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三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三峡》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9 22:11:3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0三峡 教案
教学目标:
1.初读文章,体会文气;
2.细读文章,理解文意;
3.比读文章,感悟文心。
教学重难点:
细读文章,理解文意;比读文章,感悟文心。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这个暑假有一部与唐诗有关的电影特别火,它就是《长安三万里》,在电影结尾时李白吟诵了《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诗歌创作的地点就在长江三峡,写的景物也与三峡相关,关于三峡,还有一篇文章也特别精彩,那就是郦道元的《三峡》,三峡风景还有怎样的特点,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
1.初读文章 体会文气
首先请学生齐读,老师认真听,及时将学生读错的字写在黑板上,待学生读完后进行纠正和讲解。然后由老师示范朗读,提醒学生将自己掌握不准的字音快速注音标调,对重点字音的掌握进行强化。
学生再次自主朗读,并从语气、节奏、句式、感情基调等角度分享自己的感受。
总体来说文章读来句式整齐,声韵和谐,多用四言,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又穿插一些连词来承接转折,使文章节奏鲜明,错落有致,音韵优美,读来朗朗上口。
朗读指导:作者所写景色不同季节特点各不相同,朗读时所用的感情、语速也各不相同。群山连绵,读起来要有仰望群峰的震撼;夏水湍急,读起来要有舟行江中的惊险;春冬之时,美景琳琅满目,要读出沉浸山水、美不胜收的愉悦喜悦;秋景萧瑟,要读出秋日的肃杀与凄凉。
2.细读文章 理解文意
先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古文储备,不看注释默读理解文章,读完后分享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出描写的内容、季节、景物的基本特征等。
结合注释,再次默读文章,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圈点勾画出认为重要或者困惑的词句,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由各小组轮流分享收获困惑,疑难问题由全班同学共同探讨解决。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结构进行梳理,总结出本文先总后分的写作思路,在具体描写时从夏、春冬、秋三部分来展开,分别呈现了三峡景物的“高峻美”“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3.比读文章 感悟文心
首先设置问题: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而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
①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最为凶险,最具特点。②第一段先写山高岭连的特点,再写夏水,既可以解释水流迅疾的原因,也使得峻岭与急流相互映衬,更好地展现三峡的奇绝。
链接背景“郦道元没有去过三峡,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北魏中后期,南朝齐、梁时代,南北对立,常年互有攻伐,三峡属于南朝,郦道元也没有出使过南朝,因此,他不可能到三峡,更不可能在南朝的土地自由游历,《水经注》对南方的水系记载参考了很多其他文人的记述”主要参考的有袁山松的《宜都记》和盛宏之的《荆州记》。请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三峡与两文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两文都进行了借鉴,但仔细分析,郦道元的《三峡》在前人记述的基础上有很大的突破,尤其是对景物描写进行了季节性的展开,对写景的顺序进行了创造性的调整,先写概貌,强调三峡之雄伟,再写四季但未按时序,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之雄壮,然后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文脉转缓,文气相贯。使得三峡的景物特点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整篇文章文脉贯通、气韵丰沛,给人带来更加丰富震撼的情感体验。
作者在情感表达上将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除了“良多趣味”一句,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看法,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都以呈现自然山水之美为主,体现了当时文学对“大美山水”的重新发现,读者可以从文中充分感受到作者沉浸自然山水的愉悦之感和对三峡美景的喜爱之情。
对比中国古代山水散文的发展,从早期的“万物有灵”到以《三峡》为代表的“山水有大美而不言”再到后来《小石潭记》中体现的个人情感与景物密切联系,再到《岳阳楼记》中通过自然山水表现“人生之志、哲理之思”,《三峡》在文体发展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山水有大美而不言”希望我们能像郦道元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大自然“无言之美”的慧眼,成为一个善于发现自然之美,眼中有美景,胸中有丘壑的人,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创造美,使得生活更加美丽可爱。
写法梳理:
拓展阅读:
作业布置: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三峡的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