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8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8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8 14:5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9张PPT)
红星照耀中国
RED STAR OVER CHINA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到1935年,斯诺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北,写了大量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作品导读
作者
采访时间
采访路线
采访对象
采访内容
采访感想
【美】埃德加·斯诺,新闻记者
1936年 西安事变前夕
北平-西安-保安-预旺-保安-西安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
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
不可征服的力量
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阅读序言,浏览目录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作品是以"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整部作品,作者基本上是按照他的行踪和见闻为线索来安排结构的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历史背景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
正如本书作者埃德加·斯诺所形容的:“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
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有太多的疑问在斯诺心头盘旋……
写作背景
为了解开这些谜,给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找到答案,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保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经历和革命精神。
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地名,当时毛泽东就在保安
《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作品意义
内容概括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在中国七年间,埃德加·斯诺产生了很多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满意的解答。九年来,红军一直遭到严密的新闻封锁,与外界完全隔绝。千千万万的敌军组成的一道活动长城时刻包围着他们,他们的区域比西藏还难进入。斯诺想要亲自进入红区解开谜团,探明事情的真相。1936年,埃德加·斯诺的一位中国密友在给他带来中国西北政治局消息的同时,也让他得到了一个亲身进入红区,打破持续9年的新闻封锁的机会。
去西安的慢车:1936年6月初,斯诺在北京城听闻红军试图穿过山西向长城挺进抗日的壮举,怀着冒险的心情,登上了去西安的火车。当时西北天花、伤寒、霍乱、斑疹和鼠疫流行,因此斯诺出发前注射了这些传染病的疫苗。在去西安的慢车上,斯诺与回四川老家的一对旅伴聊天,老人和青年对红军的看法不一致。斯诺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府,他先后拜访了杨虎城将军和省主席邵力子,与邵力子的交谈证实了他在北京熟人那里得到的消息:陕北战事已暂停。于是他着手安排去前线。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汉代青铜:在北京,一个红军指挥员用隐色墨水为斯诺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毛泽东。除了这封介绍信外,斯诺还要到西安府某家旅馆去,等一个自称姓王的先生来访,这位王先生(真名董健吾)会设法给斯诺安排坐张学良的私人飞机去红区。因为情况有变,斯诺最后只能乘坐东北军到前线的卡车前往。在汉朝古城遗址等车时,斯诺见到了敌军悬赏五万元首级的共产党人邓发。同时,本小节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张学良的为人及其人生经历,也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与共产党秘密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通过红色大门:黎明离开西安府,越过两军之间的无人地带进入苏区,跟随的只有一个带路的骡夫,负责把斯诺及其简单的行李送到红军的第一个前哨,斯诺终于闯进了红色大门。在那里,斯诺见到了该地的贫民会主席刘龙火,刘龙火热情款待了他,给他找了一位年轻的向导和一个骡夫前往安塞,并给了他苏区的纸币以便使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遭白匪追逐:为了躲避白匪,斯诺在破晓时提前出发,路上遇见了第一个红军战士——一位在政治保卫局工作的姓姚的青年。姚带领斯诺到了安塞。在见到安塞赤卫队队长后,斯诺才知道原来一群白匪随着斯诺过来,但被赤卫队的人包围攻击,并俘获了几个人。而这时,一位清瘦的青年军官用英语向斯诺打招呼,他就是红军指挥员——周恩来。
造反者【精读】:周恩来欢迎斯诺的到来,表达了给予斯诺自由活动权利的诚意,并且亲自替他起草了一个旅程计划,其中罗列着为时共需九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斯诺采访了周恩来,了解了周恩来走上革命的历程:早年求学经历、参加学生运动、出国留学、发动国民革命、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广州公社、转入地下活动,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红色新根据地。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斯诺渐渐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的人。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贺龙二三事:在前往保安的路上,斯诺听一个红军指挥员李长林介绍了贺龙的革命经历。贺龙最初是一个土匪头子,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国。贺龙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任职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但是唐生智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屠杀”后,激起了他的愤怒,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贺龙还带领红军长征过雪山,与朱德会师。
