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溶解现象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物质能形成溶液的是
A.泥土和水 B.植物油和水
C.高锰酸钾和汽油 D.高锰酸钾和水
2.a、b、c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20℃时,a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0g
B.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a的溶解度比b溶解度大
D.将50℃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有晶体析出
3.如图,往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某固体,会引起试管内白磷燃烧,该固体可能是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
C.氯化钠 D.碳酸钙
4.某同学用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g/cm3)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体积是25mL
B.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托盘天平和胶头滴管
C.将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洒出,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时仰视量筒读数,会使所配溶液偏稀
5.如图是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M浓溶液中混有少量N,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式提纯M
B.M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加溶质和升温的方式
C.40°C时,将80gN的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一半的溶液,需加水80g
D.将60°C时,将等质量的M和N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C,析出的晶体质量相等
6.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时,甲、乙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时,将50g甲加入50g水中,可得到100g溶液
D.时,甲、乙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
7.下列过程吸收热量的是
A.氢氧化钠固体溶丁水 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
C.把水加入生石灰中 D.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8.小芳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没有按照正确的称量氯化钠。量取水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图示为小芳操作时的读数,其它操作都正确)。小芳实际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水的密度为1g/cm3)约为
A.12.4% B.17.2% C.16.9% D.12.5%
9.图中曲线为KN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w)随温度(t)变化的曲线,M、N、P三点分别表示三份KNO3溶液的质量分数和温度,当条件改变时,溶液状态在图中的点的对应位置也随之改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M、N点代表的是饱和溶液,P点代表的是不饱和溶液
B.其他条件不变,加水稀释N点溶液可使其至M点
C.其他条件不变,将P点或N点溶液降温至30℃后溶液均可至M点
D.恒温蒸发溶剂时,M、N点均不动,P点垂直上移可至N点
10.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C时,甲和乙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t1°C时,15g 乙加到50 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
C.t2°C时,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t1°C析出固体甲多于乙
D.t2°C时,50g 甲中加100g水得到33.3%的溶液
11.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的 B.过滤和煮沸都能降低水的硬度
C.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 D.用含洗涤剂的水除油污是利用乳化作用
12.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20℃时A的溶解度为30
B.60℃时A、B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A中混有的少量B
D.60℃时,等质量的A、C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是A>C
13.现有一杯糖水,取出一部分,测其密度为,则剩余糖水的密度是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D.无法确定
14.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由t2℃降温到t1℃,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t2℃时,将40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90 g
二、填空题
15.某温度下,将 50 g KNO3 加入到 100 g 水中,充分搅拌后溶解掉 40 g KNO3,得到140 gKNO3 溶液。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溶液中溶质是 (填化学式,下同),溶剂是 ;
(2)得到的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g,溶剂质量为 g;
(3)将上述溶液平分成两等份,则每份溶液的质量为 g,每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g,溶剂质量为 g。
16.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请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与 (填“甲”“乙”或“丙”)相似。
(2)t3℃时,将40g甲物质加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3)将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溶解度:乙>甲>丙 B.溶剂质量:丙>乙>甲
C.溶液质量:乙>甲>丙 D.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17.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法。
(1)锶元素的粒子结构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则锶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锶原子失去电子成为锶离子,锶离子的符号是 。
(2)氦-3是核放射性小、比较安全和环保的一种核材料,已知一个氦-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如图为某一种原子发生的一种核聚变示意图,则其中属于氦元素的原子核有 (填字母)。
(3)工业上使用一种国产低温催化剂生产氢气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20℃时,两位学生分别将刚刚配制的蔗糖和氢氧化钠溶液倒在瓶口塞有鹌鹑蛋的烧瓶外壁。倾倒蔗糖溶液后,鹌鹑蛋无明显变化(图甲);倾倒氢氧化钠溶液后,鹌鸿蛋会缓慢上升,并从瓶口“吐”出来(图乙)。
分析原因: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有明显的 现象;从微观角度分析,是烧瓶内 。
18.图1是三种常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由图1可知,同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由50℃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质量最多的物质是 (填名称)。
(2)图1所示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 (填名称)。
(3)若硝酸钾固体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提纯硝酸钾的方法是 (选填“降温结晶”、“蒸发结晶”)。
(4)现有40℃时等质量的硝酸钾、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加热蒸发等质量的水后恢复至40℃,剩余溶液的质量关系大小为硝酸钾的 氯化钠的(选填“>”、“=”或“<”)。
(5)若a、b、c分别代表上述三种物质,图2是在室温下,烧杯中a物质的溶液、试管①中b物质的溶液和试管②中c物质的溶液的状态。当从室温升至60℃时,发现烧杯中a物质没有明显变化,试管①中b物质全部溶解,试管②中有c物质析出,写出a、b、c三种物质的化学式:a ,b ,c 。
19.如图所示为KCl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由图可知,K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者“减小”)。
(2)欲将N点的溶液转化为M点的溶液,可采用 的方法。
(3)20℃时,K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20.如图所示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将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而后升温到t2℃,此时该溶液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 。
(2)t1℃时,24ga的饱和溶液稀释为10%,需要加入水 g。
(3)将t2℃时等质量的a、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此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
三、实验题
21.在20℃水中加入下列物质充分溶解,现象如图所示.
