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背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背影》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5 19:5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八年级《背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作者朱自清截取父亲在不平常境况下的“背影”,刻画了老境颓唐、爱子深切的慈父形象,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可以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至爱。全文内容真实,构思巧妙,描写细腻,语言朴素典雅,却传递着动人的情感,深深地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学习本文,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的感受,引导学生深刻感受文中蕴含的至爱亲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第二单元学过了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写人记事类散文的学习方法,理清事件分析人物没有问题,但是,在思想情感上,学生领会的还是不够深刻。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学生养尊处优,生在福中不知福,往往把父母的爱看做理所当然,另一方面,八年级学生处于叛逆期,不理解父母,与父母发生矛盾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本课情感教育是难点,教学中不能停留于课堂,而要用语言点醒学生,用文字点燃学生,引领学生走出课文,感受生活,感恩父母,点亮人生。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品味赏析,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2.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体会亲情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难点: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体会亲情的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法 点拨法 对话法
课前准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两遍,深度预习;教师备课,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读信导入,明确目标:
1.教师朗读朱自清父亲写给朱自清的家信,提问:同学们读到这封信有什么发现呢?
预设:父亲身体不好、父亲想儿子但没有直说、这个父亲说话前后矛盾,有点别扭等等。
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朱自清读到这封信时会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走进《背影》,开启今天的学习吧。
【设计意图】由书信导入,寻找家信背后暗含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任选下面一种方式,概括课文内容。
(1) 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 用四字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预设:
(1) 作者回忆父亲到车站送“我”时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自己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2) 祖母去世-回家奔丧-父亲失业-雪上加霜-返程同行-车站送别-望父买橘-泪流两行-东奔西走-难以相见-收到来信-思念父亲-有感而发-写成此文。
【设计意图】学生能快速默读课文,提取课文主要信息,多角度概括,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细读品味,感悟亲情
(一)读懂父亲
聚焦重点段落、句子、词语,深情朗读,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
预设:
1.学生可能会从第六段父亲的外貌、动作描写去分析。
(1)衣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A抓颜色,黑色、深青色给人一种压抑沉重的感觉,联系课文第二段写祖母去世,更添悲哀。
B将父亲的穿着和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对比,父亲自己宁可穿差点,绝不亏待儿子。
C大马褂、棉袍,可见父亲穿得臃肿,联系他肥胖的体型、蹒跚的步伐,更突出父亲买橘子的不容易。
(2)动作描写:探、攀、缩、微倾。比较“探”和“跳”、“攀”和“抓”的区别,看看能否换词,思考为什么身体要向上缩,为什么要向左微倾?明确:父亲年龄大了,身体肥胖,腿脚不灵便,不能跳,只能慢慢探身下去;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一个“倾”字表明父亲把全身重量放在左边,先让右腿上去,然后全身才能上去。这一系列动词体现了父亲上月台的不容易,买橘子的艰难,更能体现父爱的深沉。
2.学生可能还会关注其他段落里有关父亲的描写。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母亲去世,自己失业,家境惨淡,自己心里本已难受,还记得劝慰儿子,可见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体贴。)
(2)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他们去不好!(作者已经二十岁,且北京来往过两三回,他的父亲却再三嘱咐茶房,最终不放心还是决定自己去,想想父亲还要找工作,那么忙,可见儿子重于一切。)
(3)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靠车门的椅子出行方便,可见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是无微不至。)
引用王君老师的小诗小结,学生齐读,体会父爱,教师板书。
爸爸的爱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嘱
唠叨一千遍一万遍
还是不放心
爸爸的爱是那黑布棉袍深青布马褂
不酷 不帅
却模糊了我的泪眼
爸爸的爱是那蹒跚的脚步
是辛苦地走 是努力地爬
衰老 笨拙 迟缓
爸爸的爱是那朱红的橘子
像跳在冬天里的一堆小小的火焰
温暖了儿子的心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通过赏析第六段的细节描写和其他段落有关父亲的描写,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父爱。
(二)读懂儿子
1.找出文中有关儿子心理描写的句子和儿子后三次流泪的句子,读一读,思考: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当时是否理解?作者写作本文时心理有没有变化?
