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
一、通假字
1.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2.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3.入则无法家拂(bì)士 “拂”同“弼”,辅佐。
二、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痛苦。使动用法)
2.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使动用法)
3.饿其体肤 (饿:使……受饥饿。使动用法)
4.空乏其身 (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使动用法)
5.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扰乱。使动用法)
6.动心忍性 (动:使……震撼; 忍:使……坚忍。使动用法)
7.人恒过 (过:犯错误。名词用作动词)
8.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指在国内。动词用作状语)
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指在国外。动词用作状语)
10.然后知生于忧患 (生:使……生存发展。使动用法)
11.而死于安乐也 (死:使……萎靡死亡。使动用法)
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敌对的。名词作形容词)
三、一词多义
1.于:(1)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3)征于色(介词,在) (4)生于忧患(介词,在)
2.发:(1)发于畎亩(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2)发于声(动词,显露、流露)
3.拂:(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2)拂士(同“弼”,辅佐)
四、古今异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被起用 今义:送出,发生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用 今义:往上托,推举
3.征于色,发于声 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走远路
4.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说明,打比方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6.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7.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 今义:进入(动词)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 今义:出去(动词)
9.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五、重点句子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之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六、内容梳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2.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⑴舜(农民) ⑵傅说(工匠) ⑶胶鬲(商贩) ⑷管夷吾(囚犯) ⑸孙叔敖(隐士) ⑹百里溪(奴隶)
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4.第二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5.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6.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中心论点的?
主客观因素,个人和国家。①先阐明造就人才既需要艰苦环境的客观因素,和个人内在动因的主观因素;②然后再从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也在于需要内忧外患的激励,否则就可能灭亡;③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
7.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①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须从思想、身体、行为经历磨练,才能起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②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主客观条件相结合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8.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有什么作用?请从论证方法和语言两个角度分析。
①论证方法: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历史上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②语言:运用排比修辞,用相同的句式,列举六个例子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9.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①举例论证。列举六位历史名人事例,从客观角度,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
②道理论证。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
③对比论证。将忧患带来的好坏结果进行对比,从主观个人到客观国家,突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
10.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11.请再举出与本文中心论点意思相近的名言。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役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失聪,可是他并不消沉、气馁,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七、写作特色
1.论点系鲜明,论据充分。
作者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2.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文章开头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成绩的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经历了一番艰苦的磨炼,才有所成就,从而间接地证明了“生于忧患”这个论点。
3.骈散结合,节奏感强。
开头的排比句整齐划一,后面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等句长短结合,使得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很好的表达了中心。
八、中考真题
(一)比较阅读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而后作 作: (2)人恒过 恒: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译文: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5.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比较阅读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 。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6.解释加点的字。
① 衡于虑 ② 而后喻 ③ 以光先帝遗德
7.【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 。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 , 。
(三)比较阅读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
8.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 入则无法家拂士 ② 郑之鄙人学为盖
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 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②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
10.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四)比较阅读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12.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而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
1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1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17.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18.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19.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0.短文先从正面论述 ,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 ,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1.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22.本文主要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23.2008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灾、“藏独”、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堆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沦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注】邦:国家。)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24.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五)比较阅读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 ②刳(kū)取:割取 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 ④殒:死亡
25.解释句子的加点词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4)悉可俯拾
2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2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8.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六)比较阅读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节选)》
2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以物喜 以刀劈狼首 B.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得之则生
C. 发于声,而后喻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D. 舜发于畎亩之中 皆以美于徐公
3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项是( )
A. 而或长烟一空 上下一白 B. 把酒临风 临表涕零
C. 衡于虑,而后作 盗窃乱贼而不作 D. 征于色 未尝稍降辞色
3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 拂:______________
3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3. 《岳阳楼记(节选)》第②③段写“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其用意是什么?
34.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自己的话说说两文的作者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治国之道?
【链接材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②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③,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选自《管子·治国》
【注释】①奚以:即“以奚”,根据什么。以,介词,根据。奚,何,什么。②重:重视。③敬上畏罪:恭敬君上,畏惧犯罪。敬,恭敬,尊重。上,君上,泛指统治者。罪,犯罪或作恶的行为。
(七)比较阅读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豉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3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苦其心志 苦: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
(3)至于鄙 鄙: (4)卒得反国 卒:
3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喟然叹日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被服以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 所恶有甚于死者
37.请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38.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八)比较阅读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曹:辈,等。 ②旌:表彰。
3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
(2)内侍请上易衣
40.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卿能如此,朕复何忧?