红军旅伴:在路上,斯诺了解到与他同行的一批年轻红军投身革命的经历和缘由,对他们团结友爱、严守纪律、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感到钦佩。这些年轻红军几乎全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却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篇 在保安
苏维埃掌权人物【精读】:在保安,斯诺见到了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通过深入的采访,了解到了毛泽东的过去,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毛泽东对于中国当下的现实的准确把握,也了解了毛泽东对于国际形势的透彻分析。这完全颠覆了斯诺在国民党那里了解到的情况。
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斯诺在这部分里全面回顾了共产党的简短的历史,重点突出了孙中山领导国民党的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以及1927年至1936年蒋介石对于共产党的屠杀和围剿。斯诺借助毛泽东的原话,全面介绍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尤其是当前面对日本的侵略,共产党愿意建立抗日联合统一战线的政策。
第三篇 在保安
论抗日战争:斯诺和毛泽东以及翻译吴亮平在一所窑洞里彻夜长谈,听取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论断。毛泽东认为中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整个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与国民党以及其他所有可以联合的力量,包括国际力量进行联合抗日,收复全部失地,是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而且我们的真正方式应该以运动战为主,阵地战为辅,还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第三篇 在保安
悬赏两百万元的首级:斯诺访问了红军大学。这个大学的学员的首级赏格加起来达到了两百万元,但是这些红军指战员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极其恶劣,尽管如此,学员们仍保持了高昂的学习热情。年轻的林彪是大学的校长,他高瞻远瞩,学员们视野开阔。
红军剧社:斯诺观看了红军剧社的演出,从他的视角反映了红军对党的政策主张的宣传。演出的短剧、舞蹈、歌唱、哑剧大都比较粗疏,但是演员和观众融为一体,演出过程中还会邀请观众唱歌。这样的红军剧社很多,既丰富了红军的文娱生活,也宣传了党的政策主张。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童年:斯诺想方设法引发了毛泽东对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回忆,以此来澄清人们对红军领导人的误解,尤其是国民党对于他们的污蔑。这一部分主要回忆了毛泽东的童年,叙述了毛泽东的出身,以及父母对童年毛泽东进行的教育,最后介绍了毛泽东逐渐走出湘潭接受新式教育的过程。
在长沙的日子:离开家乡的毛泽东在长沙先后学习了很多他感兴趣的课程,接受了当时的一些新思想,后来进入湖南师范学校学习,在那里他接触了更多的革命思想,受《民报》等的影响,组织了新民学会,考察了湖南农村现状,在这个时候,他在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交汇中思考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革命的前奏:毛泽东继续向斯诺介绍他的革命经历。离开长沙后毛泽东来到北京,在许多人打算出国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的时候,他选择了继续留在国内,因为他发现自己对于中国本身的了解还不够,他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继续为心中的疑问寻找答案。其间他接触了胡适和陈独秀,并来往于祖国南北,开展了一些革命活动和调查研究,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国民革命的时期:这部分内容介绍了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直到1927年蒋介石反革命政变过程中,毛泽东的革命历程。毛泽东参加了党的成立大会,其后辗转于上海、广州、湖南各地进行革命活动。党的五大之后,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关于革命斗争的理解与党的最高领导人陈独秀产生了巨大分歧。随着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陈独秀的错误路线破产。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苏维埃运动:苏维埃运动是诞生红军的基础。反思1927年共产党的失败,党领导人民先后进行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以及秋收起义,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接着毛泽东与朱德会师,红军的雏形形成,而随着革命经验的增加,江西苏维埃成立,明确了党的土地政策。
