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富贵不能淫》知识点及中考真题(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富贵不能淫》知识点及中考真题(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5 11:03:3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梳理及中考真题
一、作者作品
1.选自《孟子 滕文公下》,记录孟子和纵横家景春之间关于大丈夫标准的一次对话。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 之一。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二、内容概括。
课文记录孟子和纵横家景春之间关于大丈夫标准的一次对话。明确提出了孟子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观点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字音字形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女家(rǔ)  富贵不能淫(yín)
四、词语汇总
(一)通假字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二)词类活用
富贵不能淫 原意是惑乱,迷惑,在文中意思为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 原意是改变,在文中意思为使......改变
威武不能屈 原意是屈服,在文中意思为使......屈服
(三)一词多义。
戒 戒之曰(告诫) 必敬必戒(谨慎)
之 往之女家(动词,到) 妾妇之道(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居 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住;第二个:居所,住宅)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处在,处于)
居五日,桓侯体痛(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译为“过了”。)
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 得志(实现)
道 行天下之大道(道路,孟子用来比喻“义”) 妾妇之道也(原则,行为准则)
诚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帝感其诚(诚心)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表假设)
冠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名词动用,行冠礼)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戴帽子,名词作动词用)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焉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词)
命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训导)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指派)
奉命于危难之间。(命令,政令)
屈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屈指可数(弯曲)
之 丈夫之冠也/女子之嫁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母命之(代词,代出嫁的女子)
往送之门(动词,去,到)
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
何陋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久之,目似瞑(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
(四)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真正,确实 今义:诚实
2.父命之 古义:教导,训诲 今义:命令
3.丈夫之冠也 古义:成年男子 今义:女子的配偶
4.以顺为正者 古义:准则,标准 今义:正面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1)此之谓大丈夫。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六、理解默写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七、知识拓展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志学:男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指三十岁
不惑:指四十岁 知命: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八、内容理解
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2.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4.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什么: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7.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9.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0.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1.请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这既是民族传统也应是每个人的行为准则,特别是做为领导者,更应做到如此,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为重,不为一己私利而有损前者的利益,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做一个大丈夫。
九、中考真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14分)
【甲】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背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丙】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军士吏被甲 (2)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日
(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不闻天子之诏
A. 已而之细柳军 B. 皆布衣之士也
C 称善者久之 D.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甲】文中周亚夫被汉文帝称为“真将军”,是因为他 。【乙】文中唐雎能够不辱使命,是因为他 。周亚夫和唐雎都彰显了孟子心目中大丈夫“ ”的特点。(3分)
5.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甲】文对周亚夫言行的正面描写较少,只“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一处却如画龙点睛,使周亚夫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B. 【乙】文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一句,掷地有声,表现出唐雎鲜明的个性。
C. 【甲】【乙】两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写汉文帝与秦王,目的是与周亚夫和唐雎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周亚夫和唐雎的“大丈夫”形象。
D. 【甲】【乙】两文都能从多角度刻画和丰富人物形象,展现周亚夫和唐雎为国担当的英雄风采,场面描写有声有色,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6~10题。(12分)
【甲】《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①在脰②,剑既在心,维③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⑥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既:即。便。②脰(dòu):颈。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转变,改变。⑤倍:通“背”,背坂。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
6.选出下列句了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崔杼谓晏子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D.以顺为正者 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
7.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得志,与民由之。
(2)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明也。
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曲 刃 钩 之 直 兵 摧 之 婴 不 革 矣
9. 【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了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2分)
10.【甲】文孟子用“_____________”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乙】文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晏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三)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面小题。
1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往之女家 (2)与民由之
12.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父命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 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 窥镜而自视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惧有伏焉
13.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14.下西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观是( )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 ”和“论据”展开批驳。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搞示了大丈失的内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15.谈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