预设:
1.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暗笑”是嘲笑父亲,当时不理解父亲,现在感到自责,“聪明”是反语。)
2.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聪明过分”是反语,是作者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懊悔,一个“总”也说明他对父亲的嫌弃已久。)
3.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被父亲所感动)
4.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不舍的泪)
5.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哎!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思念父亲,不知父亲能不能原谅他)
小诗小结,学生齐读,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感情,教师板书。
总以为自己早已长大
厌烦了父亲的唠叨牵挂
心里总是把他笑话
总以为自己足够坚强
却不料望见父亲的背影
忍不住泪如雨下
总以为一切还来得及
却不料蓦然回首
却发现那个高大挺拔的父亲
早生华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圈点勾画,认真朗读,体会作者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的懊悔自责,看到父亲买橘子时的感动,以及读信时对父亲的思念。
(三)读懂父与子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思考:父亲为什么不直白地说想儿子了,让儿子回家?这对父子感情怎么样?(课件展示资料助读)
1915年,朱自清的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21年,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资,父子矛盾加剧,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收到父亲来信,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预设:
父亲的信-----求和
儿子的文章----回应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明白朱自清为何与父亲有矛盾,进而明白父亲为何在信中那样说,同时,也领悟了作者在最后一段分析父亲待自己不好的原因也是对父亲的理解,父子矛盾终于破冰。
四、延伸阅读,诉说亲情
阅读教师习作《送别》,想一想,你还记得父母的哪些感人时刻,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吧。
送别
我坐在班车上,耳畔仿佛又传来了妈妈的声音。
“别给瑞瑞太大压力,一人一个天分,娃努力了就行。”
“周末别整天窝在家里,把瑞领出去逛逛,爬爬翠矶山,你娘俩要多活动,你看瑞今年长胖了好多。”
“把学生当你的娃娃,你爱他们,他们才会爱你。”
……
在外地工作的那十几年,每逢我离家返校,这一幕总要上演一次,不是父亲对我进行思想教育,诸如提交入党申请书之类的话,就是老妈管了我教育儿子还要插手我教育学生,哪怕我已三十好几身为人母,哪怕我在教学岗位上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也许,在父母眼里,我们都是长不大的孩子,仿佛多唠叨几句,我们的一切就会变好。
伴随着一路的唠叨声,我和妈妈来到了车站。我挽着妈妈的胳膊不愿上车,两人针对谁先走幼稚地开始了拉锯战,我说她走了我就上车,她却说等车走了她就回去了,可是,每次好像都以她的妥协而告终。妈妈终于松开给我准备的一大包美食,递给我,把我推上了车。
等我坐在临窗的位置,站在车下的妈妈马上凑了上来,矮胖的她还不到窗子的下沿,她稍稍踮起脚,挥手示意我打开窗户,“东西都拿好,坐车上别睡觉,下车时注意点。”新一轮的唠叨又开始了,我心里酸酸的,急忙催促她回去。
天阴沉沉的,乌云密布,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也许是因为快下雨了吧,也许是因为车快开了想让我安心吧,她挥挥手,说:“我回去了。”就转身走了。只见她双肩微垮,步伐缓慢,向公路对面走去,等过了公路,转身站在路沿石上,望着班车不走了。我明白母亲是在等我先走,此时,我忍了半天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哽咽声随之而来,想哭而又不敢哭,直憋得我难受,我急忙侧过头,抵在车窗上,紧咬住手背,极力地控制自己,唯恐别人笑话自己。汽车缓缓地开动了,母亲的唠叨声,伴随着她的身影,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2017年,我终于调回家乡工作,觉得可以尽尽孝的时候,母亲却因病去世了,这成了我心里永远的痛。如今远行,多数时间是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去车站,坐在车上,总会回想起妈妈的唠叨声。“给你装的包子放到冰箱里,搅团吃的时候热一热,凉的对胃不好。” “下次回来别乱花钱,家里啥都不缺。”
声音渐飘渐远,可我知道,母亲真的走了,那个总不放心我、对我嘘寒问暖的妈妈真的走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亲情,明白父母对我们的爱就体现在一句句简单的话里,一个个不起眼的动作里,我们要学会珍惜,理解父母,关爱父母,让亲情之花永开不败。
五、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龙应台的《目送》,联系课文《背影》,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父爱子 子思父
如小溪潺潺 似秋雨绵绵
终汇大海 滴落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