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饮酒》是2017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课《诗词五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是古诗文,有的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的事迹彰显人物品格……,《饮酒》是以诗意语言书写人生感悟的,它是一首古体诗,本首诗是作者辞官归隐后所作,诗句透露了作者归隐后闲适自由的心境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文是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可是诗意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有的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停留在小学阶段,认为只要能背诵就可以了,殊不知古诗文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所以在上课时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教学的目的—传播知识、传播文化、传播思想……,这样才能算是对学生最全面的教育。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
2.理解诗意
3.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
2.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学会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青壮年时做过祭酒,参军,彭泽县80天县令。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势,弃官归田。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
1.自读
要求:找出不懂的字
2.齐读
要求:读出节奏
3.学生再读
4.听读
要求:读出节奏和情感。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品
1.品诗意
(1)说说你对1—4句诗句的理解
明确:作者房屋建在喧嚣的闹市,而无车马声,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就清静了。(叙结庐之事)
(2)说说你对5—8句的理解
明确:写美景,景中融入诗人清淡而闲适的情怀。(描田园之景)
(3)说说你对9、10句的理解
明确:由山中之景领会到人生真谛,但诗人并未明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抒隐居之情)
2.品字词
(1)怎样理解“无车马喧”?
明确: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很冷寂。
(2)怎样理解“心远”?
明确:“心远” 指心远离世俗,远离官场。也就是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3)怎样理解“见”?“见”能否改为“望”?
明确:“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不能,因为“望”是有意而为之,与恬淡闲适的心境不符。
(三)悟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诗人情感的?
写结庐之事,描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四)小结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喧闹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心远离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一些世俗的官场,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情才会变得宁静起来。这将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和社会的安宁都是有极大的好处。
(六)板书设计
(1—4)叙结庐之事
(5—8)描田园之景 抒发诗人热爱田园生活恬淡闲适的情感
(9、10)抒隐居之情
(七)课堂练习
引导学生背诵
1.房子建在哪?环境怎么样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心境怎样?(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到什么地方采菊?看到了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天气如何?看到什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在这样的美景下,作者的情怀怎样?(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