16.结合原文内容,概括下面两则材料中苏武和子思的行为,在后面语段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单于使卫律召武①。受辞,武谓惠②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③并咽之,数日不死。(取材于班固《汉书·苏武传》)
材料二: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④,二旬⑤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⑥闻之,妄与不如遗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取材于刘向《说苑·立节》)
注释:①[武]苏武,西汉时期出使匈奴,被扣留。②[惠]常惠,苏武的副使。③[旃毛]毡子毛。④[缊袍无表]指衣着破旧。⑤[旬]每旬为十天。⑥[伋]即子思,孔子之孙,名伋。
孟子主张的大丈夫精神,历来为人称颂。原文中“① ”成了不少仁人志士在面对不同外部压力下始终坚守的道义。这种精神是材料一中苏武②
所捍卫的民族气节,也是子思③ 所坚守的个人尊严。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富贵不能淫》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7.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8.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 )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19.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富贵不能淫》
【乙】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 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乳乃 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④尽落。
【注释】①律:卫律,生长于汉朝的胡人,后降匈奴。②羝(dī):公羊。③乳:生小羊。④旄:符节上装饰的旄牛尾。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贫贱不能移。 移: (2)白单于。 白: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单于愈益欲降之。

22.你认为【乙】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 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富贵不能淫》
【乙】二十五日,城陷,忠烈①拔刀自裁②,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③,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④也。”被执⑤至南门。和硕豫亲王⑥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选自全祖望《梅花岭记》)
【注】①忠烈: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②自裁:自杀。③德威:史德威,史可法义子。④阁部:史可法为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⑤执:押解。⑥和硕豫亲王:清朝世袭亲王。
23.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往之女家 (2)富贵不能淫
(3)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4)被执至南门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
B.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
C.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
D.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
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德威流涕,不能执刃。
26.你认为乙文中的史可法符合甲文“大丈夫”的标准吗?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七)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富贵不能淫》
【乙】王荆公①再罢政,以使相②判金陵。筑第于南门外七里,去蒋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未尝乘马与肩舆③也。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④之舍。有劝筑垣墙,辄不答。元丰末,荆公被疾,奏舍此宅为寺,有旨赐名报宁。既而荆公疾愈税城中屋以居竟不复造宅。(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
【注】①王荆公:指王安石。②使相:官职名。③肩舆:轿子。④逆旅:旅店。
2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筑第于南门外七里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去蒋山亦七里 委而去之
C.欲入城 实是欲界之仙都 D.所居之地 水陆草木之花
2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
(2)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
2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既 而 荆 公 疾 愈 税 城 中 屋 以 居 竟 不 复 造 宅。
30.乙文写王荆公住处偏僻,房屋简陋,出行不坐马和轿子,是一个 、 的人,这正是孟子“ ”论断的具体表现。
(八)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富贵不能淫》
【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节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释】 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3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往之女家: (2)或败奔:
(3)同敞危坐不去: (4)适同敞自灵川至 :
3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 日 赋 诗 倡 和。
3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天下之大道     录毕,走送之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乃幽之民舍 乃不知有汉
D.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军中以是服同敞。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35.【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九)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富贵不能淫》
【乙】 郭永传
刘豫①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②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A】……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曰:“二郡已降。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③。”益谦④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曰:“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B】……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⑤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C】……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⑥而入,黏罕⑦曰:“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⑧永,永嗔目唾曰:“无知犬豕,恨不醢⑨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曰:“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大名人在系者⑩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乃杀之,一家皆遇害。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⑩之。(选自《宋史》)
注:①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②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③噍( jià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④益谦:益,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⑤掖:拽着别人的胳膊。⑥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⑦黏( nián)罕:金朝名将。⑧啖(dàn):用利益引诱人。⑨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⑩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⑩瘗 (yì):埋葬。
3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者富贵 B.往之女家 为之出涕
C.以君之力 或掖之以归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相与负其尸瘗之
3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8.阅读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问题。
(1)《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善用类比手法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富贵不能淫》一文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没有 ,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2)阅读《郭永传》,依据上下文,“永曰:‘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应是【A】【B】【C】哪一处所省略的语句?( )
39.阅读两篇文章,结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说说郭永能够称得上“大丈夫”的理由。
答案
1.(1)被:同“披”,穿着;(2)兵:兵器;(3)谢:道歉
2.B
3.(1)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进入军营
(2)但安陵国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您啊!
