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30 00:1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感知文章整体内容,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2.多形式朗读,借助联想想象,感知月色之美。
3.结合背景资料,反复朗读,体会“闲人”心境,领会苏轼“纵人生坎坷却襟怀坦荡”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多形式朗读,借助联想想象,感知月色之美;反复朗读,体会“闲人”心境,领会苏轼“纵人生坎坷却襟怀坦荡”的人生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今天上交的预习作业中,我发现了几份独具匠心的作业,给大家展示一下,请我们的小画家来给我们讲一下这幅图。
生:这幅画,我画的是《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月夜图。一轮皎洁的明月照在庭院中,月光如水,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婆娑摇曳,好像水中的藻荇。
师:你不仅画的美,语言描述的也非常美。这幅画,宁静淡雅,很像中国古典的水墨画啊。
(再呈现另一幅学生的画作,学生讲解画面内容)
师:画作有一处,与课本描述的画面不一致。谁的小眼睛敏锐。
生:他画的是亭子,课本中的“庭”是指庭院。
师赞:你读书很细致啊。
这幅画的内容,在中国文学史上很有名,它就是苏轼的名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美文,知文意
1.听读课文,标注读音,标清停顿。
2.个人练读,读音准确,语流顺畅。
3.结合注释,读通文意。
按照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明确:
记叙:寻伴夜游
描写:庭中月色
抒情:月下感怀
师:这篇文章先记叙,再描写,最后抒情。写得非常巧妙,请用一句话整合文章内容。
明确: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漫游赏月。
三、品文字,悟心情。
师:苏轼在这个夜晚,心情如何呢,有没有情感的变化。品读课文,揣摩作者情感的变化。
生:我感觉他是愉悦,高兴的。“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中读出来的。
生:“亦未寝”的“亦”字我感觉含义很丰富。
师:“亦”字里面,有什么?
生:惊喜,惊喜不已(怀民竟然也没有睡,他在等我找他赏月)
生:我觉得是一种意料之中。
师:假如你是苏轼,此时,你会说什么?
生:果然不出我所料也!最解怀民者,我也!
师:同学们读出文字背后的潜台词了,真好。读书时,我们不光要关注直接告诉你的词,更要关注那些不直接告诉你的词,比如,动词、副词,学会咬文嚼字,才能品出作者细腻的情感。(学法指导)
生:我从“念”字读出忧伤,孤独、遗憾的情感。
师:怎们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念”适当拖长。(生练读)
生:我从“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句中读出了激动,不假思索。“遂”字有突然想到的感觉。所以读的时候要简短、语速快一些。(生练读)
生:我读出了苏轼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同是被贬,“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互相慰藉。
师:你能结合作者的背景来体会心境,很会读书。用你的朗读展现出这种惺惺相惜,互相慰藉。(生练读)
生;我读出了悠闲、恬淡。这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个朋友,深夜在庭下散步,我感觉他们一点儿包袱都没有,非常放松。
生:我觉得“但”这个字里有得意、自豪。只是少了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大家揣摩得很细致,很会读书。其实这悠闲、恬淡的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经历。
展示苏轼的经历
【屏显】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闲职);
元丰三年正月,到达黄州,生活窘迫,开垦东坡田亲自耕种聊以生活;
元丰六年四月,得知好友曾巩在江宁府离世;
元丰六年七月,弟弟苏辙受其影响在“五年不得升调”的惩处之外,再一次遭到贬谪。
(播放微短片“乌台诗案”,梳理苏轼被贬黄州四年的生活经历)
生自由言说苏轼的心境。
师:“乌台诗案”,苏轼被关押了一百三十天,夜夜不成寐,这经历的一切像一块巨大的石头一样压在苏轼的心上。
被贬黄州的第一年,苏轼住在定慧寺,因乌台诗案的阴影,苏轼大半个月都不曾见人。
【屏显】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从这首词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被贬到黄州的这四年,苏轼是——难过的、郁闷的、担忧的、伤心的、压抑的、痛苦的、沉重的……
师:苏轼被贬黄州以来,生活是艰难的,理想是虚无缥缈的,内心的幽怨和孤独寂寞是无人能理解的。
但此时的“月色入户”让苏轼的眼前为之一亮,他慢慢放下四年来压在心头的大石头,眼下,那个豁达而又乐观的苏轼回来了,因这“入户”的“月色”“欣然”“起行”。
(生再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自由叙说:一份担忧,一份关爱,一份温暖,一份胸怀,一份悲悯,一份携手并肩……
(配乐,生再读,体会情感的起伏变化。)
四、品文字,赏美景
过渡:两个心有灵犀的人就这样肩并肩悠然步于庭下,文中写景之句可谓是神奇之笔。梁衡先生曾评价这幅“画”——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其神奇体现在哪里?
