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背影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感受父子之间的深情。
2.思考中国式父亲的形象特征以及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特点。
3.结合生活实际,反思自己在生活中与父亲的相处。
教学重点:
感受父子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思考中国式的父亲形象与父子关系。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深情朗读《背影》
【任务一】紧扣“背影”,了解文章构思的巧妙
活动1:结合全文,谈谈“背影”在文中的作用。
预设:内容上:“背影”是父爱的象征点,是触动“我”感动的触发点,是父子之情的交汇点。
结构上:“背影”是全文叙事的线索,是表情达意的切入点,也是“我”情感变化的转折点。
活动2:讨论:
(1)文章可不可以删除父亲“买橘背影”段?
(2)文章可不可以删除其它的事件?
预设:不可以删;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本文详略的安排,其它相关事件为“我”的情感转变做铺垫,也避免文章平铺直叙,泛泛而谈,所以略写;父亲买橘是文章的中心事件,是“我”情感变化的转折点,详写,如不写其它事件,“背影”就会略显单薄。
活动3:阅读下面片段,找出与原文的不同点,说说哪个更好?
PPT呈现: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他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穿过铁道,他用两手攀着月台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努力爬上月台。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扑扑衣上的泥土,过一会说:“我走了!”
预设:与原文相比,改文缺乏有关“我”的感受性的语句,只是客观记叙描写,没有画面感,很难使读者“共情”。
活动小结:你从这篇经典的写人记事散文中,学到了哪些写作技巧?
预设:1.选择独特的视角,从细小点切入;
2.精心选择事件,详略安排得当;
3.记叙描写中渗透真挚的情感;4.首尾呼应,构思严谨。
活动4:以“人物”为主题,模仿《背影》选取一个很小的“切入点”构思文章结构。
学生展示。
【任务二】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的特色
活动:《背影》的语言被叶圣陶先生赞为“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请从文中找出语句,加以赏析。
PPT呈现:
语言素朴:没有花哨的词语,也较少使用修辞手法,语言平淡质朴,多写口语。
语言典雅:使用文言词汇。
语言简洁,句式简短句句有用,鲜有冗词(多余的、无用的)。
语言细致:细致的描写(文章多是白描)。
预设: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赏析:1语句都很短,没有多余的话。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是口语,明白易懂。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受。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赏析:作者基本上是以叙述代描写,表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父亲“拣定椅子”,反复叮嘱,都是极琐细的事,作者却不厌其烦地一一写来,看似细碎,却并不让人觉得烦冗,因为其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父爱的真实流露。其中写“我”用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座位,点出一个重要的细节,变换了叙事的视角,消减了从一个角度连续叙事可能存在的单调感。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赏析:作者使用的是白描手法,笔法简净,却细致而传神地描画出了父亲的形象。这三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内有起伏,“本来”“只好”“尚不”“可是”“就”等词语,看似寻常,却表现出“我”心中并不平静的感情。
4.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赏析:这几句话的书面语特点明显,既用文雅的四字词语,还使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力,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虽以第三人称来写,“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却写出了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诵读《背影》,能背诵第6、7小节,有能力者背诵全篇。
2.选做(二选一):
(1)从内容、结构、语言等角度,为《背影》写一段评论性文字。
(2)结合《背影》,从内容、结构、语言等角度,为歌曲《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节选)写一段评论性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