在我的目光里,笑出声来。我的目光给他带来美梦了吗?
如果能够再次拥有母亲的这种目光,我该怎么做?
是也用这种甜美的笑来抚慰她的疲惫和劳累?是用泪的晶莹来诠释自己的呼应和感怀?还是始终维持着单纯的睡颜,去成全她欣赏孩子和享受孩子的心情?
有些错误,生活从来都不再赐予改过的机会。我知道,这种假设对我而言,只是想象的盛宴而已。
但是,我想,是不是还有一些人也许需要这种假设的提醒呢?
如果,你还有幸拥有母亲,如果,你浅眠时的双睑偶然被母亲温暖的目光包裹,那么,千万不要像我当年一样无知和愚蠢。请你安然假寐,一定不要打扰母亲。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
13.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字里行间透出一种什么感情?(3分)
14.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4分)
时间与事件 “我”的表现 母亲的反应
一天,母亲默默地看着我午睡 紧张,不自在,纳闷 ①
后来,这种情形又重复了一次 ② 仿佛犯了错似的,一句话也没有说
③ 懂得母亲这种目光 ④
15.加点部分“我终于有些懂得她这种目光”:(2分)
(1)“这种目光”指什么?
(2)“我”“懂得”了什么?
16.阅读划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4分)
(1)“她再也没有这么看过我”,“这么看”是怎样看?
(2)你认为母亲的实际行为是“或者说”前后哪种情况?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题字慰英雄
陈忠实
①深秋时节的一天后晌,朱先生在书院背后的原坡上散步,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他看见一辆汽车在河川公路上自西向东急驶,搅扇起来的滚滚黄尘骤起四散,汽车开到书院对面时却放缓速度,在滋水河边上停下来,一个人挽起裤子涉水过河,沿着通往书院的弯弯小路走上来,朱先生看清他的衣着原是一位军人,便转过身依然瞅着山坡和河川深秋时节的田园景致。这里宁静安谧的田园景致与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看门的张秀才在书院围墙外的坡田上呼叫他:“你的学生鹿兆海来咧——”朱先生撩起袍襟急步走下坡来。
②走进书房,鹿兆海神情激动地说:“先生,我想请你给我写一张字儿——”
③朱先生轻淡地问:“你大老远儿从城里开上汽车来,就要这一张字儿?”鹿兆海诚挚地说:“是的,是专意儿来的。”朱先生调侃地笑笑:“你不觉得划不着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鹿兆海并不觉察朱先生的情绪,还以为是先生素常的伟大谦虚,于是倍加真诚地说:“我马上要出潼关打日本去了,临走只想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朱先生扬起头来,急不可待地问:“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中条山。”
④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兆海,请宽容我的过失。我以为你们在城里闲得无事把玩字画。”鹿兆海连忙站起扶朱先生坐下:“我怎么敢怪先生呢!我们师长听说我要来寻先生,再三叮嘱我,请先生给他也写一幅。他说他要挂到军帐里头……”朱先生的脸颊抽搐着,连连“哦哦哦”地感叹着,如此受宠若惊的现象在他身上还未发生过。朱先生近来常常为自己变化无常的情绪事后懊悔,然而现在又进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昂状态中,似乎从脚心不断激起一股强大的血流和火流,通过膝盖穿过丹田冲击五脏六腑再冲上头顶,双臂也给热烘烘的血流和火流冲撞得颤抖起来,双手颤巍巍地抓住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
⑤朱先生滴水入砚亲自研墨,鹿兆海要替朱先生研墨遭到无声而又坚决的拒绝。朱先生控制不住手劲,把渐渐变浓的墨汁研碾出砚台。朱先生亲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依然颤抖不止。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果然不再颤抖,一气连笔写下七个道劲飞扬的草体大字:砥柱人间是此峰。
⑥朱先生停住笔说:“这是我写的一首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儿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鹿兆海也情绪波动,泪花涌出。朱先生重新铺就一张横幅,蘸饱墨汁再次毅然落笔:白鹿精魂。
⑦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鹿兆海吃惊地看见朱先生中指上滴滴嗒嗒掉到字画上的血花儿,扑通一声跪下去:“朱先生放心,我一定要拿日本一桶血赔偿先生……”朱先生怆然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捷报勿忘告先生哦!”
(节选自《白鹿原》有删改)
17.围绕“题字”,文章写得跌宕起伏。请细读全文,仿照示例补全相关情节。(2分)
轻淡调侃→( )→激动题字→( )→怆然吟诗
18.文中三处提到“中条山”有何用意?(3分)
19.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任选一句)(3分)
(1)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抢盖不住肃煞的悲凉。
(2)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
20.“砥柱人间是此峰“白鹿精魂”,这两处题字寄寓了朱先生什么情感?(3分)
砥柱人间是此峰:
白鹿精魂:
21.结合自己爱好,给同学们推荐一部小说,说明推荐理由,字数不少于200字。(3分)
三、作文(40分)
22.请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老师、朋友的几句良言,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自然界中的某一处景致……都会震撼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深切地感悟到生活的美好。
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以“启迪”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按要求作文;(2)文体不限,内容具体完整,表达真情实感(如果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3)书写规范工整,可酌情奖励加2分;(4)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