41.【乙】文中的 (原文)与【甲】文中的 主旨句异曲同工。【乙】文中的“上”是一个 的人。
(九)比较阅读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4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必先苦其心志( ) (2)行拂乱其所为( )
(3)犹割股以啖腹( ) (4)若耽嗜滋味( )
4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管夷吾举于士/皆以美于徐公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 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
44.翻译。
人恒过,然后能改
45.【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 ,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 的中心论点。【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 。
46.【甲】【乙】两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十)比较阅读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②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③,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其:指后唐庄宗李存勖。③数十伶入困之,而身死国灭:李存勖灭梁以后,骄傲自满,宠信乐工、宦官,李嗣源谋反,李存勖中流矢而死,李嗣源继皇帝位。
4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行拂乱其所为 (2)人恒过
(3)满招损 (4)谦得益
4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斯是陋室 B.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为天下笑/故不为苟得也 D.岂独伶人也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50.围绕“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话题,【甲】文提出了“ , ”的观点,而【乙】文中的“ , ”也印证了 【甲】文中的这个观点。
51.【乙】文中哪句话阐明了要防微杜渐的道理?
(十一)比较阅读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
5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管夷吾举于士( ) (2)困于心衡于虑( )
(3)病虽愈( ) (4)四夷俱服 ( )
53.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54.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用又是什么?
55.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十二)比较阅读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5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3)创业与守成孰难 ( ) (4)征与吾共安天下 ( )
57.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莫不/得之于艰难 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5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59.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第2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试对此作简要说明。
(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十三)比较阅读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常为名大夫。世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常为名大夫:多人成为齐国著名的大夫。多:这里有称赞的意思。
60.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人恒过 ②而后作
③鲍叔终善遇之 ④及小白立
6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九 合 诸 侯 一 匡 天 下 管 仲 之 谋 也。
6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
63.【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64.【甲】文告诉我们“磨难造就人才”,【乙】文中的管仲经历了哪些磨难 管仲的成功,还借助于哪些外在因素
65.本文主要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十四)比较阅读
【甲】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①乃亡。晋败楚鄢②,范文③为患;厉④之不图,举国造怨。孟孙恶臧⑤,孟死臧恤,“药石⑥去矣,吾亡无日”。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⑦今之人,曾不是思。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我作戒诗,思者无咎。(节选自《敌戒》)
【注释】①訑訑(dàn):骄傲自满的样子。②鄢(yān):鄢陵,今属河南。③范文:范文子,春秋时晋国大夫。④厉:指晋厉公。⑤孟孙恶(wù)臧(zāng):孟孙指孟孙速,春秋时鲁国大夫。恶:憎恶。臧指臧孙纥,春秋时鲁国大夫。⑥药石:药物和治病的石针。⑦矧(shěn):况且,何况。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六国既除( ) (2)敌存而惧( )
(3)敌去召过( ) (4)人恒过,然后能改( )
6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不知为益之尤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B.兢兢以强 不以千里称也
C.范文为患 行拂乱其所为 D.矧今之人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6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能知此,道大名播。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69.【甲】文中“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的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乙】文中的话来作答。
(十五)比较阅读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
7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1)仆闻之 (2)官大者,主恶之
7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7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可以免于患乎?
73.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十六)比较阅读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7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其母引刀裂其织
75.翻译下列句子。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76.【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77.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十七)比较阅读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
【乙】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8.【甲】文选自于儒家经典《 》;【乙】诗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 。
79.翻译。
人恒过,然后能改。
80.两篇作品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有相似的人生经历: 。【甲】文借他们揭示 的道理;【乙】诗借历史人物的典故体现诗人 的情感。
81.下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详写“人”如何能够成才,希望君王了解国家应如何培养人才。
B.【甲】文从“人”和“国”两方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C.【乙】诗反复强调人生之“难”,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
D.【乙】诗中“停、投、拔、顾”一系列动作生动地体现诗人焦虑急迫的心理。
答案:
1.(1)奋起,指有所作为 (2)常常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3.(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4.印证的说法:(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5.不同意。(1分)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2分)(同意修改歌词的不给分)
6.阻塞,梗塞 了解,明白 发扬光大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志士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8.拂:同“弼”,辅佐 鄙:边境
9.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10.甲文的主要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的主要观点:防患于未然。共同特点:卒章显志。
11.A 12.D 13.C 14.D 15.D 16. D(过:犯错误)
17.A “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
B.“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
