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5 20:0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解
《昆明的雨》选自“部编教材”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属于自读课文。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充满了美感与诗意,体现了汪曾祺散文语言“淡而有味”的特点,为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深入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
基于此,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来完成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由肤浅理解走向文本深处,由内容的理解到语言的赏析,最后走向作者的内心,与文本的对话层层深入,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和学习。
二、目标预设
1.学会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自读课文。
2.通过朗读品味,体会汪曾祺散文独特的韵味。
3.通过朗读品味,能够触摸作者丰富而醇厚的内心世界: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会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自读学课文。
2.通过朗读品味,体会汪曾祺散文独特的韵味。
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能够触摸作者丰富而醇厚的内心世界: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
四、设计理念
统编语文教材导学系统的安排,目标指向阅读方法的传承及语文学习的整体效益,教师教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文本本身的意义,而应该是怎样去读文本,从而让学生在遇到类似的文本时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去阅读。统编语文教材课后习题提到的主要的阅读方法就是朗读和勾画。
《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昆明的雨》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后阅读提示已经指出了“圈点批注,朗读品味”的自读方法。而这篇文章又是需要反复品味语言才能深得其中滋味的美文,这就需要教师以语言为核心,通过圈点批注,朗读品味,引领学生感悟语言、解读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以此涵养学生文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智慧。
五、设计思路
《昆明的雨》是一篇自读课文,充满了美感与诗意,体现了汪曾祺散文语言“淡而有味”的特点。而本单元的教学主要目标就是“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昆明的雨》为语言的赏析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
所以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是教会学生用批注的方法自学课文,先示例批注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初读批注,在此基础上,点拨启发,交流碰撞,让学生再进一步深入到语言的赏析,通过深入语言,朗读品味,并以篇教类体会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最后能够体会作者丰富而醇厚的内心世界。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昆明的雨》,请同学们看一看,这篇课文是教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生:自读课文。)对,自读课是用来检验同学们能否运用教读课习得的方法,自学《昆明的雨》,大家准备从哪里入手呢?(生:课后有阅读提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后的阅读提示——
(板书课题)
浏览完的同学请面带微笑,抬起头,看着老师,在提示的第二段,告诉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方法——(生:圈点批注,朗读品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开始今天的自学之旅——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借助文章的阅读提示等助学资料来进行自主学习。
(二)圈点批注 发现美
请同学们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默读课文,完成屏幕上的任务。
1. 圈点出你能发现并感受到的美。
2. 朗读你能感受到的美。
3. 按“我发现了......美,‘......’让我感受到了......”的格式说出你能感受到的美。
示范: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的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乎夸张的旺盛。
批注:
我发现了景物美,“明亮、丰满”“浓绿”“饱和”这些词语让我感受到了昆明雨季满眼都是绿色,而且色彩明亮,毫无雨季的灰暗的感觉。(学生圈点出句子,段落,先读出来,再按格式说话。)
预设1
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风俗美、风情美、诗意美、闲适美......
预设2
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美,可是我们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昆明的雨》,我觉得文章并没有写雨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发现文章写到的美,思考内容与题目的关系,关注文章的写作手法。
(三)读读说说 品语言
衔接语:
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昆明的雨季写得如此美好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阅读提示最后一段,这段告诉我们汪曾祺散文有独特的韵味,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最有韵味的标点、句子、段落,读出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味道?
预设:
1.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读出逗号的享受感、满足感。)
2. 这种东西也能吃?! 这东西这么好吃?!(读出神态、动作、惊疑、惊喜。)
3. 卖杨梅——(读出娇娇的美感。)
4.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读出诗意)
衔接语:我们再来读读屏幕上的选段,读出味道来,就算理解了汪曾祺散文独特的韵味。
【明确】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胡同文化》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 ——《翠湖心影》
衔接语:汪曾祺的语言有口语的味道,典雅的味道,有童心的味道,还有作者深情的味道。到底有多少种味道呢,就像这昆明的雨,就像胡同文化,就像翠湖的景色,其中滋味都留给有心的人。同学们想一想,能用平淡的语言把日常生活写得如此有味道的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品味,以此涵养学生文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智慧。】
(四)深思深悟,晓作者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自己认识到的作者。
衔接语:我们来读读这些文字——
(配乐,师生深情朗读)
明确(一):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夏,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在昆明生活近七年。当时的昆明城常被日机惨烈轰炸,联大师生的衣着随着时局的艰难而变得破旧。
汪曾祺的好友杨毓珉说:
他(汪曾祺)已搬到从前周大奎住的那间5平方米的小屋子里,真可谓家徒四壁,屋里只有一张三屉桌,一个方凳,墙角堆了一床破棉絮,几本旧书,原来此公白天在桌子上写文章,晚上裹一床旧棉絮,连铺带盖地蜷在这张三屉桌上。看起来能卖的都在夜市上卖了。
汪曾祺的儿子汪朗说:
爸爸总是把最美好的事物展现给大家,把苦难的东西留在自己心里,因为他觉得,哪怕是再绝望的时候,他也一定要给一丝绝不会断绝的希望。
而一生经历诸多坎坷,曾被打为右派,流落下放,又经历了大革命的批斗的
汪曾祺自己说:
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衔接语:
孩子们,在《昆明的雨》中,我们读到生活的艰难了吗?
预设:
生:没有。
师:我们读到的只有诗情画意,因为作者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师:让我们来读屏幕上的最后一句话,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读后半句。
师:世界先爱了我(高声)
生:我不能不爱它
师:世界先爱了我(较低声)
生:我不能不爱它
师:世界先爱了我(低声)
生:我不能不爱它
【设计意图:文如其人,教会学生从字里行间认识作者,体悟作者心胸,触摸作者灵魂,从而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收获一种心灵上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