1.比读,明其意。
【屏显】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句: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比较阅读两个句子的表意效果:
生:“如”字透露出这里所写之景为“月色”而非庭院里的积水,所以这里是“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
生:“盖”字是“大概是”的意思,既交代了“水中的藻荇”是庭院里的“竹柏”,又表现了对“空明之月色”的沉醉。这样一来,用“空明”的“积水”将月光具象化,
生:我认为“藻荇交横”也从侧面烘托月色的“空明”,具有动态的摇曳之美,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师:让我们闭上眼,想象自己置身于一潭澄澈静静的清水畔;
(齐背)——
小结:这个句子不着一个“月”字,却把“月”的澄澈透明写得淋漓尽致,化腐朽为神奇,真可谓写景句中的神来之笔。
2.换读,悟其妙。
再读这个句子,学生品说,今夜的月色是——明亮的,皎洁的,空灵的,清明的,澄澈的……
依次换词代入朗读:
【屏显】
庭下如积水明亮,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皎洁,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灵,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澄澈,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再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夜静春山空,潭影空人心。“空”有释然、放空之意,“明”为清明、澄澈,结合作者的生命经历,这里的“空明”还表达出作者的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和格局。
小结: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他自己的文章,也像一幅画。
小练笔: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使画面更生动。
生展示一:光月如华,皎洁澄澈,我与怀民坐在亭中,酌酒言欢,吟诗作对,无话不谈。庭院中月光静静映照,宛如一泓秋水那样清澈而明净,在水中仿佛有绿藻如丝,悠然漂浮,荇菜纵横,碧波清漾,环顾四周,原来是亭亭修竹和苍翠竹柏在月光下的影子。竹柏相互交错,迎着微风轻轻摇晃,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于是乎恍然便如仙境一般,在宁静的月光下,更有一种说不出的雅韵,风轻轻的吹过,摇晃的影子,好似水中清波,一圈一圈荡漾开来,使人好像漫步在人间仙境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只顾着留恋,在这仙境中了。
(写法点评: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加入联想和想象)
生展示二:皓月当空,在小小的院落,洒下一片清辉;庭院盈盈,明澈如水,似有微波荡漾;竹枝摇曳,柏树依稀,影影绰绰,宛若水中藻荇交织,缠绵动人)
(写法指导:采用对称的四字短句,与长句相结合)
五、悟闲人,抒感怀
面对如此空明的月色,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屏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又没有竹柏呢?只是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如何解读“闲人”?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
2.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
师:如果在“闲”字前面加一个字或词,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闲人”呢?
