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理解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3.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学习重点〗
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理解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学习难点〗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填空
⑴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 ,字 。 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 》一书,南宋朱熹把它和《 》《 》《 》合称为“四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 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
⑵故 ,必先苦其心志, , ,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 。
⑶人恒过,然后能改; , ,而后作; , ,而后喻。
⑷ , ,国恒亡。
⑸然后知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 ⑵行拂( )乱其所为
⑶曾益( )其所不能。 ⑷衡( )于虑
⑸征( )于色 ⑹入则无法家拂士( )
⑺国恒( )亡 ⑻然后知生于( )忧患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⑵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⑶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⑷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⑴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困于心,衡于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⑴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____________ ②发于声 ___________
⑵拂:①行拂乱其所为 ___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
⑶士:①管夷吾举于士 ___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__
⑷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________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征于色 _________ ④生于忧患
⑸而:①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 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
③久而不去 _____________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3.词类活用
⑴必先苦其心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劳其筋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空乏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行拂乱其所为 ______________ ⑹所以动心忍性 _________________
⑺人恒过 ______________ ⑻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__
⑼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今异义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⑵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⑶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⑷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⑸征于色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
⑹而后喻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
⑺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
⑻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
5.特殊句式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_______
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四、理解课文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作者想要说明什么
2.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磨炼目的是什么
3.第 2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4.文章最后总结了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觉得,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什么是“安乐”
5.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论点的
五、拓展延伸
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
六、课堂检测
㈠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全文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个人推论到国家,提出判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㈡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⑵征于色,发于声( )
⑶发于声,而后喻( ) ⑷困于心,衡于虑(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志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拂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C.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恒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⑵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4.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5.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历史上身处逆境奋发有为的事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理解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3.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学习重点〗
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理解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学习难点〗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填空
⑴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 ,字 。 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 》一书,南宋朱熹把它和《 》《 》《 》合称为“四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 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
⑵故 ,必先苦其心志, , ,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 。
⑶人恒过,然后能改; , ,而后作; , ,而后喻。
⑷ , ,国恒亡。
⑸然后知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 ⑵行拂( )乱其所为
⑶曾益( )其所不能。 ⑷衡( )于虑
⑸征( )于色 ⑹入则无法家拂士( )
⑺国恒( )亡 ⑻然后知生于( )忧患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⑵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⑶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⑷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⑴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困于心,衡于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⑴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____________ ②发于声 ___________
⑵拂:①行拂乱其所为 ___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
⑶士:①管夷吾举于士 ___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__
⑷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________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征于色 _________ ④生于忧患
⑸而:①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 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
③久而不去 _____________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3.词类活用
⑴必先苦其心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劳其筋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空乏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行拂乱其所为 ______________ ⑹所以动心忍性 _________________
⑺人恒过 ______________ ⑻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__
⑼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今异义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⑵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⑶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
⑷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⑸征于色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
⑹而后喻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
⑺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
⑻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
5.特殊句式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_______
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四、理解课文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作者想要说明什么
2.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磨炼目的是什么
3.第 2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4.文章最后总结了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觉得,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什么是“安乐”
5.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论点的
五、拓展延伸
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
六、课堂检测
㈠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全文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个人推论到国家,提出判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㈡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⑵征于色,发于声( )
⑶发于声,而后喻( ) ⑷困于心,衡于虑(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志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拂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C.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恒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⑵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4.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5.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历史上身处逆境奋发有为的事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
第二课时
一、1.⑴轲 子舆 战国 儒 孟子 论语 大学 中庸 四书 亚圣 孔孟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⑶困于心 衡于虑 征于色 发于声⑷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⑸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2.⑴选拔,任用⑵违背 增加⑶曾,同“增”,增加⑷通“横”,梗塞⑸征验、表现⑹辅佐君王的贤士⑺常常⑻因为
3.⑴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⑵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以)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⑶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⑷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忧愁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四、1.⑴“曾”同“增”,增加⑵“衡”同“横”,梗塞,不顺⑶“拂”同“弼”,辅佐
2.⑴兴起,被任用/显露⑵违背/同“弼”,辅佐⑶狱官/贤士⑷从/给/在/因为⑸表顺承/表并列/表修饰/表转折
3.⑴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痛苦⑵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劳累⑶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饥饿⑷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财资缺乏⑸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⑹动词用作使动词,使……震动 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坚韧⑺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⑻动词用作名词,在里面,指国内⑼动词用作名词,在外面,指国外
4.⑴兴起,被任用/送出,交付⑵选拔,任用/举起 捣土用的杵/建筑;修建⑶狱官/士兵⑷用这些来/表因果关系⑸征验,表现/征收;征求⑹了解、明白/比喻⑺在里面,指国内/进来或进去⑻在外面,指国外/从里面到外面
5.⑴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正常语序为“舜于畎亩之中发”“傅说于版筑之间举”
译文: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⑵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心困”“于虑衡”
译文: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四、1.都历经苦难磨炼,最终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说明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炼,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观点。
2.内心--苦其心志;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目的一-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3.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
正面论证:指出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能促使他省悟自己的不足,有所作为。
反面论证:作者由个人推到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外患,这样的国家就容易灭亡。也就是说,一个国君要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的磨炼。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5.先从个人方面谈“生于忧患”,个人客观上要经历磨炼(列举6个例子),主观上要努力奋发才能成为人才,由此证明“生于忧患”的观点;再从国家方面谈“死于安乐”,先从国内方面,后从国外方面,说明常处安乐之中的国家,往往容易灭亡,进而证明“死于安乐”的观点。
五、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实质是以时刻坚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生目标,本着这种精神,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积聚智慧,砥砺意志、跨越艰难,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的昌盛为己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六、㈠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㈡1.⑴所以⑵表现⑶了解,明白⑷同“横”,梗塞,不顺
2.D()A.①志向②做标记B.①违背②同“弼”,辅佐C.①兴起,被任用②表现 显露D.①常常②常常
3.⑴(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干。⑵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忧愁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4.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