(1)实验1:所得溶液的溶质是 ;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2)实验2:观察到碘几乎不溶,高锰酸钾全部溶解,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22.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室进行如下实验活动。
实验一:粗盐的初步提纯 实验二:配制溶液
实验一:粗盐的初步提纯
(1)操作B中玻璃棒作用是 。
(2)操作D中当观察到蒸发皿中 时,应立即停止加热。
实验二:用所得的精盐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
(3)除试剂瓶外,图中还缺少的仪器是 。
(4)若所配制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_(填字母)。
A.所得精盐仍混有可溶性杂质 B.称量时,天平左端没有纸片
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实验三: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分别将10g溶质加入10mL某温度的溶剂中,充分溶解后过滤、干燥,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溶质 NaCl NaCl Na2CO3 Na2CO3
溶剂及温度 水、20℃ 水、40℃ 水、X℃ Y、4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6.4 6.3 7.8 5.1
(5)对比实验①③或实验②④的数据,均可得出相同的结论。则实验③中温度的数值“X”和实验④中的溶剂Y分别为 、 。
(6)综合分析各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为物质的溶解性与 、 有关。
(7)小红认为补做一个实验并与实验①对比可证明物质的溶解性还与溶剂的种类有关,需要补做的实验过程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泥土难溶于水,只能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悬浊液,不符合题意;
B、植物油难溶于水,只能以小液滴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乳浊液,不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不符合题意;
D、高锰酸钾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符合题意。
故选D。
2.C
【详解】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a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0g,故A正确;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B正确;
C、比较溶解度的大小必须在同一温度下,故C错误;
D、由于a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所以将50℃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有晶体析出,故D正确。故选C。
3.A
【分析】物质溶于烧杯中的冷水,能引起白磷燃烧,说明了物质在溶于水时能放出热量,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使容器内温度升高,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引起试管内白磷燃烧,选项正确;B、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容器内温度降低,选项错误;C、氯化钠溶于水容器内温度基本不变,选项错误;D、碳酸钙难溶于水,容器内温度基本不变,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记住溶于水吸热和放热的常见物质是解题关键。常见的遇水放热的有: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常见吸热的有:硝酸铵。
4.C
【详解】A、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设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体积为x,则50g×3%=x×1.04g/cm3×6%,得x=24.0mL,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量筒与胶头滴管用于准确量取6%的氯化钠溶液和水;烧杯用于完成混匀操作、玻璃棒用于混匀时的搅拌,还要用试剂瓶盛放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托盘天平,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将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洒出,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D、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时仰视量筒读数,读数偏小,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大,则溶质质量偏大,会使所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5.B
【详解】A、在大于40℃时,M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M浓溶液中混有少量N,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式提纯,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M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M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加溶质或降温或蒸发的方法, M物质溶液越升温越不饱和,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设:40℃时,将80gN的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一半的溶液,需加水质量为x,根据溶液在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则有: ,x=80g,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60℃、30℃时,M、N的溶解度相同,将等质量的M和N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析出的晶体质量相等,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6.B
【详解】A、没指名温度,不能比较甲乙溶解度的大小,故错误;
B、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正确;
C、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80g,所以将50g甲加入50g水中,只能溶解40g的晶体,可得到90g溶液,故错误;
D、时,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分别降温到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能确定,故错误;
故选:B。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形成溶液的质量;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提纯晶体的方法。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B