红军的成长:红军建立了,但是组织纪律还没有健全,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宣布了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这使得军队的纪律逐渐健全,党也加强了对军队的领导。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红军对日宣战,但是紧接着蒋介石开始四次对红军的围剿,红军在取得连续的胜利后,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斗争中开始进行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开始。
第五篇 长征
第五次围剿【精读】:针对四次围剿的失利,蒋介石组织了九十万的兵力,采取包围江西苏区的方法,对江西苏区实行经济封锁,然后再逐渐收紧包围圈。红军受迫,最终不得已采取了战略转移,红军主力撤出江西,开始了长征。少数留下来的红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举国大迁移:红军开始长征,首先要突破蒋介石的四道封锁线,突破封锁线后,部队进入湖南、四川,然后再折向北,其间又曾经向南到达云南,与龙云的部队交火。然而部队最终还是来到了长江岸边的皎平渡,并巧妙地顺利渡河。
第五篇 长征
大渡河英雄【精读】:北上的红军首先经过了彝族聚居地,并与彝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当地人的帮助下,红军来到大渡河边的安顺场,出人意料地渡过了一个师。接下来,红军的先锋部队急行军,来到了泸定桥,通过强攻,夺下这个战略要地,全军顺利渡过长江。
过大草地:渡过了大渡河之后的红军,又爬了七座大雪山,这些南方的战士,很多因不适应高原气候而牺牲,接着他们又走了十几天荒无人烟、遍布沼泽的大草地,而此时张国焘和中央产生了路线之争;在走过充满敌意的藏区后,这场战略大转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陕西苏区 开创时期:就在江西苏区建设的同时,在陕甘宁边区,刘志丹正领导当地的农民与地主、官僚和豪绅做斗争,逐渐扩大共产党在当地的影响,建立了红色根据地,为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跋涉来到陕甘宁边区奠定了基础。
死亡和捐税:1926年到1929年,在大西北发生了十分严重的大灾荒,许许多多的人被饿死,救济款项也很难到达这个地区,然而百姓却还要缴纳许多的税收,此时政府里的达官贵人过着十分奢侈的生活。人民看不到任何的希望,许多投机的商人趁机来到这里花最低的价格收购农民的土地,以便于日后再租给他们种植粮食。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苏维埃社会:在这部分里,斯诺就其所见介绍了陕西苏维埃政府工农政府的性质,在这个社会里,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各级苏维埃机构都十分重视贫农、佃农和雇农的权力,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婚姻自由,免费普及教育。
货币解剖:在斯诺看来,西北苏区的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原始社会主义的奇怪混合,经济形式则是合作社。在苏区发行了纸币,对农民基本不收税,但是对剥削阶级收取重税,而且制定了十分科学的预算方法和收支方法来防止舞弊。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人生五十始【精读】:徐特立是斯诺在苏区采访的一个重要对象,他是共产党在苏区进行文化和思想教育活动的代表之一。徐特立是五十多岁才加入共产党的,他曾经留学法国,后又受党的指派留学俄国,回国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在他的规划和领导下,苏区的教育颇见成效,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学校,着力消除当地和红军中的文盲现象,提高苏区的整体文化水平。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同红色农民谈话:在去前线采访的路上,斯诺也没有放弃采访,他和陪同他一起去前线的胡金魁路经一个小村庄时,斯诺和当地的农民有非常深入的交往。他了解到解放区的农民生活的艰苦,但是比在白匪统治下强多了,不用交税,生活有尊严,他们把红军看作自己的军队,把政府看作自己的政府。但问题也还存在,农民的思想教育仍然需要加强。
苏区工业:苏区的工业基础是相当薄弱的,除了缺少技术之外,关键是在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下还缺少机器和原料。但是苏区还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工业生产。苏区最大的国营工业是盐业和油井。在艰苦的条件下,苏区甚至还生产出了咖啡这样的奢侈品,这让斯诺大为惊讶。
“他们唱得太多了”:斯诺访问了吴起镇,这是一个工业小镇,有兵工厂、被服厂、鞋厂等,除了兵工厂外工人多是妇女,男女同工同酬。工人们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读书写字、上政治课、参加剧团,文化娱乐生活十分丰富。然而电力方面的专家朱作其认为文娱生活太过了,现在还不是唱歌的时候。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真正的”红军:斯诺来到红军的驻扎地之一预旺堡,见到了真正的红军。破除了人们心目中红军是顽强的亡命之徒和不满分子的错误认识。他们非常年轻,大都来自农业或者工业无产阶级,作战勇敢,指挥官能够身先士卒,没有高薪的和贪污的官员和将军。
彭德怀印象【精读】:彭德怀曾经是国民党军官,领导了平江起义,建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参加了五次反围剿及长征,作为红军的重要指挥官,他的办公条件非常简朴,同士兵的生活没有两样。他身体健壮,行动非常迅速,同时他又非常喜欢孩子。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为什么当红军:彭德怀的童年是不幸福的,母亲故去,又没有得到祖母、父亲的疼爱,九岁就开始离开家庭闯荡社会,当过放牛娃、矿工、学徒,直到十六岁时参军走上革命道路。年轻时读过《资治通鉴》,后来又受了康、梁的影响,最后因为读了《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成为了坚定的共产党员,逐渐成长为红军的指战员。
