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三峡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 三峡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30 00:1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三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峡》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位于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古代游记散文,作者抓住不同季节景物的特征,从山水两方面描绘了三峡雄奇的形势和秀丽的风光,极具诗情画意之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文章优美的意境之中。发挥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特质,引导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对祖国山川风物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初步掌握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学习的能力,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继续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另外,初中生好奇心较强,对自然风景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想象力丰富、感受力极强,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三峡,对三峡景观较为陌生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的想象之后,再辅以VR全景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欣赏三峡自然风光之美。
教学目标
1.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展示VR全景和图片,掌握按照不同季节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梳理文章的写景顺序。
3.发挥想象力,感受三峡壮美的景致,激发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展示VR全景和图片,掌握按照不同季节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梳理文章的写景顺序。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力,感受三峡壮美的景致,激发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动图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语:今天,我想带着大家到一个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地方去看一看,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多少情思与灵感!如果你想欣赏到全景式山水美景,那么三峡则是最好的选择。为此,学校准备开展一场“探寻三峡之美”的研学活动,邀请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体验三峡山水的无限魅力。
(设计意图:展示三峡的动图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到三峡之美,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唤起学生对三峡全貌的好奇心。紧接着,再引出学校即将要举行“探寻三峡之美”的研学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读三峡,品吟诵之妙
1.指明学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
形近字:溯、漱
多音字:属引、泪沾裳
通假字:阙
2.全班讨论,在读中纠正字音,读准节奏。
3.感知文章内容,疏通文章脉络。
先写山,再写水,是因为三峡的地貌特征为两山夹水的地方。
(设计意图:从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理解与运用”来看,读对读顺是基础。学生在朗读中正字音,初步感知文本。本环节意在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 , 扫清字音障碍 ,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疏通文章脉络。明确作者的写景思路,先写山再写水,为后续深入探究三峡的山、不同季节的三峡的水有怎样的特点打下基础。)
(三)游三峡,赏山水之美
1.三峡的山具有怎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要概括。
利用VR技术还原“三峡的山”的原貌 ,以仿真实景呈现的方式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从长度和高度两个方面展现三峡的山连绵不绝和遮天蔽日的特点。在情境中更是通过远近等多角度观察感受、把握三峡的山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三峡的水具有怎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要概括 。
通过用图片、声音的展示,为学生提供夏水水势浩大湍急的生动画面,同时还通过水声的聆听,助力加深学生对夏水特点的把握,采用适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诵读,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且能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
3.三峡的春冬季节具有怎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要概括。
利用VR全景式的三维动态展示春冬之时的景色,通过移动VR,让学生说出作者的视觉角度的变化,以及准确找出静景和动景,并总结出写作手法。体会春冬之景的生机勃勃,清幽秀丽的特点,让学生感受“ 一字一景 ”的用词精炼之处。
4. 三峡的秋季具有怎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要概括 。
利用图片,为学生提供秋之凄凉的画面,引导学生琢磨画面的 “境中之情、境外之音”,让学生在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氛围中明确秋季景色萧瑟肃杀特点并接受美的熏陶。
(设计意图:在游三峡这一环节中,以VR、图片、音乐的展示带动学生品味文中的景物描写,激发学生兴趣。所以这个环节,不仅仅让学生明确了三峡景色的特点, 还在指导学生读懂文言文的方面,避免了直接的灌输。既考察了学生对文本内容、字词的理解,以及对景物特点的把握,同时锻炼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在学生交流展示、生生互评的过程中,教师加以点拨,巩固重要字词,实现“文言合一”的教学。
第二次朗读环节顺势跟上,从第一次的把握节奏为主,提升到了根据特点把握语速、语调、重音,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感受作者融入其中情味。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利于把握三峡景色的特点,激发学生 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深刻领悟文本语言的精炼、生动。)
(四)说三峡,为美景代言
本次“探寻三峡之美”研学活动结束后,你能向你的朋友或亲友介绍三峡吗?发挥想象,说一段情文并茂的推荐词。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契合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和“审美发现与鉴赏”。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三峡的美景,通过推荐词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既可以把学生对三峡山水特点的理解融入进来,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品三峡,悟思想情怀
1.郦道元为什么把注释文字写得如此美?
PPT展示:《水经》和《水经注》的收录河流数量、篇幅、三峡文句的对比表格。
由表格可知:郦道元认为《水经》的介绍太简单,于是给《水经》作注释。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完善。他参阅了很多种书籍,把资料收集起来加工整理,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
2.本文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PPT展示背景资料:“南北朝”是对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在这个时期,南方和北方是分裂的状态,军事对立,国家动荡不安,战事不断,百姓流离失所。
可知一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二是对百姓艰难生活的同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思考郦道元将注释文字写得如此有意境的原因,首先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了解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的局势,结合历史背景知识,从历史局势、作者身份等角度深入挖掘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在热爱自然山水之外的愁思,对《水经注》这本地理著作的文学价值也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引导学生更加立体地看待课文和作者,理解古人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结)
课堂总结
阅读经典,我们会发现,文人几乎都具有山水情结,他们的喜怒哀惧,都可以寄情于山水间。因为山水的启迪,他们文思泉涌。所以,陶渊明归隐田园,才会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白居易江边看春日初升,写下千古流传的“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陶弘景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可见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在大自然中陶治情操,寄托情感。这,就是山水文化的精髓!我们现代人也热衷于游山玩水,那就让我们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寄情于山水,也用文字传承这种文化情怀吧!”
布置作业
以“我眼中的洪江”为主题,采用文字和图画相结合的方式,将心中所想变为画面,做一份家乡的宣传单。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家乡宣传单的设计强调课内外阅读结合,将课内所学迁移到课外 , 感知学生是否注意到写作手法和语言的精炼之处,这是对教学结果的检测,也是对学生学习 能力的拓展。在学习感受郦道元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同时,对于家乡本土文化,学生也应充当一个鉴赏与传承的角色。)
板书设计
山高岭连(正侧)
水湍流急(正侧)
春冬秀丽(俯仰、动静、色彩)
秋之凄凉(视听)
教学反思
“情”是情境教学的命脉,关键原因在于情能激智,做到情智融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创造性地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情境教学在《三峡》中的应用,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虚拟现实技术为文本场景的高度还原提供了技术便利,给学生带來了更为强烈的感官刺激,使教学内容可视化。而美的场景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以美唤情,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身份的转变,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譬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三峡的“春冬之时”的全貌,学生以第一视角进入情境,改变传统情境教学下的观察视角,不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坐在位置上观看二维平面的三峽山景,而是以 “参与者” 的身份身处三维世界,通过俯视、仰视、平视等多角度观察、体验,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把握山的特点。
三是虚拟情境实现“玩中学”,充分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景色的优美,另一方面则是帮助学生领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写实,感受语言的精妙之处。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的虛拟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气氛更为活跃。
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师也应该端正自身的位置,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并不代表着语文教师就变成了简单的“放映员”,教师不能忽视自身与学生的交流,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简单的人机互动的场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主动感知课堂的深度和温度,让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互促互进,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