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部编八年级上
第三单元 唐诗五首
野 望
朗读课本P63
“关于律诗”
文学常识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2. 通常的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
五言
七言
律诗
文学常识
律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一般说来,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对仗
文学常识
律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4. 全诗通押一个韵,而且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则可押可不押。
部编八年级上
野 望
知作者
王绩,字无功,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初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南北朝)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翁方钢评价其诗作“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之中,如鸾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读诗句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吟读感知音韵美
齐读诗句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吟读感知音韵美
皋
暮
徙
读准字音
倚
驱
gāo
薄
bó
mù
xǐ
yǐ
qū
dú
犊
晖
huī
薇
wēi
顾
gù
吟读感知音韵美
野 望
望
什么时候“望”?
在哪里“望”?
怎样的心情在“望”?
“望”到了什么?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在效野远望。
皋,水边地。
叙事
写景
抒情
化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明诗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悟读品析艺术美
明诗意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白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悟读品析艺术美
从王绩的生平行事看,他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性嗜酒,曾作《五斗先生传》,中有“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也”的语句,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神似;还曾模仿陶渊明《自祭文》,给自己撰写墓志铭。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不能“忘怀得失”;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明诗意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在这田园的生活中,周围的一切都闲的很陌生,虽身处陶渊明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那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寻找慰藉。
悟读品析艺术美
联系作者生平,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颈联写的都是恬淡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作者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赏读探寻情感美
部编八年级上
黄鹤楼
传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
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
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
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
座黄鹤楼。
黄鹤楼的由来
崔颢,汴州人,唐代诗人。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
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
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
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他
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
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
有《崔颢集》《黄鹤楼》。
知作者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读诗句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历史悠久
色彩神异
高耸云端
位置独特
气势恢宏
景物多变
宜乎凭吊
怅惘之情
景色明丽境界阔大
怀乡之愁
诗人因景生情,由吊古到怀乡,先感慨而后生愁绪;景象前后三变,先是神异渺茫,接下来明丽如画,最后归于朦胧凄迷,风貌有别,诗意也生波澜。
边塞、大漠的独特风光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李颀《古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摩诘是谁呢?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代表诗作《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知作者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知背景
使 至 塞 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记叙
描写抒情
描写
记叙
sài
hòu
dū
jì
yān
香菱评诗
《红楼梦》第48回香菱评此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有无道理?
在这纯然一色、广漠无边的背景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直”二字写出景物的简单纯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苍茫的大漠一马平川,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那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更衬托出大漠之苍茫。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这两句为实写,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的频繁。
典故: 东汉时,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后有“勒石燕然”之说,暗示已胜利或对胜利的向往或期盼。
赏析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被排挤出朝庭之外——苦闷抑郁
看到边关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感慨
《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
小结
李白
渡荆门送别
荆门山,有“楚蜀咽喉”之称。荆门以西,是著名的三峡地区,是蜀地;以东是平坦广阔的原野,是楚地。
作 者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人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与杜甫并称“李杜”
被后人誉为“诗仙”
著有《李太白全集》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写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所作。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724)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清溪出发,经三峡,下渝州,这一段行程在七年级上册所学的《峨眉山月歌》中已有所述;之后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此即《渡荆门送别》所述的情形。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jīng
réng
这两句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动为静,使景物富有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这两句正是行舟观景时真实的体验,也符合镜水进入楚地后一马平川的特征。
题目是“渡荆门送别”,你认为是谁送谁呢?
故乡的水送别作者
拟人手法,更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
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
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
白居易被称为“诗魔”。
(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知作者
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
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
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
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
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
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
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mò
这首诗的题眼是“春”,线索为“行”。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饱览春光的无限喜悦之情。
本诗小结
古人作诗为文,讲究起承转合。律诗虽然篇幅短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结构上也能分出次序来。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
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
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这样的章法结构,一方面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意或诗意的波澜;一方面首尾呼应,前后相承相续,使文章或诗歌形成一个整体。了解这一点,可据此分析文本内容,理解文本的整体性,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路。
诗歌的章法结——起承转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