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明之景到闲人之境—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并诵读;
(2)通过拟写、对比阅读等方式,感受作者描写月夜美景的精妙;
(3)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理解“闲人”二字所传达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拟写、对比阅读等方式,感受作者描写月夜美景的精妙;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理解“闲人”二字所传达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水调歌头》中苏轼这样写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谁来读,读得真好,声音真干净。在苏轼看来,人和月之间有一点非常相似。哪一点
生:人的心情变化有悲欢离合,月的变化有阴晴圆缺
师:用苏轼的话来说,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的阴晴圆缺,既然月的阴晴圆缺是自然的事情,那么苏试认为,人对待自己的悲欢离合应该就像对待月的阴睛圆缺一样——顺其自然
咱们一起来读读,把这种豁达的心情读出来
师:人有悲欢离合,预备起。
课件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时,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 他又会对月亮寄托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
板书:心境
二、朗读一篇美文
师:今天,让我们继续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师:请同学们看到课文.咱们自由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按自己的节奏,读自己的文章。好,开始你们的朗读,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师:好,同学们读准了字音,也读出了节奏,但还是少了那么一点味道,谁来说,少了什么 嗯,少了情感。
真是一点就通,真机灵。那么聪明的你们能不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哪些句子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速、语调,或者什么样的情感读,谁来说一说?好,你来。
1.元年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伤感) 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过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欣喜)
3.念无与为乐者(读出失落)无与:没有什么志同道合的人4.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遂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豪不犹豫,果断
5.怀民亦未寝 (读出欣喜)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宁静.舒缓)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欣喜)
8.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所感慨而叹息)
师:既然能说,我相居你们更能读。我们把感叹词加进去,也许更有一番韵味。谁来试一试?好,你来。
师:同学们,牛顿曾说过: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学们,今天我受到启发是因为我站在你们的肩膀上.谢谢你们的启发,原来这篇文章,不仅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还要读出夜游的兴致,读出宁静的氛围,更要读出复杂的情感。
三、探寻一次夜游
师:好,现在我们就跟着苏轼到承天寺去游一游。游承天寺之前我有一个问题?苏轼为什么要去承天寺夜游呀 起因是?一哦,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月夜出游的呢?高兴。从哪看出? 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谁来给老师赏析一下这个入字?好,你来。哦,“入”字不仅有月色朗照的动感,更写出了月的人情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寞的夜里,它犹如一个不期而至的朋友,让诗人顿起勃勃兴致有了夜游的兴致。哇!你的分析太到位了,原来你也是苏轼的知己。如果说月亮是苏轼远在千里的天上知己,那么在接下来的叙述中,你还将会发现,原来尽在咫尺的有一位人间知己就是?张怀民。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你来说,因为怀民亦未寝。从哪些字可以看出张怀民是他的知己呀?“亦”字写出了知己间心意相通、心有灵犀的妙趣!而“步”字则写出了是两个人在月下漫步的悠闲与惬意。所以夜游的过程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文章叙事到这里突然笔锋一转写景,转折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最后发表自己的议论抒情—何夜无月,但少闲人。
你们看,因为月色入户、所以欣然起行,这就是文章的起。继续看,一开始是念。接着是寻,最后是步,从念到寻,从寻到步,一样的月色,不一样的心境,这就是文章的承
继续,你们看,前面一直是实实在在地在写事情,如果,再继续写事情文章就没有味道了,所以在这写景色,写联想,这就是文章的转。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文章至此,戛然而止,是议论也是抒情,这就是文章的合,看、起、承、转、合.波澜起伏,有张有驰,风声水起,多好的文章呀!咱们再来好好读一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预备起
四、欣赏一庭月色
师:同学们,好的文章不仅是读出来的,也是赏出来的,结合文本,谁来告诉老师,你赏到了什么样的美景.读出来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①不对呀!同学们,你们是来看月色的呀!月色在哪里呢 哪个是月色 你来说。哦,原来积水空明就是月色,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所以在这里空明就是:澄澈透明 皎洁 空灵 坦荡
月色还在哪里 —水中藻荇交横,怎么说呢
原来是在月光照射下才会有这样的影子。所以藻荇交横也是月色,原来你们刚才看到的都是空明的月色
把月色比喻成一池春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水藻、藻荇交错(品修辞)我们要学会从修辞角度去品析这个句子。
②既然你们刚才看到的积水空明是月色,藻荇交横是月色,那我得把月色写上去呀!请问,这样写,好不好
来,小组之间悄悄地讨论,开始—.
谁愿意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把月色写上去好不好
(如果把月色写上去的话,直接告诉大家他来看月色了,没有给人留下一点遐想的空间,不加月色,更加让人耐人寻味)
月色这么一写,遐想的空间没有了,想象的境界失去了
没有月色一词,更加婉约,含蓄,更有韵味,更耐人寻味。
月色,竹树柏树,是实实在在的景色,而积水藻荇是作者想象的景物!一个是实写,另一个是虚写,我们要学会从虚实角度品析这个句子。(品虚实)
我们随意地漫步、随意地欣赏着月色,于是看着看着,我忘了时间,忘了自己,我完全地融入在这空明的月色之中.
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师:当我恍然大悟时,我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师:每个夜晚都有月亮,到处都有竹柏,但是缺少的是谁 像我和张怀民这样的闲人。什么样的人才叫闲人呢 静静地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什么地方,哪个细节,让你感受到了闲人特有的心境,你可以在这些地方圈一圈,也可以在这些地方画一画,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在他们的旁边写上一些批注。因此,一个词,一句话都有价值、圈点批注,表明你们的感受有了落笔的地方。
师:你来说,什么样的人叫闲人 清闲的人.(板书)
你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来了 念无与为乐者.交友断绝门庭冷落。嗯,无所事事的清闲之人,还有人说,安于现状,过一天算一天的人称为闲人)
师:元年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亮出来了,它仅仅只到了苏轼的家吗
师:月色到过千家门户,月色也到过你家呀!你怎么大晚上的不去赏月 哦,因为作业太多了。你有这个心情吗 一没有。但苏轼却有这个闲情 而这个闲情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就是 闲情雅致闲情逸致.(板书)
师:为什么苏轼把自己称为闲人呢 知人论世,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我们来看,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 乌台诗案)从这则材料中我们筛选出哪些信息 也就是在苏轼身上发生了什么 谁来说一说
师:嗯,可以说苏轼屡遭奸人陷害,遭受了非人折磨.身处逆境 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有名无实,
师:别人当官可能官司缠身,忙得不可开交,但苏轼却被闲置下来了。(板书闲置)
师:被闲置,政治上仕途失意,一贬再贬闲人”也包含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被闲置后什么样的心情
被闲置下来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所以在这里“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自嘲
师: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师:嗯,积极乐见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 不慕名利 坦荡豁达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元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为我们留下了一轮空明的圆月。然而他真正要写的是像空明月色一样的闲人心境,正所谓闲人心境如月色空明(板书)
同学们,只有心境空明的闲人,才会遇到这样的月夜,读:元丰--欣然起行
只有心境空明的闲人,才会找到这样的知己。读:念无与……中庭
只有心境空明的闭人,才会看到这样美丽的月色读:庭下如……交横
也只有心境空明的闲人,才会悟到这样的人生真谛读:何夜无月……者耳
师:同学们,当你也面对如诗如画的月色,你想对苏轼说什么?(视频)
从你们的话语中,我看到了一颗颗空明自由的心灵,千年后,原来苏轼都有这么多知己了,足已!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五)推荐阅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林语堂:《苏东坡传》