游击战术:彭德怀向斯诺全面介绍了红军的运动战即游击战术,包括采取这种战术的原因和主要原则。彭德怀着重指出,这种战术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红军得到了人民的支持,红军是人民打击压迫者的拳头。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红军战士的生活:红军战士经常要忍受风吹雨打、食物粗粝、住所简陋等长期艰苦的生活,但他们日常训练十分活跃努力,积极参加文化课的学习,体育活动喜欢打乒乓球,这是十分忙碌而又十分健康的有组织的生活。
政治课:斯诺来到一个红军的连队参加他们的政治课,亲身感受到共产党对于红军战士的思想教育。通过实地采访,斯诺搞清楚了这支部队在普通红军心目中的位置,了解了红军之所以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的原因所在。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红色窑工徐海东【精读】:徐海东是十五军团的司令。他的成长历史十分曲折,他是彻底的无产阶级军官,出身窑工,从小受过一定的教育,但因为受到有钱人家子弟的歧视,不久就辍学。他十一岁就当学徒,做过十分艰苦的劳动,后来参加了国民党的军队,在学生的影响下,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长为共产党员。他打仗十年,八次受伤,但是仍然非常健壮。
中国的阶级战争: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终于认识到了人民群众才是共产党的基础,于是在第五次围剿中大肆屠杀苏区的普通百姓,把妇女和儿童卖到工厂、妓院。徐海东一家就被屠杀了六十六人。这在红军战士的思想深处永远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阶级仇恨。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四大马:青海、宁夏和甘肃北部很久以来就被马姓四人统治着。这里主要是回族聚居地,他们在生活中保持自己的民族传统。但是四大马的统治收取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弄得民不聊生。共产党的到来,承诺去除苛捐杂税,成立回民自治政府。
穆斯林和马克思主义者:西北地区长久以来回汉对立,互相屠杀的事屡有发生。共产党到来后,极大地缓和了回汉的关系,许多马鸿逵和马鸿宾的部下起义参加了回民红军,有的回民也加入了共产党。回汉一家,都属于大中国,共同的敌人是地主、资本家、放高利贷的、压迫人民的统治者、日本侵略者。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回汉统一战线。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再谈马:斯诺赶上了一次战略转移,在这次转移中充分感受到了红军中骑兵的风采。骑兵师中的马都是从敌军那里俘获来的,高大强壮,毛滑膘肥。红军骑兵由德国顾问李德训练,他们非常爱惜战马,这让斯诺十分感动,但也为不能尽情骑马而感到遗憾。
“红小鬼”【精读】:红军部队里有一些11岁到15岁的少年,就是所说的“红小鬼”。他们大都是从11岁时就参加红军的,历经磨难,有的甚至参加了长征,在部队里担任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无线电报务员等,他们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红军部队十分忠诚,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实践中的统一战线:随着抗日形势的日渐严峻,和国民党军队组成抗日统一战线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但是不少红军战士对此不能理解,彭德怀等将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积极进行教育工作,包括利用剧社演出的形式,最后终于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
关于朱德【精读】:朱德出身贫苦,读过六七年的私塾,从小做过各种农活,他考过科举,但是崇尚科学,曾经在蔡锷的部队从军,学到了很多的军事技术。他做过云南省警察厅长,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他多方寻找共产党而不得,最后在出国学习的时候遇到了周恩来。回国后领导党的军队,打过无数的战争,与毛泽东一起组建了红军第四军。朱德的革命经历与民族解放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路上的邂逅:在回保安的路上,斯诺遇到了饲养员老李和基督徒贾河忠,老李是在六十四岁时参加红军的,对红军十分有感情。共产党实行宗教自由政策,对于国民党武装的民团也是尽量争取,许多民团的成员被争取过来后成为优秀的红军战士。
保安的生活:蒋介石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围剿的准备,斯诺准备离开了。在这段日子里,他的生活相对安定,骑马,打球,教人打扑克,甚至还试验了做面包,最后以失败告终。而此地的生活是十分简陋的,物质十分匮乏。即便如此,红军的战斗意志没有丝毫的消减。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俄国的影响:在斯诺看来,陕甘宁边区的苏维埃政府显然是受了俄国革命的巨大影响,虽然俄国人没有在中国办一所学校。中国的共产党自觉地把中国的革命斗争看作世界无产阶级斗争的一部分,他们抛弃了自己的传统,全面学习了俄国的经验,但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造,以适应中国的实际。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在这部分里,斯诺通过数据对比,以及历史分析,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所受到的共产国际的帮助,最后得出了惊人的结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基本上是中国人凭借自己的力量搞起来的,他们得到的帮助微乎其微,而相反的是,国民党政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国际上的大量援助,不管是经济上的,还是技术上的。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那个外国智囊:1933年,共产国际代表德国顾问李德来到中央苏区江西,在反击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中,他强行通过了用阵地战代替运动战来对抗蒋介石围剿的路线,结果使红军遭受了巨大损失,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他终于认识到中国人比他更了解在中国打革命战争的正确战术。