4.信守军规、从严治军(忠于职守)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临危不惧、机智果敢) 威武不能屈
5.C 6.C
A.不同。告诉/认为。
B.不同。道义/途,路。
C.相同。的确,实在。
D.不同。把/按照。
7.①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②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
8.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9.孟子用了类比说理的方法来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在他的眼中这二人行的是“妾妇之道”,缺少自己的主见,凡事“以顺为正”。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也就是他认识到了这是一个“有道之士”。
10.妾妇之道(也) 有道之士(也)
译文:崔杼对晏子说:“你如果改变你的话,那么我跟你共同掌管齐国;你如果不改变你的话,戟就要扎到你的脖子,剑就要刺到你的心。希望你考虑这件事。”晏子说:“用刀逼迫我让我抛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用利益引诱使我改变自己的话,从而背叛自己的君主,这不符合道义。崔杼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密密麻麻的葛藤,爬上树干枝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道求福。’现在我就可以用邪道求福吗?用弯曲的兵器钩死我,用直的兵器刺死我,我也不变更自己的话。”崔杼准备杀死晏子,有人说:“不可以。您因为您的君主没有道义而杀死了他,现在他的臣子是有道义的人,您又接着杀死臣子,这样就不可以施教于人了。”崔杼于是就释放了晏子。
【答案】①女:同“汝”,你;②由:遵循。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到了你丈夫家里。女:通假字,同“汝”,你。
②句意为: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由:遵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第一个“之”,代词;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选项加点词意义不同。
B.第一个“以”,把;第二个“以”,因为。选项加点词意义不同。C.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承接。选项加点词意义相同。D.第一个“焉”,怎么;第二个“焉”,在那里。选项加点词意义不同。故选:C。
13.【答案】(大丈夫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居,居住;立,站立;行,行走;大道,最宽广的道路。句意为:(大丈夫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BC.分析正确。D.“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运用了比喻论证;分析不正确。故选:D。
15.【答案】这句话出自《孟子》,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而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不能迷惑乱心;在危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解析】本题为阅读启示题。此类题目,一般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爱国重义来表述,观点明确,语意清晰,语序合理即可。
16.【答案】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面对匈奴的威胁,苏武拔刀自杀,以雪和毡毛充饥。(3)子思生活贫困,拒绝接受田子方的施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人物品质。
《富贵不能淫》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论述“大丈夫’应有的气节,即面对任何环境都能坚守自己的志向和节操,这成了不少仁人志士在面对不同外部压力下始终坚守的道义。
《苏武传》中苏武在匈奴时大义凛然、不辱使命,“引佩刀自刺”“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宁可自杀,也不丧失气节,辱没使命;被扣留后,在北海以雪和毡毛充饥。表现了苏武“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说苑·立节》中“子思辞而不受”“伋闻之,妄与不如遗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子思生活贫困,将田子方送给他的白狐袭扔进了沟壑之中,拒绝接受田子方的施舍,宁可穿着自己的破衣烂衫。表现出了义不苟取、恪守节操的君子人格。
据此分析作答。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意思的辨析能力。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 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表示反诘。译为“岂,难道”。
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参考译文】
【甲】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开阔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道走;不得志的时候,自己走自己的路。富贵不能使他骄狂,贫贱不能改变他的心志,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乙】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桂在衣带间。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20.【答案】(1)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2)白:告,报告。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解释文言文实词的能力。作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特点,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注意课外文段中的词语在课内出现时的解释。
21.【答案】(1) 大丈夫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