C“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
D.“于”:介词,“给”;介词,表比较,“比”
18.C (应该是先正面论证后反面论证)
19.(1)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20.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1.要举出具体恰当的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22.答:“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 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②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④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⑤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⑧《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23.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象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4.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
25.(1)明白、知晓 (2)同“弼”,辅佐 (3)匹敌、对抗 (4)完全
26.(1)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27.甲文的主要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_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
28.卒章显志。
29.B 30. C 31.①. 探求 ②. 违背
32. 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
33. 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衬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突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3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出了忧患则生、安乐则亡 观点,[链接材料]则提出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观点。
35.(1)使……痛苦 (2)通“横”,梗塞、不顺 (3)边境 (边远的地方) (4)最终(终于,最后)
36.C
37.(I)从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征”,表现,显露,0.5分;“喻”,了解,明白,0.5分;句意1分)(2分)(2)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闻”.使……听到,0.5分;“是以”,因此,0.5分;句意1分)(2分)
38.“谄谀者众”;(1分)无“法家拂士”(1分)。
39.(1)“拂”通“弼”,辅佐。(2)易:换。
40.(1)通过这样的方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干。(2)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
41.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上”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或虚心纳谏、开明或广开言路等)
42.(1)使……痛苦(2)违背(意愿)(3)大腿(4)喜欢,特别爱好
43.B
44.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
45.A:列举事例;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先抚恤百姓(心存百姓)
46.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异: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47.(1)违反、阻挠(2)过失,这里是错误的意思(3)损失(损害)(4)益处
48.D(解析】A.是:这/判断动词。B所以:用……的方法/……的原因。C为:被/做,干。D.独:均为“唯独”的意思。
49.(l)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2)全天下的英雄好汉,没有谁能够跟他竞争。
5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或者“夫病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国于所福”)
52. (1)狱官。(2)通“横”,梗塞,堵塞,不顺,(3)即使。(4)臣服,服从。
53.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的才干。
(2)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
54. 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55. 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56.(1)被选拔 (2)通“横”,梗塞,不顺 (3)哪一个(4)安定,管理
57.A
58.(1)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强他的才干。译出大意给2分;关键词“所以”,译对给1分。(2)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词“然”“往”两处,译对一处给1分。
59.(1)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2)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答出“治国思想”的,给1分;结合文段进行具体分析的,给2分。意思对即可。
60.①常常,②奋起,有所作为 ③对待,④等到(到了)
61.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62.①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②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当政,齐桓公因此称霸天下。
63.入有法家拂士,出有敌国外患
64.磨难:管仲贫困、管仲囚焉;外在因素:好友鲍叔牙在生活上的帮助,在危难时的推荐;齐桓公不计前嫌,量才而用。
65.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写下《说难》《孤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耻。司马迁遭受宫刑,著成《史记》
66.(1)清除(攘除奸凶) (2)担心,忧虑(惧有伏焉) (3)过错(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4)常常
67.D 【解析】A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转折,译为“却,可是”;后者表承接,译为“就”。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连词,前者表目的,译为“来,用来”;后者表因果,译为“因、因为”。C项中的两个“为”都是动词,前者译为“认为,以为”;后者译为“做,干”。D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故选D项。
68.(1)能够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他的德行就会光大,名声就会远扬。(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6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参考译文】【甲】(人人)都知道敌人有作为自己仇敌的一面,却不一定懂得对自己还有有益的一面;人人都知道敌人对自己有危害的一面,却不一定懂得对自己还有有利的一面。秦国有六国为敌,因此能够兢兢业业,来使国家强盛起来;六国已经清除之后,秦国骄傲自满,不久就灭亡了。晋国军队在鄢陵大败楚军,(晋国大夫)范文子认为这是忧患;晋厉公不考虑范文子(应知戒惕)的意见,(越发骄横,)全国上下怨声沸腾。鲁国大夫孟孙速憎恶大夫臧孙纥,孟孙速死后,臧孙纥感到忧虑,说“能够治病的良药已经离开了,我也活不长了”。明智的人懂得这个道理,最终还可能遇到危害,何况当今的某些人,不曾去思考这个道理。敌人存在就害怕,敌人没了就得意忘形,解除戒备就自满自足,这恰恰会造成更大的祸患。敌人存在,(能够提高自己的警惕,)可以免除祸患,敌人不存在了,(思想懈怠,)反而会招致过错。能够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他的德行就会光大,名声就会远扬。我写下这篇《敌戒》诗,能够思考(其中道理)的人可以免除过错和灾祸。
70. (1)听说 (2)讨厌,厌恶
71.D
72. 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73.(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 ”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不聪明,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 ”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我的心越小,只想着黎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 ”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会感到患苦。”
74.(1)恒过:常常犯错误 (2)裂:割断
75.(1)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76.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77.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78.孟子 李白
79.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80.逆境能够造就人才 渴望有所作为 乐观向上
81.B A甲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都经历了磨难之后有所作为的经历,论证逆境能够造就人才的道理;C面对艰难,诗人没有气馁,积极用世;D体现人人内心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