别了,红色中国:在离开红色中国之前,斯诺再次访问了毛泽东,在他那里斯诺深刻了解到了共产党的苏维埃政府提出的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他将把这一主张公之于众。离开的日子到了,斯诺与红区里的人们依依不舍,他带着采访笔记和拍摄的大量胶卷,以及搜集到的苏区的文件等资料,有惊无险地回到了西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兵变前奏:张学良带领的东北军与杨虎城带领的西北军不愿与红军开战,私底下和红军达成休战协议。蒋介石不顾国内联合抗日的强烈呼声,无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犯的现实,坚持要对西北红军进行第六次围剿计划。张学良在十二月十一日晚上十点召开了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师以上将领联席会议,决定发动兵变,逮捕蒋介石和他的僚属。
总司令被捕:蒋介石在临潼被捕,成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阶下囚。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救国要求”及与红军联合抗日宣传遭到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与此同时,由国民党制造的不实谣言却在国内外疯传。但很快,谣言不攻自破,公众逐渐了解到真实情况。在蒋介石被俘的消息传来后,南京就开始了争夺政权的阴谋活动。同时,蒋介石在被俘以后不久就开始认识到,他的最大“叛徒”也许不在西安,而是在南京。于是蒋介石立即开始以十分精明和现实的方式考虑这个问题。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蒋、张和共产党: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在听到事变的消息后立即召开了联席会议,支持张学良的八点纲领和参加联合抗日军事委员会。在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五日之间,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共产党举行了频繁的会谈。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甚至还主张让他回到南京去担任领导,这样实现抗日民族阵线才有希望。在会谈后,蒋介石亲自保证不再打内战,并达成协议,联合抗日。
“针锋相对”:蒋介石从西安返回南京后,运用了一系列复杂的手腕实行了与共产党的和解措施,包括撤销剿匪总部、取消新的围剿计划等各种命令和决议。斯诺认为蒋介石这样做,既不降低他本人或国民党的威望,而又能够同反对派和解。最重要的是,这也是他从西安事变中对自己权力结构中的深刻裂痕的一种消除。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友谊地久天长:国共两党合作后,国民党对日态度趋于强硬,而苏区也脱离了长期孤立状态,双方小小恢复了交通联系,大批年轻人前往苏区学习工作。国民党也放松了对共产党的监视。共产党为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在形式和名称上做了一些让步,但始终没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革命的基本原则。两党关系趋向缓和。
红色的天际:斯诺在本书的最后对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进行了评析,他分析了共产党在1927年以后没能赢得政权的原因,共产党在十年内战中的政治经验以及共产党对未来局势的看法。最后斯诺认为尽管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会遭受挫折,但是它最终会获得胜利,原因在于产生于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利因素。
专题探究
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周恩来
外貌描写:他个人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人物简介:出身于大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他从学生时期就开始参加运动且从未停止,在法国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又领导上海工人运动、八一起义。
性格特点:最善于处理矛盾、化解危机;温文尔雅,又情怀激越;坚持原则,又灵活多变;彬彬有礼,又尖锐严厉;精力、记忆力过人;热爱人民。
毛泽东
外貌描写: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颧骨凸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性格特点:具有英雄气质,胸怀天下;善学、善思、善谋断;自信、求真、严于律己;率性、倔强、幽默、风雅。
毛泽东
人物经历:童年在家中成长、读书,学堂中教员的粗暴严厉和家中父亲的暴躁,让童年的毛泽东不断抗争。一年一年过去,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暴力运动越来越多,进步书刊和新思想的传入让他的思想和眼界逐渐开阔。后来,毛泽东到长沙读书,了解了更多的运动,近距离接触到了进步书刊和进步人士。毛泽东从长沙来到北京后,在北大图书馆做管理员,认识了很多有才华的人士。这一段时间,他在长沙、上海、北京几地组织工人运动,并在1920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921年,包括毛泽东在内的12个人,出席了共产党成立大会。接下来的几年,他在广州、上海做国民党组织内的宣传工作。秋收起义后,率部队来到井冈山。
彭德怀
人物简介:彭德怀原是国民党军官,因为国民党将军何键发动湖南农民大屠杀,他举行了平江起义,成立了湖南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两年后,突破敌军围剿的防线胜利进入西北苏区根据地。彭德怀跟斯诺谈起自己的经历,出于家庭原因,他从小就离家闯荡,吃过很多苦,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加入共产党。彭德怀对人民始终抱着尊重感恩的心。
性格特点:性格开朗,为人直率,思维敏捷,吃苦耐劳;拥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体恤人民。
徐海东
