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昆明的雨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自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反复朗读,品味文章语言特点;
3. 情感探寻,体会作者深厚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中的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
【教学难点】
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过往昆明岁月的怀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视。
【教学过程】
导入
提起昆明,人们首先想起“翠湖”。“赤鲤跃碧波,吞却三分明月;红莲开翠海,拖来一瓣馨香”。翠湖之美,古今多少名士称赞,汪老曾说:“我在昆明待了七年。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说,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多年之后,他化用苏轼的诗句表达这份感怀之情:“羁旅天南久未还,故乡无此好湖山。”那么汪老的文字又会有怎样的韵味呢?让我们跟随汪老的脚步,品味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弥漫成一种情调,氲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段记忆。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一句话:
【过渡语】那么这篇课文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风物情致呢?
初读——读雨之曼妙
1.本文的题目是《昆明的雨》,那么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同学速读课文,勾画能直接表现昆明雨季特点的句子或词语。(自由朗读+圈点勾画)
小结——雨季的特点:
(1)雨季很长,有所间歇
(2)气压不低,让人舒服
(3)明亮丰满,草木旺盛
2.除了直接表现昆明雨季的特点,作者还用大量笔墨写了很多似乎跟雨无关的事物,有哪些?它们跟雨有何关系?(跳读+圈点勾画)
再读——赏雨之情味
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体现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的段落或句子,圈点批注,并有感情朗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味。
【材料连接】
三读——品雨之深情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杨梅的美味及由物念乡的情味,便于无形的雨中得以“有形”,淡淡地诉说对昆明的喜爱与怀念。四十年的想念凝成这样一句话,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过渡语:因国家战乱,偏居西南,西南也非乐土。欲报效国家,却身无长技,只能暂时在这里避避雨、享享闲,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内心汹涌的是对时事的愤激和不满,同时,还有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对家国天下的挂怀,这一切都化作了淡淡的愁思。
【资料助读】
汪曾祺与七载昆明 ——70年前的民国旧昆明札记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江阴县杜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在昆明他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很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向文学创作之路,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小结】
时隔四十年后,作者对离乱中难得的安稳与宁静也是如此的想念与珍视。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读到了昆明浓浓的地方特色,体味了浓浓的昆明乡土人情。最重要的是,还读出了作者心中那份隐隐的家国情怀。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个人:
在战乱中依然不忘热爱生活
在平淡中放慢脚步欣赏生活
在回忆中深情描绘诗意生活
作业设计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但他依然要写出这样的文字:
(1)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生活是很好玩的》
(2)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蒲桥集》
(3)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他们很温暖。——《人间草木》
1.课下阅读汪曾祺先生的《故乡的食物》。
2.请同学们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用这节课学到的手法写一小段赞美“春天”的文字(200字以内)。
板书设计
17昆明的雨
汪曾祺
语言 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