【分析】根据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变化以及化学反应中的温度变化来分析解答。
【详解】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故选项错误;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吸热,故选项正确;C、水与生石灰反应会放出热量,故选项错误;D、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会放出热量,故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物质溶解于水时有三种表现:溶解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例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溶解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例如硝酸铵;溶解时无明显的热量变化,溶液温度基本保持不变,例如氯化钠、蔗糖。
8.A
【详解】称量一定质量固体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如果物和砝码反放,则物的质量等于砝码的量-游码的量,所以氯化钠是实际质量为15g-2.7g=12.3g;量取一定量的液体时,应平视读数,仰视读数,读数偏小。由图可知,所量液体的实际体积为:87mL,所以实际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故选A。
9.B
【详解】A、通过图示分析,M、N点在曲线上,P点在曲线下方;饱和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与溶解度成正比,图示相当于溶解度曲线图,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是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是不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
B、加水稀释后溶液会由饱和变为不饱和,N点溶液和M点溶都是饱和溶液,N点溶液不会到M点,此选项错误;
C、由图示可知将P点溶液降温30℃后,溶液移动至M点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如果将N点溶液降温30°C后溶液会析出晶体,也会到达M点,也是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
D、恒温蒸发溶剂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维持溶液原温度蒸发溶剂时, M、N点均不动;,蒸发溶剂的过程中溶剂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增大,由不饱和溶液逐渐变成饱和溶液,由图示可知P点垂直上移可至N点,变成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
故选B。
10.B
【详解】A、t1°C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甲和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溶液状态未知,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
B、t1°C时,乙的溶解度小于30g,该温度下,15g 乙加到50 g水中,乙物质不能全部溶解,形成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C、t2°C时,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t1°C,甲的溶解度减小,有溶质析出,乙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不会析出固体,不符合题意。
D、t2°C时,甲的溶解度是30g,50g 甲中加100g水,只能溶解30g,得到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D
【详解】A、淡水资源有限,不是取之不尽的,错误;
B、过滤不能降低水的硬度,煮沸能降低水的硬度,错误;
C、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可以燃烧,错误;
D、用含洗涤剂的水除油污是利用乳化作用,将油污分散为小油滴除去,正确。
故选:D。
12.B
【详解】A、根据图示,20℃时A的溶解度为30g,溶解度的单位为“g”,故A错误;
B、根据图示,60℃时A、B的溶解度相同,所以二者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B正确;
C、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故除去A溶液中混有的少量B,通常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达到除去A溶液中混有的少量B的目的,故C错误;
D、60℃时,A的溶解度大于C的溶解度,故等质量的A、C饱和溶液中,溶解A的质量多,则水的质量A<C,故D错误;
故选B。
13.B
【详解】因为溶液是均一的,所以溶液中各处的密度相等。故选B。
【点睛】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14.C
【详解】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该温度下,它们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才一定相等,说法错误;
B、因为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降低而减小的,由t2℃降温到t1℃,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会变为不饱和溶液,说法错误;
C、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说法正确;
D、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 g,将40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只有25 g甲物质溶解,所以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75 g,说法错误。
故选:C。
15. KNO3 H2O 40 100 70 20 50
【详解】将50g KNO3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溶解掉40g KNO3,得到140g KNO3溶液,由此可知:
(1)该溶液中溶质是KNO3,溶剂是H2O;
(2)得到的溶液中溶质质量为40g,溶剂质量为100g;
(3)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将上述溶液平分成两等份,则每份溶液的质量为70g,每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0g,溶剂质量为50g。
16.(1)丙
(2)80
(3)BD
【详解】(1)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由图示可知丙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与气体相似;
(2)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即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60g甲,则50g水中最多溶解30g甲,则t3℃时,将40g甲物质加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80g;
(3)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最大,丙物质的溶解度最小,则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甲物质中的溶剂最少,丙物质中的溶剂最多,分别降温到t1℃: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溶解度:乙>甲=丙,故选项错误;