(2) 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确。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2.【答案】我认为苏武是大丈夫。乙文中苏武不因匈奴的胁迫而投降,牧羊、睡觉都拿着汉节,这符合甲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标准。
【解析】阅读两文,疏通文字,读懂内容,即可得到答案。
【乙】文参考译文: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人认为很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产了小羊才准许苏武回国。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 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23.同“汝”,你 使……迷惑 于是 到
24.B
25.(1)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2)德威(悲痛)流泪,不能举刀。
26.城陷时,史可法欲“拔刀自裁”,“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体现了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是真正的大丈夫。
【解析】23.本题考查加点词语的含义。(1)句意:到了你(的丈夫)家。女,同“汝”,你;(2)句意: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淫,使……迷惑;(3)句意:于是被众将领簇拥着走。遂,于是,就;(4)句意:被押解到南门。至,到达。
2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和硕豫亲王用“先生”(的名称)称呼他,劝他投降,忠烈大骂而死。根据句意断为: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故选B。
25.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居:住在。广:宽广。立:站立。正:正确。(2)流涕:流泪。执:举起。
26.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古文内容。明确观点:符合。根据【甲】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孟子眼中大丈夫的标准。结合【乙】文“城陷,忠烈拔刀自裁”“忠烈大呼德威”“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可知,城陷时,史可法欲抽出刀来自刎,又“大呼德威”体现了他的“威武不能屈”。和硕豫亲王用“先生”(的名称)称呼他,劝他投降,史可法大骂而死体现了他的“富贵不能淫”。所以史可法是真正的大丈夫。参考译文:
【乙】二十五日,(江都)城沦陷,忠烈抽出刀来自刎,众将领果然争着上前抱住他(不让他自杀)。忠烈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悲痛)流泪,不能举刀,于是被众将领簇拥着走。到小东门,清兵像密林般地到来。忠烈就瞪着眼看敌人说:“我就是(大明朝的)史阁部。”被押解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的名称)称呼他,劝他投降,忠烈大骂而死。
27.D
28.(1)平日里骑一头驴子,带着几个书僮在各个山寺里游玩。
(2)他的住宅只能遮蔽风雨,有没有筑围墙,远远看过去就像旅店一样。
29.既而荆公疾/愈税城中屋以居/竟不复造宅。
30.生活简朴 内心恬淡安然 贫贱不能移
【解析】27.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在/介词,给;B.动词,距离/动词,放弃;C.动词,打算/名词,欲望;D.助词,的/助词,的。故选D。
2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1)从:跟从;诸:各个。(2)蔽:遮蔽;垣:墙;若:好像;逆旅:旅店。
29.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依据句意断句即可。本句句意为:不久王安石病愈,到税城里房子居住,终于不再建住宅。据此断句为:既而荆公疾愈/税城中屋以居/竟不复造宅。
30.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和理解主旨的能力。①②空,依据“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既而荆公疾愈,税城中屋以居,竟不复造宅”可知,他具有生活简朴的特点;依据“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未尝乘马与肩舆也”可知,他具有内心恬淡安然的特点。据此,可依次填写①和②空。③依据【乙】内容理解可知,王荆公即使居住简陋之地,生活如此简朴,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再依据【甲】中“贫贱不能移”的意思可知,二者互相印证和说明。所以,此空应填“贫贱不能移”。
参考译文:【乙】王安石又一次被免除宰相职务,在金陵做使相。建筑住宅在南门外七里,离蒋山也七里,平时乘一驴,跟从几个僮游各个山寺。要入城,就乘小船,泛潮沟进行,大概不曾骑着马坐着轿啊。所住之地,四处没有人家。他的住宅只能够遮蔽风雨,又没有设置围墙,远远看去好像旅店的房屋。有人劝筑围墙,总是不回答。元丰末年,王安石得了疾病,这房子是寺上奉舍,有圣旨赐名报宁。不久,王安石病愈,到税城里房子居住,终于不再建住宅。
31.(1)同“汝”,你 (2)有时 (3)离开 (4)恰好,正好
32.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 日 赋 诗 倡 和。
33.D
34.(1)军中(的将士)因此很佩服同敞。
(2)经过四十几天,穿戴整齐衣帽后去受刑,脸色一点儿也不改变。
35.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行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36.D
37.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38.(1)没有独立的人格与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仁、礼、义的评判标准)。
(2)C
39.答案示例:强敌压境,郭永秉承为国尽忠之心,亲率士卒倾力抗击;城破之时,郭永下定以死报国的决心,内心坚定,目标明确;面对富贵的诱惑毫不犹豫地拒绝,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屈服,大骂敌军,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郭永的所作所为,符合孟子提出的关于大丈夫的三方面的标准,因此郭永能称得上是“大丈夫”。(忠义1分,坚守自己的原则、毫不动摇1分,富贵不能淫0.5分,威武不能屈0.5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