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5 18:5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学习象征手法。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名篇,更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我首先用多媒体呈现五星红旗要求学生分析它的象征意义。从而引出象征这一概念。再通过概念回顾前面的图片,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的白杨树象征什么。结束时再次用图片回归白杨树“不平凡”的象征意义,引发与“极普通”的对比思考,为下堂课教学打好基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1)出示五星红旗图片,提问:同学们,我们的国旗是经过专家精心设计而成的,它的每一部分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那么谁能告诉大家,它为什么选择用红色做它的底色?
(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我们现在的生活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祖国要让我们记住历史,缅怀先烈,珍惜今天的生活。)
2.幻灯片出示象征的定义,通过定义再次回顾五星红旗。
象征手法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茅盾的《白杨礼赞》,感受1941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作者借白杨树这西北高原上最为常见的树木所要表述的情怀,并体味象征手法在文学著作中的作用。
二、教学新授。
1.解题。
师:本文题目为《白杨礼赞》,请同学们说说看“礼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语又告诉我们本文的基调是什么呢?
生答:“礼”为敬礼,致敬,“赞”是赞美,因而本文以崇敬的、赞美的作为基调。
2.追根溯源。
师提问:什么样的事物能够被以崇敬、赞美的为基调文字来书写呢?
生大概会回答:美好的事物。
3.正字正音。
本文书写的是美好的事物,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当之为愧为美文了。美文应该美读,美读的前提是先读准文中的每个字,下面请同学们将出示的字音连读两遍。
4.初读感知。
如此,就让我们来细细品读一下,文中的白杨树美在何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默读,圈点勾画。
读后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得出白杨树美在不平凡后,引导学生诵读2、5、7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象征),得出文中白杨树三个层面的美:环境之美、形象之美、精神之美。)
5.课文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
师生共同探究到谈到精神之美后,师可举例明确:“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由树及人,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第7自然段,赏析句子的同时理解四个“难道”: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剩下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步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引导学生层层推进,回顾象征手法的概念,指导学生学习象征手法,从而理解作者笔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得出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三、课堂小结。
是的,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将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与北方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之间紧紧地联系起来了。那么,我们可能会问:作者对于这些人、这种精神的赞美完全可以直接抒发,为何却要借助普通的白杨树去象征,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怀呢?文中反复出现“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中的“极普通”与白杨树的“不平凡”明显矛盾,为何还要反复说?下节课我们就对此来做一个探究。
同学们,西北高原上的白杨以它独有的朴质、严肃与坚强不止引起了文人的赞誉,也引发了歌者的高唱。上了一节课了,大家可能有点疲倦了。老师将这首好听的歌送给大家,希望能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西北人再次认识我们高原上“极普通”又“不平凡”的白杨树的特质。(播放歌曲《小白杨》,于音乐中布置课后任务。)
四、作业。
1.熟记本课的字词。
2.认真阅读课前预习第二部分文字,深度揣摩。
教学反思:
1. 注重学生朗读,多角度读,比赛读,让学生在读中体悟白杨树的美。
2. 课前生字检查的设计去掉,具体字音的认知还是在不断的朗读中修正。
3. 认真阅读部编教材课文前的指导建议,而后,融合实际的课堂教学进行优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