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在文体上为回忆性散文、传记,在内容主题上与“生活的记忆”“重要的他人”有关:或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敬仰之人的品格和精神。教学本单元时,可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旁批、点评、赏析;适当补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但是《藤野先生》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篇幅较长,且鲁迅的文章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需结合时代背景,结合具体语句把握情感。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掌握分析回忆性散文的方法;
2、理清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件,体会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感悟作者对他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梳理文章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
难点:学习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之学者必有师。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童年鲁迅给我们介绍了“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老先生,但鲁迅曾说过“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究竟是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位让鲁迅如此感念的老师。
(板书:藤野先生)
二、初读感知
1、预习检测
作者简介;字词积累。
2、背景材料
1902年4月,刚满二十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最初,“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本文就是他在厦门大学所写,以此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怀念。
活动一: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我”青年时代在日本留学时的见闻和感受。
小结:
概括内容格式:写人叙事:x人+x时x地+做x事+结果
写景:景物+特点
(2)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结构。
预设:
一(1-3)“我”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二(4-35)“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三(36-38)“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三、思考探究
活动二:按照表格的提示,整理概括文中写了和藤野先生相关的哪些事件?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小结:写作时,应围绕人物,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典型事例,这样文章内容会更丰富、人物形象也更饱满。
思考:文章有些内容并未写藤野先生,为什么会出现在标题为《藤野先生》的文章里?
预设:这些事件有的交代了和藤野先生相识的机缘,有的反衬出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形象有补充作用。
小结:写人物时,除了直接描写人物,还可以用对比、衬托、侧面描写来表现。
四、品味语言
1、作者为什么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预设:“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露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引起下文的描写,为离开东京去仙台埋下伏笔。表现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说说你对“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段话的理解。
预设:以诙谐的口气猜测“我”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预设:“都……也都……”表明藤野先生修改得非常仔细,不仅涉及医学知识的修改,还涉及日语语法错误的修改。“一一”表明藤野先生的修改非常细致。
五、作业布置
1、写一件你和你的老师之间的小事,要求能充分体现这位老师的性格特征。
2、课外阅读《记念刘和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