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知识。
2.结合语句明确人物不同的态度及心理。
3.理解文体特点及本文寓意。
教学重点:在朗读和分析中落实文言字词的积累。
教学难点:理解文体及特点、思考寓意。
教学方法:朗读法、批注法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读个故事,认识一个人,了解一件事。你能概括一下这个故事吗?
二、 概括故事,质疑引导落实字词
1.学生概括故事,教师引导。预设:突出故事的波折才能让概括生动而全面
2.抓住“波折”提问,落实文言字词积累。
预设:为何要移山?这件事好做吗?移山的过程是一帆风顺吗?带了几个人?用什么工具?用了多长时间?结果如何?
(在趣问中落实文言字词、指导学法,朗读积累语感)
三、 质疑思考、赏析人物:
1. 了解故事的内容的基础上,梳理文中的人物。
学生活动:自主寻找人物 教师点拨:按文章顺序寻找可以全而不乱。
2. 他们对移山持何态度?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家人:纷纷赞同(杂然相许)
妻子:献疑,(担心老伴,合理质疑)语言
邻居:孀妻、遗男 跳往助之 (行动)
智叟:笑而止之(对话)傲慢武断 自以为是
众神:撼动,感动(用行动支持、帮助)
3. 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把握好语气,圈画出展现心理态度的关键字。(板书)
家人 许(赞同)
妻子 疑(担心)
邻居(遗男) 助(支持)
智叟 笑\止(嘲笑\反对)
操蛇之神 惧(害怕)
天帝 感(感动)
愚公:大智若愚、坚定执着、感天动地、令人敬佩
四、 了解文体:
1、 你认为这个故事真实吗
明确文体:寓言——往往用假托的故事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一般不多,但是言简意赅,意蕴深长
2.寓言的发展历程简介
寓言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大多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就常用寓言阐明道理,留存下许多当时的优秀寓言。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后来发展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学生活动:你知道它们的寓意吗
五、 思考理解本文寓意。
同学互相交流讨论:你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
预设:1.坚持不懈,定可成功
2.人能胜天,毅力惊人
3.敢于挑战,伟大气魄
六、 诵读课文,以声传情。
七、 作业:课后练习五、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