B 、降低温度,不会影响溶剂质量的变化,所以溶剂质量:丙>乙>甲,故选项正确;
C 、降低温度,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等质量的饱和溶液,甲物质析出的晶体较多,所以溶液质量:丙>乙>甲,故选项错误;
D 、t1℃时,溶解度:乙>甲=丙,降低温度,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是饱和溶液,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该温度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乙>甲=丙,丙为该温度的不饱和溶液,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故D正确。
故选:BD 。
17.(1) 87.62 Sr2+
(2)ABC
(3)CO+H2OH2+CO2
(4) 放热 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详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锶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由锶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锶离子,离子符号为Sr2+,故填:87.62;Sr2+;
(2)氦-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质子带正电荷,所以圆圈内含有2个带正电荷质子的属于氦元素的原子核,故填:ABC;
(3)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一氧化碳与水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H2OH2+CO2,故填:CO+H2OH2+CO2;
(4)倾倒氢氧化钠溶液后,鹌鹑蛋会缓慢上升,并从瓶口“吐”出来,这是因为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试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压强增大,观察到鹌鹑蛋会缓慢上升,故填:放热;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18.(1)硝酸钾
(2)氢氧化钙
(3)降温结晶
(4)<
(5) NaCl KNO3 Ca(OH)2
【详解】(1)由图1可知,同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由50℃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质量最多的物质是硝酸钾,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
(2)图1所示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氢氧化钙;
(3)若硝酸钾固体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提纯硝酸钾的方法是降温结晶,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比较大;
(4)现有40℃时等质量的硝酸钾、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加热蒸发等质量的水后恢复至40℃,剩余溶液的质量关系大小为硝酸钾小于氯化钠,因为降温后,析出的硝酸钾固体多;
(5)a、b、c三种物质分别是: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钙,因为硝酸钾、氯化钠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19.(1)增大
(2)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
(3)25.4%
【详解】(1)由图可知,K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由图可知,N点的溶液是20℃时氯化钾的不饱和溶液,M点是20℃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所以欲将N点的溶液转化为M点的溶液,可采用加溶质氯化钾或蒸发溶剂的方法。
(3)根据20℃时,K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0. 1:2 16 a>c
【详解】(1)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所以将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而后升温到t2℃,溶解度为50g,所以此时该溶液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25g:50g=1:2;
(2)t1℃时,24g a的饱和溶液稀释为10%,需要加入水;
(3)将t2℃时等质量的a、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物质的溶解度减小,c物质的溶解度增大,c物质应该按照t2℃时溶解度计算,所以此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c。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1. 氯化钠; B; 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比碘的大
【详解】(1)所得溶液的溶质是氯化钠,B中的溶质没有全部溶解,所以一定是饱和溶液;
(2)观察到碘几乎不溶,高锰酸钾全部溶解,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比碘的大,
22.(1)搅拌加速溶剂解
(2)有较多固体出现
(3)胶头滴管
(4)AC
(5) 20 水/H2O
(6) 温度 溶质种类
(7)将10g氯化钠溶质加入10mL20℃温度的酒精溶剂中,充分溶解后过滤、干燥,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
【详解】(1)操作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作用是搅拌加速溶剂解;
(2)操作D蒸发结晶中当观察到蒸发皿中有较多固体出现时,应立即停止加热。
(3)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为计算、称量、溶溶解、转移、装瓶存放;需要的仪器有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实验中除试剂瓶外,图中还缺少的仪器是胶头滴管;
(4)A. 所得精盐仍混有可溶性杂质,导致氯化钠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B. 称量时,左物右码,天平左端没有纸片,氯化钠质量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减大;
C. 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读数偏小,水体积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不影响溶质质量分数;
故选AC;
(5)对比实验①③或实验②④的数据,均可得出相同的结论。实验①③或实验②④中已知的变量均为溶质的种类,其它变量要完全相同,则实验③中温度的数值“X”和实验④中的溶剂Y分别为20、水;
(6)综合分析各组数据,实验①②、③④变量为温度说明温度影响溶解性;实验①③、②④变量为溶质种类说明溶质种类影响溶解性;故可以得出的结论为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溶质种类有关;
(7)做一个实验并与实验①对比,证明物质的溶解性还与溶剂的种类有关,则控制变量为溶剂种类,则需要补做的实验过程是:将10g氯化钠溶质加入10mL20℃温度的酒精溶剂中,充分溶解后过滤、干燥,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