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散文二篇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6散文二篇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7 17:1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散文二篇
在“样本”中追寻生命的意义—《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联读
教材分析:
《永久的生命》与《我为什么而活着》同属以议论为主的哲理散文,思考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意义。从议论性散文的视角解读文本,是一个新的挑战,学习本课难度较大。课标要求既要指导学生学习“这一篇”,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类”,强化学生对议论性散文的认识。
结合以上内容,借用王荣生教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鉴别”理论,我把本篇课文定性为“样本”,主要引导学生学习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
学情分析:
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过“写人记事散文”“抒情散文”,基本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但“哲理散文”是一个新的知识点,也是一个难点。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对“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还不能完全把握,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文还要等到九年级才具体学习;二是学生对以议论为主的“哲理散文”完全陌生,再加上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属于“直线思维”以及他们生活经验的缺乏,哲理散文中的“精警语句”的理解也是一个难点。这就需要老师采用新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教学设想:
《永久的生命》这篇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分述,再总结。每个自然段都有一句中心句。《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每个自然段里也有一句中心句。两篇文章的结构都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标题,抓关键语句(议论句)的方式,梳理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掌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也可以与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的议论及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的行文思路进行比较,突出本课两篇文章写法上的特点,从而读懂哲理散文中的“理”。
沈德潜说“议论须带情韵以行”,也就是说议论性散文除了以理服人,还应以情动人。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情”呢?《永久的生命》在感叹中透出睿智;《我为什么而活着》坦诚而耐人寻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摘抄“精警语句”,调动生活体验,深入理解,反复朗读或背诵摘录,在朗读中体味哲理散文中的“哲理”。
最后再让学生从议论句的作用、文章的结构、文章的主旨三个方面比较分析本文及《紫藤萝瀑布》《最苦与最乐》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哲理散文的特点,从而把握哲理散文“这一类”散文的特点。
学习目标:
1.结合标题和关键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掌握文章的中心观点。(重难点)
2.反复朗读,品味“精警语句”,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受作者的思想境界。
3.通过比较阅读,掌握哲理散文“这一类”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反复朗读,品味“精警语句”,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受作者的思想境界。通过比较阅读,掌握哲理散文“这一类”散文的特点。
课前准备:
学生重温《紫藤萝瀑布》《最苦与最乐》;反复诵读本文,解决生字新词,标注不理解的句子。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抓关键句,读懂文中的“理”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1.回顾《背影》《白杨礼赞》这两篇文章的体裁及特点?(写人记事散文、托物言志散文)
2.引出课题《散文二篇》,这是什么类型的散文呢?(生可能答出“哲理散文”,不做解释,追问,什么样的散文属于哲理散文?引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学文识类
【任务一】联读两篇文章,寻找共同点
活动1:联读课文,寻找结构共同点
1.自由联读两篇文章,圈画每个自然段的关键句。
学生交流,PPT呈现:
《永久的生命》
(1)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2)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3)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4)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5)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我为什么而活着》
(1)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2-4):是对上述三种人生追求的详细解释,即“我”为什么会以此作为人生的主要动力。(概述)
(2)追求爱情是因为爱情可以给人带来喜悦,可以使人摆脱孤寂,可以让人领略人生最美好的境界。(概述)
(3)追求知识可以增进人们对自然、对科学、对人类自身的了解,满足人类的求知欲,是人类的精神更加充实,眼界更加开阔,并且这种探求本身也能造福人类,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延伸)
(4)作者认为痛苦,特别是人类的苦难也是促使他活下去的动力之一。
(5)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认为自己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2.分析两篇文章的结构,找出共同点。
预设:《永久的生命》先分述,再总结。《我为什么而活着》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两篇文章每个自然段里都有一句中心句,结构都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活动2:分析标题和关键句,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1.阅读《永久的生命》,思考:作者怎样论述生命是永久的?
预设:第2小节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第3小节是说生命的流转,是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第4小节是批判暴君,赞美生命,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说。
追问:第1 小节为何要写到“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预设: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后面的扬蓄势。主要观点:生命是永久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豁达坦然,文章告诫人们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促人积极向上。
2.阅读《我为什么而活着》,讨论:你认为作者这样活着到底值不值得?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预设:值得。
(1)苦中有乐。追求爱情、知识会带来快乐,征服苦难也会带来快乐。
(2)以苦为乐。罗素胸怀宽广,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即使没有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追问: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由此你可以看出罗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让你联想到了哪些人?
预设:作者为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减轻人类的苦难而活着。
罗素是一个胸怀宽广、勇于担当,具有博爱精神的人。
联想“同频共振的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活动3:微写作:
模仿《我为什么而活着》的清晰结构,以“我为什么而学习”为题,写一段话。
1.学生展示交流。
2.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