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三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 《三峡》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6 20:5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想象,感受三峡风光;
2.品味语言,学习写景技法;
3.比较揣摩,体悟布局谋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回答,集体评价,齐读课文。
二、朗读,知其美。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认为“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朗读课文,你认为《三峡》中哪些语句最符合这句评价?请大家圈画语句,并借助联想和想象,说说你从中感受到的三峡图景美在哪里。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圈画相关语句。
(2)学生自主发言,交流自己从文中感受到的三峡之美。
(3)教师点拨。
三、品读,知其法。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但是,通过读课文我们会发现文中所写的景物其实也很常见,那作者是如何把平常的景物写的不平常,以至于得到张岱那么高的评价呢?请大家结合具体语句,来说一说自己的分析。
学生思考发言,集体评价,教师总结。
预设:
(1)善用修辞:比喻、夸张、对偶、对举……
(2)多角度:正侧结合、动静结合、俯视、仰视、远观、近察……
(3)多感官:听觉、视觉……
……
四、比读,知其妙。
1.虽然《三峡》得到后世极高的评价,但是郦道元却从未到过三峡。他所写的《三峡》,其实是在东晋袁山松《宜都记》的基础上改写而成。(PPT出示《宜都记(节选)》原文及注释) 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具体语句,验证这一说法。
学生比读两篇文章的相关语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2.两篇文章都描写了三峡的景物,比较两文中描写相同景物的句子,看看有什么不同?想想郦道元这样改写好在哪里?
同桌互助学习,讨论交流并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领悟运用精炼的词语突出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预设:
“隐天蔽日”的“隐”“ 蔽”写出群山连绵、高峰入云、遮天蔽日的情形;用“素”形容湍急的水流,符合春天江水的特点;用“绿”形容潭水,既写出潭水之深,又写出潭水之静;写高山用“绝”写出山之陡峭;“林寒涧肃”四字,营造出秋天的肃杀氛围;用“哀转久绝”写空谷传来的猿鸣,符合生活的实际,又撼人心魄……
小结:《三峡》写景极善突出景物特点,既有整体概貌,又有四时特征,景物鲜明,历历如绘,主要得益于语言的精确凝练。
五、析读,知其脉。
1.这两篇文章除了描写景物的用语不同以外,郦道元还做了哪些改动呢?
学生圈画相关语句,进行比较,然后发言交流。
预设:
(1)袁山松的原文直接从“高山重嶂”转入“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郦道元增加了“隐天蔽日”。
(2)郦道元一开头集中写三峡的山之高大雄伟,然后写夏水襄陵的峻急雄壮,再写春冬与秋天,把猿鸣留到最后。
(3)郦道元《三峡》中写水的笔墨较多。
……
2.为什么这样改写呢?你认为郦道元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推选代表发言,全班同学集体评价.
(2)教师指正,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技巧。
明确:
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然后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一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之水转为沉静;最后写秋天的林寒涧肃,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称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一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六、课堂总结。
角度各异的写景技法、精确凝炼的写景语言、自然贯通的布局文脉,绘就了《三峡》这篇绝世名文的美,让我们得见 “太上郦道元”写景散文的精彩,也为我们平时的写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水经注》,从语言、技法、文脉等方面体会郦道元写景文字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