外貌描写: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身材仍很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
性格特点:大胆无畏,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善良真诚。
徐海东
人物经历:1900年出生于汉口附近的黄陂县。世世代代都是做窑工的。祖上六代都是烧窑工人。他本人从14岁起当窑工,做了11年“窑花子”。祖父一代曾经置过地,但由于旱灾、水灾、捐税,后来就赤贫化了。他的父亲和五个哥哥在黄陂的一个窑里做工,仅可糊口。他们都是文盲,但因海东聪明,又是幼子,所以送他上了学校。
朱德
人物简介:作者并没见到朱德,而是通过韦尔斯女士对朱德的访问记录和他人的转述来了解的。在他人眼中,朱德貌不惊人,拥有强健的体魄,具有强大的个人魅力和为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二精神的罕见人品。他爱护部下,性情温和,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喜欢读书和运动。朱德的自述则更加朴实,他从小时候受压迫的生活讲起,科考、入讲武堂、参加革命、寻找共产党、加入共产党、率领部队参加战斗,一个个人生的足迹在他的简单自述中呈现出来。
性格特点:为人谦虚,朴实,性格开朗,温和。
专题探究
关于长征
长征的路线和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大草地
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根据提示,将红军长征路线图补充完整。
长征的起因、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长征的起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在作战中死伤严重。在瑞金举行军事会议后,红军为保存有生力量,决定从江西撤出,进行战略大转移。
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1、军事上要应付敌人的围追堵截;
2、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十分恶劣;
3、党和军队内的错误与矛盾;
4、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复杂。
长征的历史价值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专题探究
信仰与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
因为成千上万的农民赤卫队和游击队在少数正规人员领导下仍继续坚决抵抗到底。这些红军领袖不怕牺牲,自愿留下来……他们打了一场后卫战,使主力能够突围远去……
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
团结互助
勇敢坚强
长征精神的内涵
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忠诚爱国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
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
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青少年应了解峥嵘岁月,从小培养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从我做起的优秀品质,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经典习题
1.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①语段节选自 ,文中的A 是 (人名)
②在作者笔下,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红星照耀中国》
毛泽东
第一,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 第二,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第三,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第四,毛主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第五,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课堂练习
2.名著阅读。
我一边和A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着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以上文段选自的《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根据实地采访写成的不朽名著,文章以作者采访为线索,在以上选文中采访了A _______(人名)。全书记叙他紧接着又到保安采访了 _______(人名),途中从随从李长林口中了解到贺龙二三事,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贺龙凭借 _______建立了一个苏区的传奇故事。
参考答案:周恩来 毛泽东 两把菜刀
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8-19 题。(4 分)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本段文字选自《_______》,在这之前,作者斯诺见到了_______。(2 分)
参考答案:《红星照耀中国》 周恩来
4.斯诺在那一刹那间对毛泽东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但是全文斯诺对毛泽东还进行过其它评价,请说说斯诺对毛泽东的其他两个印象。(2 分)
参考答案: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没有官架子,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有幽默感,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苦耐劳等等。
一、
邓发?邓发……哦,邓发是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而且还有,悬赏五万元要他的首级!
