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篇,本单元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 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朴素典雅、意味深长,又极富表现力,可谓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本单元的关键词是“自然山水”,单元学习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夯实基础。在反复诵读、想象练笔中体会作者的心境,陶冶学生情操。体现本课重在养成学生诵读文言文良好习惯的教学价值,也体现以综合性、实践性为主的,重在学习语言运用的语文课程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知文意,体会语言特色。
2.品味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3.背诵经典。
教学重点:
品味意境优美的语句,感受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题目入手,悬念导入)请同学们仔细看文章题目,给我们哪些信息?
文体、时间、地点、事件。
林语堂:一首词《赤壁怀古》,调寄《浪淘沙》,也以《大江东去》著称;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很多人把者贫文章称之为“神品”,神在哪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和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背景解析,感知文章感情基调
关于作者,大家有一定的了解,找同学来介绍一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在黄州期间,团练副使仅是个八品小官,俸禄微薄,生活窘迫,不足以养家,戴罪之身,言行都在监控之下,稍不注意又将大祸临头。他躬耕陇上,开荒辟地,修房造屋。得“东坡居士”美称。在这种境遇下,其心境应该是悲戚哀伤的,但是文章当中,作者表达的是不是这种情感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
三、自读自解整体感知
(一)朗读感知活动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注意标注不懂的字词句。
2.小组内交流字词句疑惑。标注疑难。
3.疑难提交课堂。学生解决。教师适时补充或引申。
4.重点字词积累参考。
(二)指导朗读活动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请学生读课文。提示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要读出文言的味道。读出文言的味道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几个关键的字要读得较长:如念、盖、但。甚至摇头晃脑的去读。
3.体会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情感。如:欣然起行——要读出快乐味道念无与为乐者——要读出寂寞味道盖竹柏影也——要读出惊喜味道......
4.配乐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言的味道,读出字里行间透露的情感。
四、品味佳句品赏月色
(一)赏月活动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边读边赏,这是一种怎样的月色呢?(课本上作批注)
温馨提示: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话(字/词)感悟到,这是一种的月色。因为___________。
2.组内分享你心中的月色......
3.课堂上畅所欲言,分享所思所想。
4.活动小结:作者用寥寥数语为我们留下了令人陶醉的柔美景色,为我们传达了如此细腻美好的感受,这就是文言文的用词之妙啊,是作者的文笔之妙啊!
(二)赏读活动
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意境我们该带着什么心情,用什么语气去读呢?(愉悦的心情,舒缓的语气)
生:1.配乐齐读 2.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再诵读......
五、体味闲人感悟情怀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由景生”。眼前的美景,唤醒了诗人心中涌动的情,不禁感慨万千......
生齐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在作者的感慨中你感悟到他怎样的心情呢?
2.背景资料:
①播放朗诵资料。选自《苏东坡突围》: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
师:你从资料中读出什么信息?感悟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看来黄州是苏轼的受难之地啊!他尝尽了各种苦难,目睹了世态炎凉。一般人在这样的境况下会有怎样的人生选择呢?相同的背景会造就不同的人生。苏轼他会有怎样的人生选择呢?
②朗读苏轼在黄州的成就资料。
3.各抒己见“我眼中的苏轼”温馨提示:苏轼是一个的人,因为他
4.感悟苏轼的复杂情怀。带着作者的复杂情感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课堂小结: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黑白分明,表里如一。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关心民间疾苦,努力兴利除弊;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诗意地生活。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都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坎坷,请同学们常读一读苏轼吧,那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满诗意......
六、背诵经典盛赞东坡
面对《记承天寺夜游》这样一篇言简意丰的小品文,我们能做的就是反复吟咏,用心去感受......
1.配乐齐诵文章。
2.提示部分语句,男女生分别诵读。
3.背诵展示活动。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景:......的月色
情:......的情怀
课后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 80余字,但可以称为写景抒情的精品,是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学习典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理解文章能起到“举足轻重 ”的作用,由此我带领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作品的张力,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诗文的节奏,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赏读活动“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步于中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何夜无月,但少闲人” 边读边赏,体会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情感。学无止境,教亦无涯。课堂教学需要不断反思提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首先要独立备课,尤其是老教师,我们长期积累的因袭的东西太多,必须要通过独立备课来打破,不破不立。
其次,在自己独立备课后,去借鉴相关资料,博采众长,结合班情,学情,创造性地为我所用。要多点耐心,不要学生一回答不出来,老师为赶时间就报答案。长此以往,我们培养不出会思考有潜力的学生。
整体来说,本节课的课堂气氛比较令人满意,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回应并深入思考,切实做到了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