(“清闲人”“悠闲人”等。以此推测,苏轼的生活状态应该是衣食无忧,安闲舒适的,但事实是——
结合背景资料,说说你对苏轼笔下的“闲”有什么看法。
材料一
(1)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苏轼被捕入狱,130多天后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实际是以流放罪犯的身份来到僻远的黄州,政治上不得志,空有官职(闲职)却无权、无事可干,人身自由还要受到限制。曾想致君尧舜的苏轼,现如今却是八品小官,作为难成。曾想生活无忧的苏轼,现如今却是生活窘迫,难以养家。……黄州日日阴雨天,没有吃的,没有住的……穷愁潦倒……
材料二
(1)苏轼做了百姓农夫。面对瓦片丛生的50亩“荒地”,他却取名“东坡”,自称“东坡居士”。
(2)苏轼做了书法画家。自建的房子在大雪中完工,取名“东坡雪堂”,房外无景,就亲手画了带有森林、河流、渔夫的雪景壁画。
(3)苏轼做了文人墨客。黄州期间他的作品甚多,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先后涌现。
(学生自读,交流感受:“闲”字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生活困苦的磨难,以“闲”字自嘲。有闲情雅致、热爱生活的乐观。有自我排遣、自我释放的达观。)
小结:苏轼在黄州期间挫折磨难重重加身,而他却能悠闲自得地赏游一方景色,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他没有沉溺于人生的不幸遭遇中,而是从月色中获得一种解脱。这种“闲”这是多么难得,多么可贵。
过渡:治国济民,是苏轼的人生理想,为了理想,他走得跌跌撞撞。请看他的人生轨迹——
【屏显】
苏轼,
22岁中进士;
39岁任密州太守,扫蝗虫,赈灾救孤;
42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4岁—48岁,贬黄州团练副使,无实名;
53岁任杭州太守,疏浚西湖,修建苏堤。
师:他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在职期间,为善一方,尽职尽责,为百姓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
今夜的月光唤起了苏轼的欣然之情,只是,这澄澈空明的月光映照下的柏树,也勾起了苏轼的伤心往事。
师:通读全文,再读最后景情句,你能读出“闲人”的意蕴吗?
【屏显】
“闲”里有___________________。生自由言说:
“闲”里有赏月的欣喜;
“闲”有自由漫步的悠闲;
“闲”有对与好友处境的自我解嘲;
“闲”有被贬谪的苦闷;
“闲”有无法治国救民的不甘;
“闲”有人生未卜,命途多舛的感慨……
师:是啊,四年的颠沛流离,百味杂陈,一时间全部涌上心头——既有寻得知音、共赏明月的欣喜,又有远离朝廷、庭中漫步的悠闲,也有被贬黄州的悲凉愤懑之感,还有超脱旷达的人生感慨!
以苏轼的口吻再读全文,体悟“闲”中蕴藏的东坡的胸怀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生再读)
师:黄州之贬,让苏轼从此成为了东坡,让他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达观,让他从容地面对此后的苦境。
黄州成全了东坡,东坡亦成全了黄州。从此,一首首诗词照亮了中国的文化————
【屏显】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贬官岭南:“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贬官黄州:“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以“东坡,我想对你说……”一句式表达收获。
【屏显】
写给苏东坡——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
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你直言敢谏,不畏权贵。
被贬期间,你抗洪灭蝗,赈贫救孤。
你心无名利杂念,俯仰无愧于天地。
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
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你,苏东坡,
顺境时,兼济天下,
逆境时,安守心灵。
你携着清风与明月,
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
师小结:
空明之人,是经历生死磨难的通透洞明,是看尽人间冷暖的坦然豁达,是遭受生命大风大浪后的云淡风轻。
拥有这样的心境的人,在任何时刻他都能享受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苏轼是这样的人,张怀民是这样的人,愿我们也能成为这样的人。
板书
空:了无尘埃 明:明心见性
【屏显】
人生寄语:同学们,在你人生失意的日子里,愿你记住这片空明的月色,记住这个空明的苏轼,内心向阳,眼里有光,活出最温柔、最美丽的模样。
推荐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设计理念】
本课是《记承天寺夜游》的第二课时,是在疏通词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苏轼的复杂情感,体悟苏轼的审美人格,力求用苏轼的诗文作品与他的人生经历相观照,做到以文解文,知人论世,让苏轼的作品与人品穿越千年,烛照学生心灵,指引未来人生。
教学设计以读为本,每个环节都建立在学生的朗读之上,在读中解其义,悟其情,从而联通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