邓发泄露了他的身份以后高兴得跳了起来。他按捺不住自己,对目前这种情况感到好玩:他,这个鼎鼎大名的“共匪”,就生活在敌营中心,不把到处追缉他的特务放在眼里。
1、邓发见“我”的任务是什么?
答:护送“我”进入苏区。
2、上面的文字表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答:对邓发的钦佩,对国民党特务的嘲讽。
二、
我坐下来和驻扎在这里的交通处的一部分人员一起吃饭,见到了十几个宿在白家坪的青年。他们有些人是游击队学校的教员,一个是无线电报务员,有几个是红军军官。我们吃的有炖鸡、不发酵的保麸馒头、白菜、小米和我放量大吃的马铃薯。可是像平常一样,除了热开水以外,没有别的喝的,而开水又烫得不能进口。因此我口渴得要命。
饭是由两个态度冷淡的孩子侍候的,确切地说是由他们端来的,他们穿着大了好几号的制服,戴着红军八角帽,帽舌很长,不断掉下来遮住他们的眼睛。他们最初不高兴地看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友善的微笑。这使我胆子大了一些,他从我身边走过时,我就招呼他:“喂,给我们拿点冷水来。”
二、
那个孩子压根儿不理我。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外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节选自第二篇第二节《造反者》
为什么那个孩子不理我?
答:“我”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不能叫他“喂”。
三、
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
他是用英语讲的!
……
周恩来盘腿坐在小炕桌前,把电报推开一边-据他说,其中大多数是对面山西省黄河沿岸红军东线各地驻军的报告。他动手替我起草一个旅程。写完以后,他交给我一张纸,开列着为时共需九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
……
周恩来答应让我骑马到保安去,有三天的路程,并且给我安排好第二天早晨就动身,因为我可以跟着回到临时首都去的一部分通讯部队同行。我听说毛泽东和苏区其他干部都在那里,周恩周恩来留给作者的印象来同意打一个电报给他们,告诉他们我就要来到。
三、
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1、结合周恩来的事迹品评人物形象。
答:周恩来第一次与作者见面时用英语打招呼,为他规划采访行程,揽着红小鬼的胳膊在乡间散步。体现出周恩来平易近人、知识渊博、细心周到。
三、
2、作者评价周恩来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个人的魅力:①生活简朴,爱整洁,吃苦耐劳;
②单纯热情、平易近人、真诚坦率、温和文雅。
领袖的自信:①任何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可以到苏区访问。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
②无线电通讯部门的密码从来没有被破译过。
③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
三、
3、结合整本书谈一谈周恩来留给作者的印象。
答:①同许多革命者出身贫苦不同,他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体现出他革命决心的坚定。
②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
四、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结合整本书,谈一谈斯诺对毛泽东的其它印象。
答:①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
②他说话平易,生活简朴。
③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
④他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五、
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除了红军主力以外,成千上万的红区农民也开始行军——男女老幼、党与非党的都有。兵工厂拆迁一空,工厂都卸走机器,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东西都装在骡子和驴子的背上带走,组成了一支奇怪的队伍。随着征途的拉长,这些负担大部分都得在中途扔掉,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五、
1、选文第1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答:对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扬。
2、结合选文第2段中标红的文字,分析纪实作品的特点。
答:信息来源真实可靠,“用事实说话”。
六、
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节选自第五篇第三节《大渡河英雄》
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住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
——节选自第八篇第五节《红军战士的生活》
六、
从上面的选段中你能体会到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
答:选文分别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七、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阐述观点和理由。
答:我认为红军是人。他们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
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凶险的情形下过桥。
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八、
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
彭德怀给斯诺留下了哪些印象?
答: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吃苦耐劳,很活泼。
九、
一天早上我到彭德怀的司令部去,发现他有好几个部下在那里,正好开完会。他们请我进去,开了一只西瓜。我们围桌而坐,淘气地在炕上吐起瓜子来。我注意到有一个我以前没有见过的年轻指挥员。
彭德怀看见我瞧着他,便开玩笑说:“那边这个人是著名的赤匪。你认出他来了吗?”新来的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大家不由得都笑了。
“他就是你一直要想见的人,”彭德怀又补充说,“他要你去访问他的部队。他叫徐海东。”
……
可是就在这里,羞怯地长在一对宽阔的孩子气肩膀上的,却是南京的悬赏不下于彭德怀的脑袋。
九、
他的自豪的热情未免有点幼稚天真,但是极其真诚。
……
我也打听清楚了他的门牙是怎么掉的。那是在骑马失事时碰掉的。
……
一九二七年四月发生后派政变,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但徐海东却没有,他单独得出结论,觉得采取独立行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他把窑厂的工人几乎都组织了起来,还有一些当地农民。从这些人中他组织起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他们开始时只有十七个人,一支手枪,八发子弹——那都是徐海东自己的。这就是后来发展成为有六万人的红四方面军的核心。
选文最后一段表现出徐海东什么样的特点?
答:有领导才能;敢于斗争;大胆无畏;有很强的军事、指挥能力。
十、
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彭德怀告诉我,他有一次被几个少先队员喝令站住,要看他的路条,否则就要逮捕他。
“但是我就是彭德怀,”他说,“这些路条都是我开的。”
“你是朱总司令我们也不管,”小鬼们不相信地说,“你得有个路条。”
1、后来他们怎样才放行彭德怀?
答:彭德怀只好写了路条,签了字,交给他们,才能够继续上路。
2、这表现出少先队员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答:忠于职守、一视同仁。
十一、
朱德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
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
结合选段和整本书,分析朱德的性格特征。
答:沉默谦虚,天性极端温和;十分负责,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朴实;喜欢运动,喜欢读书。
十二、下列选项中,作者的评价与对应人物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是一个大的滑稽家。
——彭德怀
B.他的自傲和热烈,虽不免有点朴野之感,可是他是十分的诚恳。
——周恩来
C.他是坚忍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间的桥梁。
——朱德
B
徐海东
十三、
可是我急着要把它找回来的直觉是绝对正确的,因为第二天一早,街上停止一切交通,城门口的所有道路都遍布宪兵和军队的岗哨。沿路农民都被赶出了家。有些不雅观的破屋就干脆拆除,不致使人觉得难看。原来是蒋介石总司令突然光临西安府。那时我们的卡车要再沿原路回渭河就不可能了,因为这条道路是经过重兵把守的机场。
总司令的驾到同我记忆犹新的场面——毛泽东、徐海东、林彪、彭德怀毫不在乎地走在红色中国的一条街上——截然不同,令人难忘。而且总司令并没有人悬赏要他首级。这生动地说明谁真的害怕人民,谁信任人民。但是即使西安府所采取的全部保护总司令生命的措施后来也证明是不充分的。就在保卫他的军队中间,他的敌人也太多了。
十三、
1、选文第1段中的“它”指的是什么?
答:装有笔记、胶卷和文件等物品的包。
2、选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答:作者将共产党领袖和蒋介石对待民众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